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發了個帖子,盤點了一下中國功夫的九大拳種,大家評論很多,有個朋友問的是:怎麼這些功夫都是清朝、明朝的?其它朝代沒有功夫嗎?說實話,我自己也有這個問題,所以特意做了個小功課,希望能回答那個朋友的疑問。
武術起源的朝代
其實很簡單,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個人真要干起架來,都會掄拳踢腿,翻滾騰挪,雖說沒有章法,破綻多,但打人就是打人,打到人就算,因此所有武術都是脫胎於人與人之間的PK,從這個角度說,武術積累從原始社會就開始了。
然後,那些經常干架的人,慢慢於整天的修理和被修理逐漸會總結經驗,打人的,抗揍的,這些技巧就是武術的雛形。為了講究干架效率,石頭、棍棒、金屬武器等慢慢地融入格鬥和戰爭中,但這個時候,還遠遠沒有武術體系這回事,先秦之前,武術無正式稱呼,在先秦時期則以“手搏”概之,“會打架”的人,慢慢的形成了特定群體,出現了以格鬥職業化的雛形。
《史記·律書》記載:“夏桀、殷紂,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隨後的周朝,與猛獸手搏更成為一種武士風尚,被列為例行田獵中的保留項目,《詩經·小雅》里的《車攻》一詩中便稱:“建旐設旄,搏獸於敖。”
《易經·謙六五》有語“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因此,窮的部落如果有個富鄰居,看上去又病懨懨的,部落戰爭就發生了,因此,戰爭、狩獵等環境形成了武術發展的土壤,也誕生了兩條武術主線:個人武鬥素質和兵器,追求的傷害有效性。這裡的兵法算戰爭謀略範疇,這裡不討論。
這個時候人們把在戰鬥中運用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反覆模仿着、傳授、習練着,這就是早期的練武活動的原型。又有“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也”,這意味當時也產生了制式武器。
武術時間軸上的里程碑
◐ 武術概念的提出
先秦時期在中國武術史上的最大貢獻,就是“拳勇”及相關武術概念的提出。《詩經·小雅》中的《巧言》一詩稱:“無拳無勇,職為亂階。”大概意思是,既沒有武力,又無勇氣,只能成為禍亂之階。很大程度上闡述了和平永遠在大炮的射程內的道理。
春秋戰國的亂世,各路人馬都比較任性,整天不是我打你就是你到我,要麼就是我和你一起打他。這個時候才出現了武術一詞,但當時的武術是純戰爭軍事化術語,“武”字的字形由“止”和“戈”組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釋稱“止戈為武”就是這個意思;術為思通造化,隨通而行,二者相合,就是古代戰爭藝術的統稱,可以理解百家之言中的一言。其根本意義在於軍事造勢從而止住刀兵:我軍事實力牛叉,所以只能我欺負你,你不敢欺負我。
秦國統一六國後,為了維持國家的統一和專制皇權,採取收繳天下兵器,在民間實行禁武,阻礙了武術的發展,但由於秦王朝的短命,對武術的消極影響並不太大。手搏之術、角抵、相撲相繼出現在民間和宮廷。
◐ 遊俠/門客文化
天下無賊里,黎叔有句經典台詞:21世紀,人才最貴。不要以為只有現代人明白這個道理,其實古人也完全明白這兩個字的真諦,所以,在人才蓄養和儲備上,春秋戰國就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文化:遊俠/門客文化。
因為諸侯之間,不斷爭霸吞併,玩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戲碼,對於人才的需求,空前強烈,而原有的貴族世襲體系,又無法提供足夠的人才。可問題是在戰國以前,諸侯實現的是貴族世襲制,所以有資格做官的,都是貴族,但是到了戰國之後,諸侯發現平民當中也有大量人才,於是當時的貴族,就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養士,從而為遊俠/門客的茁壯成長提供了土壤。
當時的武人分兩撮,身在江湖的,號稱遊俠,因為任性,所以也叫任俠;而以門客身份寄身某個老闆門下做打工仔被養士的,就是門客。這時候比較著名的遊俠門客如荊軻、要離、專諸、 豫讓等。
荊軻刺秦
