前段時間,丁俊暉在個人社交平台上一連三條發帖,把自己推上了熱搜。
有網友懷疑,他因比賽中的不滿才有此言行。
熟悉關注丁俊暉的網友都清楚,丁俊暉很少在社交平台發表過激言論,更別說情緒外露的一連三條。
但作為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要十分注意。能發這樣的言論,可見他當時的情緒已經非常激動了。
像丁俊暉這樣在某一刻突然情緒爆發,跑到社交平台表達憤怒的名人也不在少數。
是什麼左右了他們的情緒,讓他們突然情緒失控呢?
根據心理學研究,人的情緒反應其實是一種動物性習慣。
當人在聽到不和諧的言語或遇到危險時就會條件反射,做出過激言行。
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說:“一個人如果能控制自己情緒、慾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
可見,情緒的控制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一書的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作為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流派的著名心理專家,在情緒研究和治療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 01 +
你的情緒,在被誰左右
一位幼兒園小朋友的爸爸最近因為情緒上頭上了新聞。
原因是小朋友在幼兒園被另一名小朋友打傷,雙方家長被叫到幼兒園對此事進行溝通。
在溝通過程中,這位小朋友爸爸突然發狂一樣衝上去,一拳將小朋友打倒。
那名小朋友的爺爺見狀,也加入戰局,衝上來撕扯,卻被推倒導致骨折。
事後,這位爸爸冷靜下來說:“我沒想打人,但我沒控制住。”
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情緒究竟被誰控制,究竟為何失控。
類似的事情,實在是發生過太多次了。
一個情緒不受自己控制的人,實在是可怕。
那麼為何我們的情緒總是不受控制,被某件事刺激,被其他人輕易左右,輕易做出過激反應?
在《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這本書中,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了“情緒ABC理論”,解釋了這一現象。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看法。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例如:兩個人在街上偶然碰見了一位同事,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這兩個人中的一個覺得:“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因此並沒有放在心上。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想着:“是不是之前得罪他了,他故意不理我了,下周在辦公室見面會很尷尬吧。以後工作他會找我茬吧。”由此惴惴不安,心生煩悶。
由此可見,左右情緒的根本,是偏激的看法,是你自己在影響你自己。
+ 02 +
你的情緒邊界感,在被誰影響
一個人的情緒邊界感,決定了他的情緒是否穩定,是否可控。
大部分人情緒崩潰的原因,都是情緒邊界太模糊。
從小成長的環境,和家人的互動模式,經歷的家庭教育,被情緒記憶影響,都會造成沒有情緒邊界。
在人際交往中,因為失望和不信任,也會造成情緒邊界模糊。
有一次,同事S去參加聚會。他到的比較早,每個人臉上都帶着微笑,跟他熱情地打招呼。
氣氛熱烈,S也很快加入大家的聊天,很開心。
這時,一位和S不太熟的人來了,沉着臉很不高興的樣子。
S微笑着和他打招呼,但是他冷冷地別過臉,並沒有理S。
S回到自己的座位,覺得很難堪,學生時代被同學排擠的陰影又湧上心頭。
接下來的宴會一直到結束,S都覺得如坐針氈十分沮喪,也沒了一開始的興緻。
但他不知道的是,那位沒理他的人其實不認識S,沒理他也是因為對方有些社交恐懼,不知該如何與陌生人相處。
S的情緒邊界就很薄弱,很容易被別人的言行和事物的變化所影響。
情緒邊界就像是小時候我們在課桌上劃的三八線,只有清晰明了,才能被自己掌控。
現代法國小說之父巴爾扎克說:“如果學不會忘記,人生便無法再繼續。”
真正成熟的人,是卸掉不屬於自己的情緒責任,尊重自己的情緒責任。
+ 03 +
通過這幾個步驟,掌控自己的情緒
a:接受自己的情緒
無論在什麼時候,每個人都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情緒。
接受自己的情緒,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美國心理學家Pennebaker做過一個痛苦接納實驗。
他邀請50位身心健康的大學生,進行隨機分組,每組25人。讓這些學生每天用30分鐘做記錄。
第一組需要寫“與痛苦心境經歷相關”的文字,另一組則隨便寫些流水賬,堅持寫4天。
六個月後,Pennebaker發現第一組學生,細胞免疫功能更強,身心狀態也更好。
他還對63位失業工人做了同樣的研究,結果類似,那些書寫痛苦情緒的人,收穫了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自己。
越是排斥抵抗,越是容易造成困擾。越是接納情緒,越能和情緒和平共處。
與其拚命對抗情緒,不如選擇接納。
b:反思自己情緒失控的模式
人類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通過反思去優化思維,提升能力。
埃利斯提出,我們可以根據現在的情緒狀況,反過來倒推自己的情緒根源。
可以問自己這些問題:
我到底為什麼會失控?為什麼會生氣?為什麼會崩潰?
