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數十根樁子錯落有致地矗立着,兩位黝黑健碩的少年在高達5米的樁上身輕如燕。騰、挪、閃、撲、盪、迴旋、飛躍……這是他們在水上樁柱訓練的日常,他們是來自廣西藤縣衝口屯的醒獅少年。

水上樁日常訓練
藤縣,依偎在潯江之濱,浩浩的江河伴隨着北回歸線從藤縣的中部穿過,因水而生、與水相依的水韻情長在心中蔓延。提起藤縣,最為出名的是目前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禤洲農民獅隊”,這支農民獅隊在2004年馬來西亞的“雲頂杯”世界獅王爭霸賽中一舉摘冠獲得“東方獅王”的稱號,藤縣也有着“舞獅之鄉”的美譽。
2007年,藤縣“舞獅技藝”列入梧州市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列入自治區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5月“藤縣獅舞”列入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目前梧州市僅有的2個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之一。
“走,跳梅花樁去”,上身着盤龍花色短袖,映入眼帘的是“衝口比麟堂”五個大字,下身搭配與獅頭相應顏色的長褲,18歲的少年獅頭岑東富快步走向訓練場,他就是這支農民獅隊的一員。

岑東富(右一)和隊友
“我從小就喜歡舞獅,是獅隊後面的‘小尾巴’”
“鏘咚鏘,鏘咚鏘咚鏘咚鏘……”鑼鼓聲鏗鏘入耳,白須金獅歡愉奔騰。在岑東富的印象里,村裡每逢過年和家有喜事的人家,都會邀請舞獅隊來驅邪避害祈祥瑞。
活靈活現的獅頭,眨巴着眼睛,搖頭擺尾,後腳一蹬,前腳一提,輕鬆地跳上了第一層樁柱,騰空上樁、前滾翻下樁、側空翻下樁、鋼絲上一字腿……他看入了迷,跟在獅隊後面一起走,等到獅隊休息的間隙,摸摸獅子的眼睛、蹭蹭獅子的鬍子,迫不及待地把獅頭套在身上蹦蹦跳跳。
起初,岑東富跟着鼓樂隊打鑼鼓架,“我一開始不敢去練習舞獅,害怕高高的樁柱”。13歲的岑東富處於叛逆期,不喜愛讀書,偏偏對舞獅痴迷。
家長看出他對舞獅的喜愛,就把他送到藤縣中專專門學習舞獅。藤縣中專自2015年設立舞獅專業,學校共培養了近1000名舞獅運動員,輸送到全國各地,發揚藤縣舞獅技藝。
每天天蒙蒙亮,他便早早起床跑步、掛單樁、飛鋼線、側空翻下樁……上午練習鼓樂和地獅,下午和晚上訓練舞獅技巧,每天訓練7個小時,幾乎全年無休。這樣的生活,岑東富已經堅持了5年。
2018年,14歲的岑東富成為了獅頭的扮演者,他拿着金色獅頭,左看右看,撥弄一下眼睛,觸碰一下鬍鬚,滿心歡喜。“醒獅獅頭為先,獅頭要表現靈活性,通過神態把劇情傳達給觀眾”,他的肩上多了一分責任和擔當。

“醒獅就是一股精氣神,要去展示一種向上的精神力量”
“剛開始學的時候,看到樁柱那麼高,間隔那麼遠,不敢跳出去”,岑東富介紹說陸樁離地面最高的是2.5米,最低的是1.5米,他表示當時心裡帶着一絲躍躍欲試,卻被內心的恐懼阻攔了腳步。在教練的鼓勵下,他邁出了第一步,夢想的種子由此發芽。

“大大小小的摔傷都有,這幾年跟我搭檔的有很多個獅尾,他們身上也都有隨處可見的傷,腳、腰、手、磕到碰到扭到的都有”,岑東富言語裡帶着些許淡然。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我和鄧文海教練配合,當時我們想要挑戰一個更高難度的動作。我們各自退後,間距大概一米八左右,互相都看不到彼此。他不小心踩空了,我倆都掉下去了,我的腰砸到了樁板上,診斷的結果是腰三骨斷裂”,岑東富略帶哽咽地說。
在家休養了一個多月,他回到了訓練場上。再次站上梅花樁的他,卻遲遲不敢向前,“給我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看到騰躍的動作就怕,越來越怕”。
身體上的受傷、心理上的受挫,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一度想要放棄,“慢慢地感覺走不下去了,我就跟家人說不想幹了”,父母勸說他要堅持下去,父母的支持重燃了他的鬥志,更多的是對舞獅難以割捨的喜愛。
後來,他又想起教練講起的獅團初立的情形:沒有梅花樁,村裡的大人前往山上背木頭;沒有訓練場,他們就在房前屋後的空地上埋樁設陣;沒有舞獅的道具,他們就以籮筐做獅頭,床單做獅身……
“醒獅就是一股精氣神,我套進獅頭裡,表現出來就是一頭威猛無比的獅子,就是要去展示一種向上的精神力量”,他動情地說,怕就要多加練習,給自己時間慢慢練到無所畏懼。
“我會堅持到底,成為一名非遺傳承人是我的夢想”
“紅關公,銀馬超,黑張飛,彩劉備,這些是舞獅里的大英雄”,岑東富略帶羞澀地說,“我想成為大英雄,會一直堅持下去”。
比賽、訓練、表演貫穿了他五年的歲月,上萬個小時不知疲倦地訓練積澱,終於有了迴響。五年來,他奔走於各地比賽表演前沿,獲獎累累,各項網絡舞獅比賽也能看到他的身影。

岑東富比賽獲獎合影(右三)
“以前和鄧文海教練搭檔,現在跟一位同齡的同學一起,現在剛剛合作兩個月,還需要多加磨合”,岑東富告訴正觀新聞記者,自己正在和新搭檔一起備戰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比賽時間是10月20日至25日,主題是“雙獅獻福送吉祥”。
“沒有和鄧教練一起完成那個高難度動作,我一直感到很遺憾,我希望能夠和我現在的搭檔再次去挑戰這個動作”,他目光如炬,信心滿滿地說。
“醒獅是中華傳統文化,我們藤縣深受這種文化浸染,我想接過這個接力棒,成為一名非遺傳承人是我的夢想”,岑東富表示舞獅的動作、套路多樣,傳承的基礎上也要不斷創新,他們團隊里不僅有舞獅少年還有舞獅少女,獅子的顏色也打破了傳統的黑、紅、金,最近粉獅少女在網絡上也頻頻出圈。
粉色,是傳統舞獅獅頭中不多見的顏色,17歲的黎曉蓉偏愛這個顏色的獅頭。面容清秀的她把自己套進粉色獅頭裡,身姿矯健,英姿颯爽,醒獅動作的一招一式深深刻在她的腦海里,舞出了青春,舞出了活力。

黎曉蓉(前一)和隊友
“醒獅,顧名思義就是睡醒了的獅子,有着充沛的精力,勇猛無比,永不會倒下,我會一直堅持下去”,黎曉蓉堅定地說,醒獅文化的傳承創新離不開新生力量的注入,讓傳統文化“醒”過來,被更多人熟知是他們共同的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