在群雄割據時代,遊俠、門客和政客上演了一幕幕精彩好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謂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與春申君黃歇,這四位大佬動輒門客三千,文臣武將,無所不包,雞鳴狗盜,無所不攬。歷史的天空里,這幫人沒事就瞎折騰,可以說,如果皇帝政客佔C位,遊俠門客就佔了小C位。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散落的門客遊俠這個群體,又加入新成員,那就是六國的舊貴族。比如項羽,在楚國滅亡後,就曾跟着其叔父項梁,輾轉遊歷過很多地方。當時的項羽,就算是一個遊俠。除了項羽之外,韓信、季布等一系列秦末漢初的名人,也都可以劃分到遊俠這個團體當中。再後來的事情,大家就都清楚了,秦朝硬生生被這幫遊俠整沒了。
◐ 兩漢兵武分流
到了漢朝,中國傳統武術得到了迅速發展,並出現了以戰爭為主的兵武和民間練拳、器械為主的民武。漢朝為對付北方匈奴人,大力提倡民間習武,強身衛國,這是漢朝“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最強音的群眾基礎,想揍人,要自己拳頭夠硬才行。
西漢文景二帝的智囊晁錯建議:“居則習民以射法,出則教民以應敵”,民間尚武之風頓起,武術理論也隨之發展。據班固《漢書·藝文志》:“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其中被視為迄今所見最早的武術著作《兵技巧》曾提出:“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兵技巧》中有《手博》六篇,推測是當時的拳法專著,可惜具體內容已佚失。漢朝習武風氣尚力,即所謂一力降十會,民間流行有“翹關”、“扛鼎”之法,與劉邦爭奪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便有“力能扛鼎”,至今其老家宿遷民間仍流行扛鼎活動。
◐ 漢武禁俠
漢初劉邦對遊俠採取了比較寬容的政策,主要以為遷徙和監督為主。當然,當時西漢推行黃老無為、與民休息的國家政策,對遊俠過度打壓也不太好。寬鬆的環境,造成了遊俠隊伍的迅速壯大和遊俠活動的異常活躍,街上滿是挎刀劍的武士喝酒聊天、雞毛蒜皮、喝大了說不定還打一架,總之就是快意恩仇。
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當時比較著名的俠客就有朱家、田仲、五公、劇孟、郭解等,一般的俠客更是如過江之鯽,多不勝數。當時漢朝帝都長安就聚集了大量的遊俠,“鄉曲豪俊,遊俠之雄,節慕原嘗,名亞春陵,連交合眾,騁騖乎其中”。漢代的遊俠的特點,是受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影響,講究一個‘該出手時就出手’,管你什麼法律朝廷,干就完了!
所以,遊俠愣頭青的氣質和龐大規模,很快引起了中央皇權的重視,西漢朝廷感覺遊俠力量是過於強大且黑暗殘暴,明擺着就是涉黑團伙嘛,於是態度由容忍變為打擊,而且,從戰略層面看,國家統一後,國內要走安定發展的道路,作為戰爭機器和不穩定源頭遊俠集團沒事瞎晃蕩,以漢武的雄才偉略,看你順眼才怪。
漢武帝元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朝廷發了紅頭文件,要求全國家產超過300萬的大款統一拆遷,搬到茂陵附近居住。但實際上,這次動遷就含着打擊遊俠的隱藏策略:像當時有名的遊俠郭解,資財不到300萬,郭解當時不僅結權交貴,還還收容了一大批社會閑散人員當小弟,黑白通吃,連當地政府也拿他沒辦法。於是,漢武要對他們動手,他們憑着自身實力當釘子戶,結果被滅了族。所以,再強大的民間組織,一旦和國家杠上,只能說是你心裡沒數。
西漢之後是東漢,東漢由治變亂進入三國,此時身手不凡之人都成了英雄,如號稱將星璀璨的三國武力王,中原第一猛將呂布,便擅長手搏,武藝出眾。《三國志·魏書·呂布傳》記載:“(董卓)拔手戟擲(呂)布,布拳捷避之。”
總結下來,漢朝受到北方匈奴的侵擾,因此十分重視武備和軍事訓練,甚至“兵民合一”、“勞武結合”,全民的尚武之風盛極一時。此時由於作戰形式的需要,刀開始取代劍在軍中的地位,到三國時期,刀已經成為軍隊中最主要的短兵器。隨着劍向民間的流傳,使得劍術在非軍事用途上更為發達,並且刀劍之術以及相撲、角抵活動開始東傳日本。
◐ 兩晉南北朝大融合和武藝
