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陶靈:三峽石,川江小精靈與三峽之魂

2022年11月03日13:07:23 資訊 1539
夜雨丨陶靈:三峽石,川江小精靈與三峽之魂 - 天天要聞

三峽石,川江小精靈與三峽之魂

陶靈

每年季秋之後,三峽庫區蓄水,寬闊的江面碧波蕩漾,天空湛藍,構成水天一色的景緻,又與兩岸青山相融,美不勝收。我時常站在濱江路上,久久凝望着那一湖碧藍的江水……

曾經,江邊隨處可見的鵝卵石,擺在萬縣碼頭夜市的小攤點售賣。鵝卵石紅、白、黃、綠、青……五光十色,每個用小盒盒兒包裝,透明塑料蓋罩着可見,帶天然紋路,像雲、像水、像船,或各種人物、動物等。當然,圖案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顧客大都是從夜宿江輪上下來閑逛的外地人,攤主耐心地教他們辨認。帶紋路的鵝卵石兩三元一塊,高的賣到七八元,有點貴。小攤上,最普遍的是純色無花紋鵝卵石,要大一些,手工寥寥幾筆,在上面勾畫出一個古代讀書人,或蘭草、或漁翁,或帆船等,寫上“勤”“思”“順”“拼搏”之類的文字。價格相對便宜得多,一隻幾角至兩三元不等,畫得特別好的,大的,可賣到五元。不管哪種,賣出去最多的是中低價位的。這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事。

這些鵝卵石被賦予了一個好聽的名字:三峽石。小小的三峽石,當年是萬縣市一項重要的旅遊產品,不少家庭靠它“吃飯”。

雖然江邊隨處可見,但我從沒去撿過三峽石。狠下心,花兩塊七角錢,買了一塊送給初戀女友阿藝。這價格比我回雲陽的船票還貴幾角錢。三峽石上的紋路像船,推主幫我們選的,說象徵“一船風順”。也不知阿藝的三峽石還在不?

上海《萌芽》雜誌原小說編輯林青,曾在《新民晚報》發文回憶,1991年出差到萬縣,三峽詩人柏銘久陪他逛夜市,選購了一塊別緻的三峽石送給他。幾十年來,逢冬末初春,他都把三峽石放在水仙盆里,伴隨水仙球莖抽葉開花。

1992年初秋,我第一次游大寧河小三峽,船靠大昌古鎮碼頭,一下子擁上來十多個小孩,多是女孩子,手端一隻大碗,或捧起小盆,裡面用清水透着五彩的小卵石,嘴裡不停地叫喚:“叔叔、孃孃,買顆三峽石吧!”“哥哥、姐姐,這三峽石好看哩,買一顆嘛!”大寧河到處是卵石灘,這些小卵石直接從河邊挑揀,現炒現賣給遊客。雖然比萬縣碼頭夜市那些色彩更艷,但沒經過包裝和修飾,太原始簡樸了,基本沒人買。那個時期,窮怕了的老百姓還沒有原生態這個概念。這些小孩也不纏着遊客兜售。

逛完古鎮,我們回船的時候,一個短髮圓臉的小女孩,一手端碗,一手拿着一顆三峽石,遞給我前面的女士,說:“大姐姐,送給你!”大姐姐原是文工團的演員,轉行到我們單位的。她沒接,也沒停步,只放慢了步伐,有點奇怪地問:“為什麼要送給我啊?”

小女孩毫不掩飾:“你長得最乖!”大姐姐臉上樂開了花,停下來,接過小卵石。旁邊其他小孩見狀,也爭着送給大姐姐三峽石,說:“歡迎再來小三峽!”我走在她後面,也得到一個小男孩送的一顆:“幫我們宣傳,讓更多的人來玩!”同行的人好奇地圍了過來,也都先後得到一兩顆相贈的小卵石。我們被小孩們的純樸所感動,有人說了一句:“大姐姐,送一首歌給他們嘛!”

