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晴兒 編輯:賈方方
出品:婚姻與家庭雜誌
金屬皮包裝的牙膏、天然材質製成的牙刷,自帶購物袋去市場買生鮮食品,大部分衣服來自二手平台,一年不消耗紙張,養了三百多條蚯蚓堆肥……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樣的生活方式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然而,這個年僅24歲的姑娘憑藉“無痕生活”成為網紅環保博主,把瑣碎的生活過成了眾人眼中的理想型。
01
探尋,環保應該是愉悅的、快樂的
“哈嘍,大家好,我是壹個袋子,今天又來分享我的環保日常啦,不用買新衣服也可以做辣妹……”爽朗的聲音,甜甜的笑容,一下子拉近了和網友的距離。
視頻里的女孩兒就是B站UP主蘇一格,年僅24歲的她已經是小有名氣的環保博主。每隔一段時間,她都會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可持續極簡生活。
植物奶、清潔劑、洗衣粉等,她都能輕鬆手工製作,就連廢舊的皮包也能變成復古款的收納桌。她和她的無痕生活理念迅速走紅網絡,收穫大批粉絲。
蘇一格出生於山東一戶普通人家,父母都是傳統節約的人,用過的醬菜瓶子、點心盒子都會被再次利用,裝上豆子或收納一些小物什。小時候父母工作忙,來不及做飯時就會帶上自家小鍋去食堂點餐,再外帶回家,從不用店裡提供的一次性塑料袋。
耳濡目染下,蘇一格也養成節儉的好習慣:不浪費,也從不買包裝過於誇張的東西。高中時,她遠赴國外留學,開始入鄉隨俗進行垃圾分類。有一天,蘇一格無意中看了《塑料王國》這部片子,被深深刺痛了。
畫面中,小孩子一會兒拿着垃圾山裡撿來的醫療器械玩兒,一會兒嗅一嗅燃燒的塑料袋,然後飛快地進行分揀。看到這些,蘇一格心裡非常難受,她不禁問自己:紀錄片里這些垃圾會不會有一片來自正在留學的我?也許我現在打開一包曲奇,就會有一個女孩在垃圾山裡透支着年輕的生命;也許一片塑料布就能毀掉一隻海洋動物,也許……她不敢再想下去。
努力平復情緒後,她打出“垃圾”“環保”等關鍵詞,開始上網搜索相關信息。原來,垃圾分類並非環保生活的最優選擇,而是兜底選項,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為了進一步獲取信息,蘇一格加入了當地的環保社群。當她看到群里的“大神”們一年僅僅產生一罐子垃圾時,不由得佩服起來。
那段時間,她學到一個新名詞“零浪費”生活:極儘可能地減少自己的生活垃圾。於是,她試着去環保超市購買裸包裝的物品,拎着自己的小桶去灌洗髮水和洗衣液。雖然和大神們相比還差得遠,但看到自己產生的垃圾越來越少,蘇一格覺得很有成就感。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執行零浪費讓蘇一格越來越煩惱。有一次她去圖書館查資料,恰好碰到了關係要好的朋友,對方還貼心地多帶了一杯熱咖啡給她。看着這杯愛心滿滿的咖啡,她猶豫了:“如果我喝下這杯咖啡,就沒法完成這個月零垃圾的任務了,可若是不喝,又辜負了朋友的好意。”思考再三,她勉強擠出一個笑容,接下了這杯“燙手”的咖啡。
其實,這樣的尷尬事兒在生活中時有發生,這也引發了蘇一格的進一步思考:環保和正常社交生活一定矛盾嗎?垃圾少就一定代表環保嗎?