五霸七雄啥的才是個位數,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軍事政權一下子竄到兩位數,戰亂頻繁,中原諸侯王者榮耀玩得不亦說乎不說,外域五個鬍子頭也加入戰團,因此,這個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武技在軍隊和民間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並且偏安南方的漢族政權多享樂苟安,崇尚聲色玩樂,使得娛樂性的武術有了較大發展,這就像影視劇大力宣傳,一宣傳大家知道的就多,於是角抵戲、刀劍表演以及武打戲等大行其道,習武風氣就被帶起來了。
兩晉南北朝時出現的不少武術高手。有史料記載的比如《魏書·高祖紀下》中說,孝文帝拓跋宏“少而善射,有膂力。年十餘歲,能以指彈碎羊膊骨”。南朝梁武帝時名將羊侃同樣武功蓋世,指掌功夫了得,有一次他抓住殿前柱子,手指竟然陷進了柱子里,可見功夫之深。另據《齊書·王敬則傳》記載,南朝人王敬則擅長武術表演:“年二十餘,善拍張,補刀戟左右。”這種強調錶演功能的武術更多地被稱為“武藝”。
◐ 天下武功出少林
北魏孝文帝時期,大事件來了,就是他專門為來華的印度高僧佛陀禪師在今河南嵩山建了少林寺。據唐人張鷟《朝野僉載》所記,佛陀弟子、禪師拳捷驍武,能橫塌壁行,飛檐走壁,傳為奇談,其後,少林成為武術發源和傳承地,後更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
後傳天竺僧人達摩,禪宗始祖,梁大通丁未,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說禪宗,見眾僧個個面黃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體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雖不以軀殼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於性,使靈魂離散也。欲悟性,必先強身,則軀殼強而靈魂易悟也。”於是創羅漢拳十八手,授以僧眾,修鍊不過數月,則個個精力充沛,此其起始也。自此,少林之名尤甚。
◐ 唐朝武舉制度
唐朝盛世,唐朝明君頻出,承襲隋朝繼續發展與完善府兵,武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大發展。更於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建立了武舉制,這是官方承認的武術職稱考試,極大地促進了武術的發展。於是當時開明的政治,文武並重之風,促成了唐代的尚武任俠習氣大漲,甚至文人墨客也崇尚武俠,如詩仙李白的“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等詩句,都酣暢淋漓地表達了這種情緒。
唐朝時槍是戰陣的主要兵器,劍制也已由刀製取代,劍完全退出了正式戰爭的舞台。然而劍術在民間卻發展起來,並過渡到方法複雜,並具有自衛、健身、娛樂、表演等多種功能。唐朝時徒手格鬥技藝的角力、角抵、手搏、相撲等混稱並用,開展亦十分興盛,並東傳日本,對日本武道的發展貢獻極大。
隋唐武林軼事莫過風塵三俠:李靖於隋末在長安謁見司空楊素,為楊素家妓紅拂所傾慕,隨之出奔,途中結識豪俠張虯髯,後同至太原,通過劉文靜會見李世民。虯髯客本有爭奪天下之志,見李世民神氣不凡,知不能匹敵,遂傾其家財資助李靖,使輔佐李世民成就功業。後入扶餘國自立為王。李靖、紅拂、虯髯三人,後人亦稱“風塵三俠”。
◐ 宋朝十八般武藝和套子武藝
宋朝時期民族矛盾尖銳,戰爭頻繁,軍事武藝都有較大發展,不僅軍事訓練規範、系統,而且兵器種類大增,形制複雜,除了常用的弓、弩、刀、槍外,還有鐧、棒、鞭、斧等等,這為後世民間武術器械的豐富和技藝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同時為了抵禦侵略,反抗壓迫,廣大農村出現了大量武藝結社組織,眾多的武藝結社組織,無疑推動了武藝在民間的發展。
武術開始獲得最廣泛的群體基礎是在宋朝,武林中常說的“十八般武藝”概念就是這時出現的。宋朝人崇尚拳術,開國皇帝趙匡胤曾獨創“趙家拳”。宋代流行的角抵表演中,拳術表演部分是少不了的。
宋朝時表演武藝的興盛使得套子武藝開始大量出現。不僅軍中有武藝表演,如諸軍春教時“禁中教場,呈試武藝,飛槍斫柳,走馬舞刀,百藝俱呈”,而且由於商業的繁榮,在城市群眾性的遊藝場所“瓦舍”“勾欄”中,武藝表演也豐富多彩。這些按規定程式、規定動作進行的武藝表演,對後世武術向表演化方向發展影響深遠。
