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全才達·芬奇 預見下一個達·芬奇

2022年10月31日00:39:07 資訊 1618
遇見全才達·芬奇 預見下一個達·芬奇 - 天天要聞遇見全才達·芬奇 預見下一個達·芬奇 - 天天要聞

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臨時展廳布景

遇見全才達·芬奇 預見下一個達·芬奇 - 天天要聞遇見全才達·芬奇 預見下一個達·芬奇 - 天天要聞

在館長助理、展覽統籌范愛紅(中)指導下觀展,左為劉迪波,右為郝思嘉

遇見全才達·芬奇 預見下一個達·芬奇 - 天天要聞

劉迪波(左)講解中

遇見全才達·芬奇 預見下一個達·芬奇 - 天天要聞

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模型近景

【作者介紹】

郝思嘉,清華大學發展規劃處教師,參與編製了清華大學“十四五”規劃;現任藤匯教育創始合伙人兼CEO,大時代青年公益項目創始人,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護航計劃全球大使,聯合國開發計劃署Movers可持續發展項目官方認證培訓師。

清華園是沒有邊界的,這是每天深夜才願意下班離園的我最真切的感受。因為探訪每個角落,欣賞每處風景,沉浸每份思考,對話每個靈魂都讓我期待下一份驚喜。

在參與清華大學“十四五”規劃編製工作時,我很榮幸每天浸泡在有清華大腦領導方向和頂級大師洞見指引的環境中,體會“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清華智慧。

在一個繁星閃爍的夜晚,我探訪了一個心心念念的地方——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以下簡稱“清科博”)。

名字奇特了點兒,因為這其實是一座正在籌建中的博物館,它也將是我國第一家綜合類收藏型科學博物館。而吸引我的,是2021年10月在“清科博”臨時展廳開展的“直上雲霄——列奧納多·達·芬奇(以下簡稱“達·芬奇”)的飛行與工程機械展”。

達·芬奇,很多人知道他是因為把雞蛋立住的故事,記住他是因為《蒙娜麗莎》的微笑,頌揚他是因為他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與科學家。但在我看來,這個人太有趣了,這是一個不滿足於做斜杠青年,偏要成為跨界頂流的博學者。繪畫是他一生摯愛,也是他讓世界記住自己的方式,但那隻不過是他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他還在數十個領域有着顯著成就。

作為達·芬奇的粉絲,我一直都深受激勵,在求學時跨讀了四個專業,體驗到在交叉學科跨領域求知的快樂。所以,當我知道這場展覽是“清科博”復原研究團隊基於達·芬奇手稿及相關文獻資料,復原展出25件他在飛行與工程機械領域的展品時,我便心生嚮往,一定要致敬這位孤獨的先驅。

在“清科博”做一名觀眾,是非常幸福的。眼前是古之智慧與今之團隊碰撞出的復原展品,耳邊是清華教師、學子等博物熱愛者與鑽研者們酣暢淋漓的講解,內心體驗則是回溯歷史、觀望現在、暢想未來的奇妙穿越感。

劉迪波是我在“清科博”遇到的一位非常優秀的講解員,他最直接的身份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直博生,由於長期擔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科學博物館志願者,對文藝復興時代的故事已如數家珍。北京冬奧會期間,他在擔任夏季奧林匹克項目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總會(ASOIF)意大利籍主席弗朗西斯科·里奇·比蒂的助理時,表現優異,不僅與其結下深厚友誼,進一步了解了意大利的文化與歷史,還收穫了 ASOIF的官方感謝信。在與他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在對整場展覽的深度參與中對“直上雲霄”的征服精神有着深刻的領悟,我相信這樣的體驗與視角是寶貴而別緻的。就此,我也與他展開了一場約訪。

你會怎樣向大家介紹“清科博”中的達·芬奇?

郝思嘉:迪波,很高興就“直上雲霄——列奧納多·達·芬奇的飛行與工程機械展”和你一起探討。我們知道,原本這個展覽是計劃今年5月在“清科博”撤展的,但是因為太受歡迎,又改到了10月底,你覺得“清科博”的這場展覽為何如此受歡迎呢?