於是,古鎮小河邊,飄送着清脆美妙的歌聲:

……

小背簍 晃悠悠

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

……

小孩子們聽呆了,一動不動地在石堤上站成一排,目送我們上船。小船隨歌聲慢慢離岸,他們又突然想起來,紛紛揮舞着小手。

我身邊有很多收藏三峽石的朋友,三峽工程蓄水前至第二期蓄水始,他們跑遍庫區河灘、磧壩,尋找中意的石頭,用編織袋背、用小車拉,最多的搬回家幾十噸,專門租房子裝。石面的斑斕紋飾似一幅幅印象派繪畫作品,赭色古怪符號恰像遠古岩畫……一塊形狀怪異的石頭,朋友說是“結構石”,像極了一個剛出爐的“漢堡包”。大自然也調皮,竟然造了兩節“狗屎”,我不願摸不說,甚至還有點厭惡。

朋友像當年夜市小攤主一樣,不厭其煩地拿出一個個寶貝,給我講解,這像什麼、那像什麼……都一一取了名字,並擱置在仿紅木的底座上,很是滿意的樣子。突然,我沒有了興緻。一塊塊活靈活現的三峽石,被他用幾個字就版築在“格子”里,而這“格子”未必又適合它們。俗氣的仿紅木底座更是“如鯁在喉”。

除了鵝卵石,三峽岸邊的岩石也稱三峽石。它們千姿百態,有的像瀑布、像書卷,有的像龜、像鷹,像武士的鎧甲,像成熟的莊稼地、像躺着沐浴陽光的豐腴女人……1961年,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乘民眾輪過三峽時,在日記中描寫道:“山根之石,形態種種,殊可觀玩。或如枯木之紋理,或如疊卷帙,或如列鏃,或如和豆之蒸糕,可謂難以描狀。”真是給人驚艷之美。如今,它們隨三峽工程蓄水,沉沒於江中。

2017年,重慶一家出版社為這些岩石出版紀念畫冊《永遠的三峽》,邀我配文,我愉快接受。岩石一束一束在夕陽下飄卷,而每一束又似層層輕紗,我配文“金幔飄舞,旋律流動”;凸凸凹凹並圓潤光滑的岩石,一堆堆散漫地攤在江邊沐浴陽光,配文“豐腴之美,坦坦蕩蕩”……

我最喜歡的是一幅“縴夫石”圖片,一塊有稜有角不規則的石灰岩石,被纖藤長年摩擦,中間留下三道深深的痕槽,配文適合寫實:“岸邊岩石纖痕有多深,橈鬍子肩上老繭便有多厚。”

除這種纖痕石外,三峽縴夫石還包含“纖樁”“牛鼻石”“籇眼石”。

橈鬍子用力拉縴,纖藤綳得又緊又直。但河道有灣,人可走彎路,纖藤走不了。在灣點立一截圓石柱,纖藤擔在柱身,作為折點,纖藤就走了彎路。橈鬍子稱這為纖樁。久而久之,樁身滿是深深淺淺的槽痕。

三峽里有許多各式各樣的纖樁。川江水流湍急,橈鬍子拉縴時,遇到緊急情況或體力不支時,便把纖藤拴在纖樁上,可穩住船隻。瞿塘峽東出口下約十二公里處,地名三纜子,這裡灘水甚急,上水船拉縴至此,橈鬍子想歇口氣,但岸上無法拴系纖藤。有一年,當地一鄉紳在這裡立了三個石樁系纜,便有了這個地名。1881年,歸州鄉紳李詢,在西陵峽泄灘上面的拉縴壩,用花崗石樹起兩排柱子,把纖藤在柱上拴牢固,另一頭放於灘下木船,船上設木絞盤,推動絞盤上灘。這種辦法省力,稱行纜。木船下水過灘時似飛,也把纖藤拴在柱上,慢慢吊放下去。這方法叫放吊。

不適合立纖樁的地方,橈鬍子就在岩石上鑿打一個孔洞,也可拴上纖藤“行纜”“放吊”“歇口氣”。船工喊石孔洞“牛鼻子”,如牽牛,形象。

明朝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在《廣志繹》卷五中有一段文字,意思是(譯成白話):“川江船工點籇竿的技術比百步穿楊都厲害。船順流而下,速如飛,眼看就要撞上岩石,只見他用籇竿一點,船就迅速避開了。如果稍有閃失,頃刻間撞得粉碎。全船一百多人的性命,都掌握在他一人身上。”文字中的“點籇竿”和“用籇竿一點”,是指用力將籇竿戳向江中或岸邊的岩石,把船撐開,才不至於撞上去。籇竿前端箍有鐵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岩石上被戳出密密麻麻的孔眼。這就是縴夫石中的籇眼石了。