宋朝知名武術源頭為岳飛,被尊為形意拳祖師,其真實性待考。還有一位著名先生辛棄疾,上學光學他的詩了,未曾想他還是一位貨真價實的高手。
◐ 元朝禁武
元明時期徒手拳擊之術被稱為“白打”,民間俗稱“打拳”,屬於“十八般武藝”之一。元朝是少數民族執政,為了防止漢族等族群反抗,在強化朝廷習武練兵的同時,嚴禁民間習武,並制有禁律,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武術在民間的發展。
◐ 南北雙雄和流派大爆發
明朝統治者特別重視軍隊訓練,這也使得軍事武術得以發展。明朝時期,除了少林武術獨步天下外,武當也因為明皇室的重視而崛起,從而形成了南尊武當,北崇少林的武林格局。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記載:“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無,其僧遊方者皆敵數十人。”需要說明的是,明朝前期少林武術最出名的是棍術而非拳術,明朝後期少林武僧才“多攻拳而不攻棍”。因此,明朝被認為是中國武術集大成時期,少林拳系和武當拳系造就了大批武林高手。
武術套路的正式出現自明朝開始。程宗獻的《單刀法選》所繪製的刀、棍等套路演練步法線路圖,是至今所見的最早的武術套路圖譜。武術套路也是中國武術明顯區別於世界其他技擊術的重要特徵之一。
這個時期,火器在軍中的出現並逐漸佔有優勢,使得武術與軍事武藝分離開來,並在民間開花結果,從而迎來了武術的集大成發展期。此時的武術界已是真正的武林,拳種門派眾多。
◐ 清、民國的宗師們
清初之時,滿漢矛盾尖銳,反清秘密結社在各地民間蔓生,"秘密結社"是以下層民眾為主要成分,以結盟、傳教或習武等活動為聚集方式的民間結社團體,這是朝廷所不允許的,在清政府限制民間習武的情況下,他們更是重點打壓的對象。那時例如白蓮教、天地會等,皆是以反清復明的口號而結合的,他們之間常常伴隨着武術的交流。
晚清時期,隨着大量武術宗師的出現,武術界異常興盛,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等為代表的內家拳風行天下,雖然風格不同,拳理各異,且各自是由何人何時所創眾說紛紜,但都拳理精妙,重視修身養性,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哲學內涵。
楊氏太極楊露禪
同時,和止戈為武的理念相呼應,明清時期所出現的各拳種的拳譜上,幾乎無一例外地開門見山記載了對習武者的道德要求,某些拳種甚至在技術層面上也有對武術道德的要求。中國武術無論是理論還是技術都帶有深刻的倫理型文化的烙印。武術文化的完備形態在明清形成,為後世武術的發展開創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確立了中國武術在世界武壇的位置。
清末武俠宗師們,儘管有各種“十大”排名收錄,但不出乎以下十多位之中,包括紫面大俠董海川、京師大俠王五、一代大俠黃飛鴻、南俠單刀李存義、京東大俠張策、津門大俠霍元甲、南北大俠杜心武、北俠劉百川、玉面虎韓慕俠、千斤神力王子平、長江大俠呂紫劍、形意宗師郭雲深、無極刀王李堯臣、武聖孫祿堂、俠盜燕子李三等。
杜心武
明清是武術理論的集大成者,其大部分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表現出很濃厚的哲學色彩。這個時期的武術,多方面交融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完善了武術的整體觀念,清代著名拳家萇乃周的《萇氏武技書》云:"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乃一小天地"。另外,明清的很多很多武術,皆是以哲學名詞命名,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這些皆是將武術與哲學聯繫起來,使武術不光具有格鬥技擊之能,也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的國術。
結束語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武術在中國有着幾千年發展和傳承,一代一代能人異士擊鼓傳花,繼承和發展,雖然在熱兵器時代的技擊用途不顯,但在體悟中國的武道精神和修養上,依然是一座璀璨的寶庫,值得我們學習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