劉迪波:正在籌建中的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綜合類收藏型科學博物館。它將以科技文物和高科技互動展品相結合的展陳方式,再現人類科技史上偉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再現清華理工科在中國近現代科技史上的輝煌成就,成為促進科學傳播、激勵科技創新的清華新景觀。

這個持續了一年時間的展覽位於“清科博”的臨時展廳中,通過呈現25件珍貴的達·芬奇在飛行與機械工程領域具有代表性的設計,再現達·芬奇敢於挑戰人類自身局限的勇敢與堅持,追憶了歐洲科學傳統偉大的復興之路。

郝思嘉:我本人是達·芬奇的粉絲,但很多人還不太了解這個有趣的靈魂,作為展覽的講解員,你與他“相處”的時間可以說是非常長的,你會怎樣向大家介紹“清科博”中的達·芬奇呢?

劉迪波:當絕大多數人的目光聚焦在《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達·芬奇的藝術成就時,他在科學方面的靈感與建樹相比之下確實少為人知。事實上,從這位天才藝術家在1490年左右繪製的《維特魯威人》中就可以看出,他對解剖學就有着很深刻的認識,這種科學素養還體現在建築設計、幾何學、機械結構等諸多方面,這些從他的手稿中就能看出來。

雖然遺憾的是,達·芬奇的科學洞見在同時代幾乎得不到社會認可,相比於他那些知名的藝術作品,他的科學手稿散落於歐洲各地,大部分也被雪藏,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隨着工業的迅速進步,人們進一步加深了對於科學的認識,而此時再回頭來看達·芬奇的手稿時,便讓我們進一步看到了他那些具有超越性的科學思考。

或許我們很難評價達·芬奇在科學史上有何地位,他的科學研究成果也似乎如一座孤島般屹立在歷史長河中,但是他極具想象力的機械設計、紮實的自然觀察功底也讓我們看到了他似乎擁有了不屬於他那個時代的科學素養。在“清科博”這個簡潔而又寬敞明亮的展廳中,策展方以飛行機械、工程機械和戰爭機械三個視角,以一件又一件的復原機械展現了達·芬奇具有時代超越性的對科學技術的理解與記錄。

展覽中的飛行機械有着什麼樣的背後故事?

郝思嘉:那我們先來說說展覽中的飛行機械,我們可以看到,在本次展覽中呈現了很多達·芬奇關於飛行的作品,比如:“舞台飛行器”“巨鳥”等。這些呈現除了跟他憧憬星辰大海、嚮往未知有關,其實也離不開他深厚的科學素養,為我們講講這背後的故事吧。

劉迪波:人類自古以來便有對於飛行的渴望,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了代達羅斯伊卡洛斯使用羽毛和蜜蠟模擬鳥類翅膀飛行的神話故事,而在中國也有萬戶飛天的記載。達·芬奇對於飛行的理解也體現在他的手稿之中。

達·芬奇早期的飛行器設計包括用於舞台表演的“舞台飛行船”等裝置,這些設計已經包含了基本的飛行機械傳動結構。事實上,達·芬奇對於空氣的力學特徵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儘管當時還沒建立起完整的物理學理論體系,但他對於空氣性質的諸多認識已經接近於現代物理學中的空氣動力學理論。如他表述的“物體施加給空氣的力,等於空氣反作用於物體的力”,與牛頓於近兩百年後提出的“牛頓第三定律”驚人的相似,這足以證明達·芬奇超出他所處時代的高超物理思維。

“清科博”的展廳很樸素,其中展示着達·芬奇手稿中記錄的數件人力撲翼機傳動結構和撲翼機模型。這些模型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其中包含的精巧機械傳動結構使得撲翼機的運作如同一件藝術品一樣精巧。而他設計的飛行機械很多靈感來自於鳥類的飛行姿態,達·芬奇秉承着文藝復興時期對自然的崇拜與模仿,對大自然中鳥的翅膀揮動的方式進行了極為詳細的觀察,並且將其借鑒到了自己的撲翼機設計中,因此在展覽中能夠看到相當多的飛行裝置運作原理都類似於鳥類翅膀扇動的過程。

郝思嘉:但達·芬奇雖對飛行傾注了如此大的熱情,最終的實踐卻往往以失敗告終,畢竟科學就是科學,方向比執着重要。在你看來,他為何會失敗?他又是怎樣應對這種失敗的?

