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定要有自己的節奏。
每天的起床、睡覺時間最好都固定在某一時刻附近。
2、找到效率最高的黃金時段。用寫作來找。
以前讀一天文獻,覺得自己不管什麼時間段,效率都差不多,都挺投入的。結果換成寫作才發現,上午思路最清晰,和其它時間段對比明顯。那麼起床後到午飯這段時間,就是我的黃金時段。這段時間裡應該雷打不動的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拿來回郵件或者跟人瞎聊天。
3、任務一定要細分,但執行必須要有彈性。
我覺得科研和應試學習最不同的地方在於,要學會自己度量和終點之間的距離,然後越來越準確地制定任務。每一個任務應該細化到看見就能立馬執行的程度。執行過程里再調整、或者放棄。因為有時候,執行時可能發現,繼續做下去並不那麼對自己的課題有益,那麼就可以放棄。想放棄的時候知道for what,就行了。別苛責自己。
當你看到一個個可執行的任務展現在自己面前,最終鋪成一條通往課題終點的路時,心裡會十分篤定的。這時候今天學習8小時,還是明天學習9小時,都不那麼重要了。不要迷信每天一定要工作幾小時,強迫自己,會扼殺靈感。
4、每天寫小結,哪怕幾十字,非常有用。
一天的研究結束後,我會習慣在計劃本上寫個簡短的小結。主要是總結自己的時間使用情況。比如說,“寫綜述比想象中難,比預期多花了好久”,或者是“A老師的文獻比較難懂,下次要留更多時間”,這樣以後估算任務時間會越來越靠譜,也是增加科研確定性的一個小方法。
5、睡眠很重要,但運動不是。
運動肯定是好的,但科研壓力大的時候,隨心而為就好,不要反而成為負擔。比如覺得每周一定要做幾次有氧,幾次無氧啥的。不想特意花時間運動,可以把2公里內的外出全部換成步行,自然而然運動量就有了。
做科研無非是知識管理和時間管理,把握好這兩項,應該可以免除大部分焦慮。以上是針對後者的一些小小的個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