在情緒失控之前,我在想些什麼?
我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失眠、消極、抵觸情緒的?
如果不這樣想,我還能做些什麼?
面對這些問題,可以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以便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c:挑戰非理性思考方式
災難化思維
埃利斯提出,人們情緒之所以受到影響,是因為有許多慣性思維。
“我做不好怎麼辦?”
“萬一不行怎麼辦?”
“好擔心啊,是不是不行啊!”
這些消極的災難性的想法,會讓人陷入無比恐慌的情緒中。
在一本心理學書籍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男士駕車和母親出行,在拐彎時沒控制好車速,不小心撞上了安全護欄。
但好在安全氣囊彈出,男士和母親都沒有受傷。
不過母親受不了了,她擔憂的念頭一出便停不下來。
一直在想象自己的兒子如果沒帶安全帶、沒彈出氣囊會出現多大的危險,是不是就會從擋風玻璃飛出去,或者渾身是血的躺進醫院。
恐怖的情緒席捲全身,母親無法做任何其他事情,總是為兒子擔憂。
災難化思維,會將簡單的事情恐怖化,在思維里無限地放大恐怖情緒。
最終會導致自己心情沮喪,情緒崩潰,滿是挫敗感。
絕對化思維
在一些人的思維里,會給自己定很高的目標。
這些目標給他們帶來方向感的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難以承受的壓力。
“我應該做得更好!”
“我應該成為那樣的精英!”
“我應該掙到大錢才對!”
這些絕對化思維的想法,會讓人處在巨大的壓力中。
在自己的設定中,這些在別人看來十分困難甚至匪夷所思的事情,竟然都成了絕對的目標。
所以背負着巨大壓力的人,無法排解掉這樣的情緒。
合理化思維
合理化思維,便是把什麼問題都怪在別人身上,為自己的失敗找合理的借口。
“如果不是你,事情就不會這樣。”
“如果你早叫醒我,我就不會遲到了。”
“如果你早點給我打電話,我就不會錯過了。”
如果帶着這樣的思維去處理問題,那麼你將永遠沒有改變。
這種思維其實是一種不敢直面問題的軟弱。
d:找到替代非理性方式的思維模式
面對那些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埃利斯給出了一種更好的思維方式:
人無完人,無論何時,我們也許都有一個PlanB可以選擇。
如果希望上司能更欣賞你,就積極地去溝通,去了解他的想法,去證明,去做一些事情,讓他看到你的優點。
如果當前處在絕境中,覺得自己怎麼努力也沒有起色,那也可以有暫時離開或者暫時放棄的選項。
而不必使用災難化、絕對化、合理化的思維。
這麼做時,並不是在欺騙自己“事情會更好,明天會更好”,而是在積極地行動之後,事情會有新的發展。
面對難以控制的情緒,既要積極地行動,但也不要太過執着。
知乎有個熱門話題:“成年人最該培養哪些能力?”
有個高贊回答是:“情緒控制能力。”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面對紛紛擾擾和難以處理的人際關係,我們的情緒不可能不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在面對情緒時,要去接納,去反思,去行動,去改善。
要不斷地尋找情緒的根源,不斷地練習控制情緒。
通過踐行埃利斯提出的方法,告別在不良的情緒里掙扎,改變對待情緒的方式。
這樣我們才能擺脫情緒的影響,成為真正自由成熟的人。
作者簡介:小貝&戀小暖,戀小暖寫作營學員,心理諮詢師,終身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