劉迪波:達·芬奇選擇的這條與當代飛機飛行原理完全相悖的道路註定不會是順利的,人力的微弱動力加上笨重的木質結構,使得他的飛行器註定不能翱翔於天空之上。而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仍然不斷改進飛行器的設計,也體現出了他不斷挑戰自我的堅持。

直到晚年,達·芬奇才認識到人力撲翼機的驅動力在當時是幾乎不可能成功飛上藍天的,因此轉而投向了藉助風力進行滑翔的研究。可惜的是,達·芬奇並未親眼看到他的飛行機械飛上藍天的那一天,隨後人類對飛行器的研究從熱氣球到滑翔機,再到萊特兄弟於1903年操縱飛行器升空,這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承載的也是達·芬奇身上那股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果敢與毅力。

在科學認識上,達·芬奇可不是一個“空想主義者”

郝思嘉: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不斷復盤失敗,不斷認知迭代,不斷超越曾經,他這種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和持之以恆的韌性與毅力,也是我認為他最值得學習的地方之一。那除了飛行機械,我們在展廳中也能看到很多現實機械的展品,從戰車到雲梯,從十字弓到起重機,不一而足。而且在這其中還體現了很多人文關懷,他是如何做到如此面面俱到的?

劉迪波:雖然達·芬奇的飛行機械研究失敗了,但在科學認識上,他並不是一個“空想主義者”。除了飛行機械外,他還是現實機械的忠實記錄者,這離不開他早年參與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修建的經歷。

聖母百花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傑作,其中仿照古羅馬萬神殿造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是古典藝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也是工程上的奇蹟。這樣大尺寸圓頂的建造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精確運輸到對應位置,這就離不開各式起重機發揮的汗馬功勞了。

主持修建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的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設計了大量起重機,運用到這項龐大而複雜的工程中,而他所處的工程師群都對起重機有着相當豐富的見解。

達·芬奇也見證到了教堂的修建過程,並且對於當時的起重機做了詳細記錄:有將物體進行大範圍運輸的“三速起重機”,也有進行更精細運送的“城堡起重機”,還有完成尖頂修建的“塔亭起重機”。

而達·芬奇除了記錄外,也對起重機的結構進行過改良,並且繪製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幅結構爆炸圖,這樣細緻的科學思考也反映出了達·芬奇的理性思維。

達·芬奇對於戰爭機械的描述,則反映出了他的人文關懷。雖然這些戰爭機械中體現的驚人的想象力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對於古希臘傳統的熱烈追尋,但是從達·芬奇對於戰爭的譴責中可以看出,這些戰爭機械的記錄體現的是他對人性的追求與思考。

展廳中我們能看到的既有外觀所向披靡的“鐮刀戰車”,也有古典的“攻城雲梯”與“巨型十字弓”,還有他自主設計的、富有戲劇性色彩的“裝甲戰車”,這些無一例外地展現着這位傑出藝術家和科學家對科學和藝術的完美融合。而它們也和前面的飛行機械與工程機械一併講述着達·芬奇身上閃爍的人文光輝與科學理想。

展覽的展品全部出自於“清科博”的復原研究團隊

郝思嘉:是的,科學與藝術並不分家,二者融會貫通,實為一體。而在清華這所學術殿堂中,這樣的科學與人文交叉的故事,正是與全面提升當代青年學生綜合素質的路徑相一致的。我們再聊聊展覽背後的故事吧,大家一定很感興趣,本次展覽的展品從何而來?這幕後的團隊又有哪些故事?作為講解員,你們的日常是怎樣的?

劉迪波: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從籌備以來,便開展了大量的科學儀器與文物復原工作。而本次“直上雲霄”展覽的展品全部出自於“清科博”的復原研究團隊,團隊成員以達·芬奇手稿為藍本,借鑒參考大量同時代的相關記載,用3D建模方式構建設計圖與工程圖,最終呈現出了一件又一件復原機械。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團隊中除了清華科學史系的研究人員,也包括了大量參與科學研究訓練的本科生,這些清華學生髮揮自己對科學的理解與熱愛,也在科學研究中感受着人類試圖理解與征服自然的定力與決心,並且親身參與到一件件珍貴機械的復原與建模中。對校內師生來說,達·芬奇和他的手稿資料成為了他們窺見文藝復興時期新思潮與創新精神的重要窗口。

在展覽的背後,還有一群志願者通過自己的方式把展品講得“鮮活”。這支數十人的團隊各有專長,包括清華學生、大學教授、科普作者、機械工程師……這些平日里活躍在各行各業的志願者,閑暇時間便成為了“清科博”為大眾傳遞科學精神的重要窗口。