有人比喻縴夫石是三峽的魂。我補充一句:鵝卵石則是川江的小精靈。

三峽工程快蓄水了,我時常在岸上徜徉、盤桓,也彷徨。看見有人把岸邊的縴夫石一個個弄走,動了心,也想收藏一塊。他們告訴我:“八百元一個,纖痕少的三到五百。”

看着一個個好像橈鬍子身軀的圓石柱,那道道凸凹的槽痕又似根根肋骨,讓我花錢買下,心裡不是滋味,只好放棄。但一直有點遺憾。

初春,我來到三峽庫區國家級生態鎮武陵,他們擬建“三峽奇石館”。同行的三峽賞石協會原會長何佳女士,感覺預備場館比較小,放置不下他們那些“寶貝”。我建議道:場館再大,也不要把三峽石都束縛在一個固定的空間,讓其“活”起來。這裡有一個因三峽庫區蓄水形成的巨大天然江灣,是端午龍舟賽訓基地,江灣東面的消落帶為一大片青草緩坡,如鋪就的綠茵場,而且水與岸交叉錯落有致,把三峽縴夫石和一種川江奇特的礁巴石點綴其間,自然與人文結合,豈不是最好?

其實我有點“私心”,這樣可以常去看看縴夫石,化解我心裡的那點遺憾。

編輯:羅雨欣

責編:陳泰湧

審核:王 成

資訊分類資訊推薦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 天天要聞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陳建州風波牽連多位明星#近期,台灣省藝人陳建州性騷擾事件越演越烈,已經有三位女藝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澀會美眉妖嬌出來指控陳建州對她們的性騷擾行為。陳建州妻子范瑋琪則發文力挺老公。范瑋琪發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帶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赴歐勞工上船前消毒洗澡,發放印有編號的外衣、褲子、腰帶及內衣、草帽及鞋襪等,還統一配置毛毯、鋪蓋、水杯和鐵飯碗的工具包,並在離國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軍訓。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 天天要聞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頭條創作挑戰賽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記#​#電視劇向風而來行徵文#​最近我右側的眼睛好難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覺看東西不太清楚,視力下降很明顯,頭也暈暈的,悶悶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陽後有沒有這個癥狀。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 天天要聞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我有一個姓於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於。老於今年五七多歲,北大畢業,清華讀的碩士,北師大讀的博士,妥妥的學霸。他現在是一家廳級單位的副總工,待遇也不錯。在我們這些人眼裡,那可是人中龍鳳,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有一次幾個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後,大家照例吹捧這位學霸朋友。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 天天要聞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街上有那種賣字畫的店鋪,這種店鋪非常的少,因為懂畫的人也少。店鋪的老闆是個愛畫之人,不是名家的畫,只要是畫的好,價格合適,他也會收下,或者幫忙寄賣。王立是一名沒有任何名氣的畫家,經常會拿一些畫到店裡寄賣,幾百到幾千的價格都有。這一天,王立又拿來一幅畫,說是要寄賣。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 天天要聞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節目被網友們重新翻出來,比如《今日說法》,網友們甚至還列出了必看節目單。說到必看的“電子榨菜”,網友們紛紛調侃起了一檔節目,它十分喜歡以農村口耳相傳的驚悚故事為開頭,經過不斷的探索,最終以科學的手段解釋靈異現象,它就是《走近科學》。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 天天要聞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作者:朱鈞賢 攝影:竹葉青“老闆,還有什麼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時止步,愕然的轉過身來。徐文琪將手中的鋼筆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視了她們一眼,道:“還有幾個問題要對你講一講,我們飯店是食品服務性質的,首先必須要求清潔和衛生,還有的是要注意服務態度必須熱情周到,使客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