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作者牧之野授權,“秦安戰略”在今日頭條平台獨家原創刊發,轉載自公眾號“牧之野”,有很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臨近國家大H,北京的疫情又緊張起來。
25個病例10條傳播鏈,已經說明了防疫的難度。
經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基因測序分析,25例病例共存在10條傳播鏈,各傳播鏈間無流行病學關聯,為獨立傳播鏈。其中3條傳播鏈已至少連續5天無新增病例,基本得到控制,5條傳播鏈尚有零星新增病例,今日新增2條傳播鏈。
關於這個冬天的疫情走勢,現在看基本明朗,最重要的應該是明確兩個定性:
- 第六波大流行的持續蔓延
- 極大概率會出現新的大流行變種或者一個新命名的毒株
醫學界是怎麼看的呢?
Hanson臨床科研的王宇歌博士認為,新冠病毒不斷進化但“趨同進化”趨勢更加明顯,也就是說,導致大流行的新變種會在奧密克戎毒株中產生。
王博士的觀點:
1,Omicron突變株已經接近SARS-CoV-2進化的一種極限形式。
2,也許今後的病毒流行趨勢就是Omicron+這種新亞型。
3,2022年以後每次對於毒株、亞型和疫情高峰時間的預測都很精確,這源於分子流行病學在疫情中的不斷完善。
但個人認為,三年來,從疫苗戰勝病毒,到疫苗阻止傳播,再到疫苗降低死亡率,科學界對於新冠的認知不斷被顛覆,錯,變成了非常正常的事。
事實上,我們現在最重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樂觀,就像世衛組織原來還準備宣布新冠大流行夏季結束一樣,包括拜登也宣布美國新冠結束,遭遇國內抗議。
我們可能要做好新型病毒出現的準備。
如果一旦新型病毒出現,最大的影響並非是死亡率,而是三個:
- 再一次超強逃逸
- 重複感染下的人類機能下降
- 給予本就薄弱的世界經濟重創
據報道,在美國的最新研究中,已經把新冠等同艾滋,列為導致人白細胞減少的重要誘因。
如果每年接種1-2次疫苗,每年感染1-2次,那麼整個地球上的人類在未來三年超額死亡人數將會大大增加。
每次感染都是對人體免疫的一次削弱,我們很難想象每年固定得1-2次流感是什麼情況,況且流感還沒什麼後遺症。
同時,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在不斷擴大,如果沒有放鬆,國內得企業能不扛得住,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會不會選擇離開?
這其中一定有個閾值,過了閾值,就不得不兩害相權取其輕。
這便是我說會在堅持“動態清零”的基礎上,有必要適度穩妥放開的原因,尤其是不能一刀切過度抗疫。可是,問題是怎麼操作?目前我還看不到特別兩全其美的方法。
10月8日,國家發布關於同意在天津、上海、海南、重慶暫時調整實施有關行政法規規定的批複。
允許在上海、重慶設立並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旅行社從事除台灣地區以外的出境旅遊業務;在重慶市、天津市、海南省,放寬外商捐資舉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準入。
這便是信號之一。
我們會根據國際疫情的情況去決定尺度,根據疫情的發展情況,大概兩個時間點,個人推測在十二月中旬和二月。
一定是能放也能收,中國尚未做好完全開放的準備,方艙醫院也要蓋好,第四針還沒出來。如果新病毒出來,第四針還沒接種,就很被動。
盯着上面兩個定性,我們邊走邊看。
還有一件事,今年冬天流感會比前兩年嚴重,所以小孩子最好是打流感疫苗,大家記得少去聚集場所,戴好口罩。
這個冬天不好過,早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