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我作為人民公安報貴州站記者來到報社實習。那幾年,為了讓地方記者站站記者了解報社編輯工作,增強寫稿的全局意識、版面意識,報社號召條件許可的地方記者站記者來報社工作一段時間。在報社實習期間,我主要負責編輯各地的來稿。
夏曉露採訪功模民警。
那天,記者部的門突然打開,時任副總編的艾群同志推門而入,他個子不高,和藹可親,手上捏一副眼鏡,站在辦公室中間問:“明天你們誰去採訪下熱點話題‘入關’?”
什麼是“入關”?大家面面相覷。時任記者部主任喬建仲說:“小夏你來完成這個採訪吧。”
“啊?”我立馬抓起筆記本跑進資料室,像工蜂一樣查閱“入關”。那時沒手機,更別說上網了。慶幸的是找到1992年10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發的稿件《我們如何迎接“入關”?》。要在短時間內吃透一個“政治性、經濟性、歷史性”極強的時事問題並進行跨行業採訪,對於公安記者極具挑戰。
我在北京對相關行業、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採訪,先後發表了多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內容稿件。這一系列採訪,讓我深知一名公安記者不能只守住“一畝三分地”。擴展知識面、打開視野、面向社會尤為重要。
印象最深的是發表在《人民公安報》的長篇通訊《激蕩在雙軌的音符》。當年我和站長王秀昌一起,採訪了貴陽鐵路公安處的30多位乘警和家屬。為深入採訪,我多次乘坐京廣列車,穿梭於貴陽和北京,一趟來回40多個小時。在車上跟隨乘警不分白天黑夜,一起執勤。報道推出後,貴陽鐵路公安處號召全體民警學習,許多民警和家屬讀後感動流淚。那次採訪讓我明白,記者功夫重在“深”,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度挖掘、深度分析。
90年代末,我調到廣東省公安廳,在宣傳部門從事新聞報道工作。2020年疫情期間,我相繼完成了四萬多字公安抗疫新聞和文學報道,發表在人民公安報等媒體。
從青蔥歲月到雙鬢染霜,我因新聞報道立功9次。38個春秋,《人民公安報》猶如燈塔,為遠航的我,暗夜迷茫的我,風雨蹉跎的我照亮前行的路。可以說,《人民公安報》既是公安記者的娘家,又是我們策馬奔騰的戰場。
我遠航,您揚帆,感謝《人民公安報》伴我仗劍走天涯。
(作者:廣東省公安廳退休民警 夏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