在“直上雲霄”展覽中,志願者們把自己的專業背景與展品緊密結合起來,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科學思想綻放的瞬間。有結合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講達·芬奇機械的人文關懷的,亦有專註於基本科學原理為小朋友做科普的,還有從達·芬奇飛行器分享人類飛行史的……這些不同的解讀角度,讓同一個展覽在不同志願者的描述中煥發出了迥異的光彩,也讓觀眾看到了達·芬奇不同的一面。

除了做好講解外,這支富有創造力的團隊也讓達·芬奇背後的時代印記與科學精神走出展廳,以別樣的方式展現給了社會觀眾。

去年年底,由“清科博”牽頭,以志願者發揮主要力量,聯合清華校內各學生組織主辦的“科博文化周”系列活動吸引了公眾廣泛的注意力。其中有科學博物館館長吳國盛教授和美術學院李睦教授與三名同學展開的師生共話,也有清華話劇隊同學在“清科博”參與的“博物館奇妙夜”演出,在展廳里表演《麥克白》話劇片段。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讓觀眾沉浸於展覽和演出的科學與藝術氛圍之中,而富有思考的公教活動也把展覽的價值發揚光大。

郝思嘉:真是太棒了!聽完你的描述,相信讀者們對於這場展覽的印象又更加豐富立體了。今天除了達·芬奇科學思維的養成與發展,我們還聊到了很多時代的背景、其歷史價值與貢獻,還有背後的清華故事。感謝我們如此優秀的團隊復原偉大的作品,感謝你讓達·芬奇的故事鮮活重現,也非常感謝你接受我的採訪。

“直上雲霄”展覽即將落幕,之後擬繼續在“清科博”永久館中展出。作為公眾科學素養提升的重要窗口,研究學者、“清科博”館員和志願者們一起回答着“何為科學”的問題。今年年底,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的永久館舍將開始動工,在未來,如同達·芬奇一般的眾多中外科學家們的思想光輝,必將如群星般在這座科學殿堂中閃耀。讓我們共同期待!

文/郝思嘉 攝影/景瑋 郝思嘉

特別鳴謝/范愛紅

資訊分類資訊推薦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 天天要聞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陳建州風波牽連多位明星#近期,台灣省藝人陳建州性騷擾事件越演越烈,已經有三位女藝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澀會美眉妖嬌出來指控陳建州對她們的性騷擾行為。陳建州妻子范瑋琪則發文力挺老公。范瑋琪發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帶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赴歐勞工上船前消毒洗澡,發放印有編號的外衣、褲子、腰帶及內衣、草帽及鞋襪等,還統一配置毛毯、鋪蓋、水杯和鐵飯碗的工具包,並在離國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軍訓。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 天天要聞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頭條創作挑戰賽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記#​#電視劇向風而來行徵文#​最近我右側的眼睛好難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覺看東西不太清楚,視力下降很明顯,頭也暈暈的,悶悶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陽後有沒有這個癥狀。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 天天要聞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我有一個姓於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於。老於今年五七多歲,北大畢業,清華讀的碩士,北師大讀的博士,妥妥的學霸。他現在是一家廳級單位的副總工,待遇也不錯。在我們這些人眼裡,那可是人中龍鳳,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有一次幾個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後,大家照例吹捧這位學霸朋友。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 天天要聞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街上有那種賣字畫的店鋪,這種店鋪非常的少,因為懂畫的人也少。店鋪的老闆是個愛畫之人,不是名家的畫,只要是畫的好,價格合適,他也會收下,或者幫忙寄賣。王立是一名沒有任何名氣的畫家,經常會拿一些畫到店裡寄賣,幾百到幾千的價格都有。這一天,王立又拿來一幅畫,說是要寄賣。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 天天要聞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節目被網友們重新翻出來,比如《今日說法》,網友們甚至還列出了必看節目單。說到必看的“電子榨菜”,網友們紛紛調侃起了一檔節目,它十分喜歡以農村口耳相傳的驚悚故事為開頭,經過不斷的探索,最終以科學的手段解釋靈異現象,它就是《走近科學》。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 天天要聞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作者:朱鈞賢 攝影:竹葉青“老闆,還有什麼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時止步,愕然的轉過身來。徐文琪將手中的鋼筆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視了她們一眼,道:“還有幾個問題要對你講一講,我們飯店是食品服務性質的,首先必須要求清潔和衛生,還有的是要注意服務態度必須熱情周到,使客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