有一次,行李箱輪子壞了,她心想:若僅僅為了避免網購新輪子產生的包裝垃圾,那麼,將行李箱送去廢品回收站是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可購買一個新輪子,就能讓行李箱再次利用起來,這難道不是更優解嗎?思來想去,她認為“零浪費”的理念太過極端,最重要的是,她很清楚這種生活方式執行起來並不快樂。
蘇一格喜歡的環保生活是輕鬆、自然、愉悅、健康的,而不是被觀念框住的人生。於是,她參照“無痕山林”的理念提出了“無痕生活”:盡量不留痕迹地生活,盡量做到物盡其用,做一個地球資源的使用者,而不是一個掠奪者。
02
踐行,把“無痕生活”做成事業
2020年4月,蘇一格在B站註冊了賬號“壹個袋子”。這個名字既與“一格”兩字諧音,又時刻提醒粉絲們,從環保袋這個家用小物開始探索更多可持續生活方式。與傳統說教式內容不同,她的視頻特別有意思,不僅有二手衣服改造時尚裝,還有一些DIY日常小物教程。
起初,蘇一格還有點兒緊張,害怕自己會被罵“太裝”。然而,評論區和私信的反饋非常友好,甚至有網友鼓勵她多拓展些交流渠道。緊接着,她又在豆瓣上創建了“‘無痕生活’,可持續,極簡主義”的話題,方便大伙兒交流。
保鮮膜算是日常生活的常見垃圾,但是塑料製品難以降解,對環境非常不友好。為此,蘇一格想製作一款環保型的保鮮膜分享給粉絲們。
她專門在網上查找了資料,經過反覆試驗,成功製作了蜂蠟保鮮膜。隨後,她將製作步驟拍成視頻分享給大家:首先將蜂蠟、松香和荷荷巴油融化攪拌,隨後倒在棉麻等天然材質的布料上,然後在烤箱中高溫烘焙定型。這種保鮮膜用完後埋進土裡,完全可以自然降解。
蘇一格家裡的用具幾乎都是竹子、不鏽鋼和玻璃等環保材料製成的;用幹掉的絲瓜瓤代替損耗很大的百潔布,用路邊撿回來的無患子代替洗衣粉;除了內衣和泳衣,大多數衣服都來自二手交易平台;平時買奶茶也會帶着自己的玻璃杯,她的低碳行為受到很多店家的鼓勵,經常免費為她中杯升大杯。
踐行“無痕生活”,不僅給蘇一格帶來源源不斷的快樂,還讓她告別了“買買買”的消費習慣,錢包也越來越鼓了。
有一天,看着家裡已經落灰的口紅和眼影盤,蘇一格不禁陷入沉思:“這些東西到底是商家想讓買的還是我真正需要的?”很明顯,答案不是後者。於是,她開始奉行“物盡其用”的原則。無論是粉餅還是眼影,都要完全用完才換新的。如果實在不喜歡了,也會拿到論壇與其他人交換。在她心裡,已經默默地將“消費”和“消遣”區分開來了。
她還通過“無痕生活”與腳下的土地、可愛的人們產生了更多聯結。每隔一段時間,蘇一格都會將自己和朋友的閑置物品分類,清理乾淨後用大紙箱子裝好放在家門口,供需要的人隨意拿取。
閑置衣服則送給福利院,不適合送人的也會被做成抹布。吃飯產生的植物殘渣,除了放進專門的回收桶里,還被用來堆肥,把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還給土壤,堆肥的土再用來種菜養花,這何嘗不是與自然的溫和對話呢?
在蘇一格的帶動下,許多朋友開始一起參加可持續線下活動、逛二手集市,向“無痕生活”邁進,還有粉絲私信她:“在美術課堂上製作了環保小物,很受學生的喜歡。”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自己的分享加入環保隊伍,蘇一格比誰都開心。
然而,也有人提出過質疑:“你不也在用一次性雞蛋盤嗎?”“你不也扔了那條牛仔褲嗎?”事實上,那個一次性塑料盤她已經反覆使用了一年多,牛仔褲也穿了8年,標牌都被磨到了透明。起初,她還會因為別人的誤解而傷心,如今早已釋然,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堅持下去就好,時間是最好的證明。
現在,蘇一格已經將分享“無痕生活”當作事業,除了分享視頻,每周還積极參加5到6個線下相關理念活動,並繪製兒童繪本。6月,她從高樓大廈搬到了上海的一個小院子,準備種上一些蔬菜,和大自然來個親密接觸。
做環保不是當“苦行僧”,也不是追求“高大上”,而是在生活中努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愉悅地享受整個過程。
正如蘇一格所言:“‘無痕生活’讓我跟大自然拉近了距離,未來我會繼續踐行並宣傳,希望把這份快樂和愉悅帶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