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成癮”這個詞在現代社會已經不是什麼熱門詞了,因為它很普遍。
我曾經做過兩家青少年網癮戒除訓練營的導師。但是其實我在做“導師”時對青少年手機成癮的認識非常淺薄和單一。隨着對更多的手機成癮的少年和家長的接觸和了解,隨着我自己的不斷地深入學習和研究,我一直在更新對“上癮”這件事的認知。
《青春期大腦風暴》作者丹尼爾·西格爾在書中有兩次談到關於青少年容易成癮的問題,在第二章,他談到青少年成癮的原因:與多巴胺的釋放有關。
在講到多巴胺時,丹尼爾·西格爾說:“像賭徒一樣的多巴胺”。他認為:“青春期時,運用多巴胺的神經迴路會變得更活躍。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它能夠產生追求回報的驅動力。多巴胺的作用在青春期早期開始,在中期達到高峰,它使青少年很容易被刺激的體驗和快活的感覺所吸引。研究甚至發現,多巴胺的基線水平是比較低的,但作為對體驗的反應,它的水平會升高。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青少年會覺得‘無聊’,除非他們從事一些具有刺激性的新穎活動。多巴胺水平的升高會讓青少年感到自己在活着,也會讓他們只專註於積極的回報,而不去注意或不重視可能存在的風險與不利。
問題是現實生活中,哪有那麼多刺激性的新穎活動呢?但是手機中有啊,大量又刺激又新穎又好玩的遊戲,能極大地滿足青少年的多巴胺釋放需求。
再加上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尚未成熟,管理自己的前額葉還正在發育之中,所以“上癮”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就比如再小一些的時候,孩子喜歡吃糖,因為吃糖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如果沒有家長的約束,有的孩子就會吃起來沒完——因為孩子不知道糖多了的壞處,而且孩子還沒有能力管理自己。
在第四章中,作者再次提到青少年的“上癮”行為:青少年的多巴胺釋放已經被加速了,而酒清會直接增加這種加速,所以會導致一種棘手的混合狀態,即在青少年已經被激活的多巴胺系統上混合了藥物導致的多巴胺水平提升。讀到此,我想到一個氣球已經被打滿了氣,結果,打氣的人還在不停地往裡打,結果——“呯”的一聲,氣球爆炸了!
作者說:“正如我們在第2章中所探討的,青少年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變得更加敏感,多巴胺水平的提高驅使他們做出尋求回報與刺激的行為。那意味着青少年容易感到‘無聊’,除非他們不斷追求新奇。青春期的多巴胺特點是低谷時更低,高峰時更高,這就是青少年大腦中被激活的獎勵系統,它是導致青少年內心起起伏伏的原因之一。當我們意識到很多藥物都包含能夠釋放更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時,我們便能明白這類物質如何能吸引青少年去努力擺脫多巴胺處於低谷時的無聊感。這就是青春期的本質,它使青少年在這個時期尤其傾向於使用提升多巴胺的物質。”
所以,青少年上癮的原因,首要的是生理原因——青春期激增的、快速釋放的多巴胺決定的。
問題來了:既然是生理原因,為什麼有的青少年上癮了,甚至為了父母搶奪手機跳樓自殺,為什麼有的卻沒有“成癮”的癥狀呢?
我要講“成癮”的第二個原因:父母的養育環境。
如果父母對這個世界認知足夠多,會越容易看到一種讓自己很扎心的事實:父母越管,孩子就越“上癮”,父母越不管,孩子該玩玩,名校照樣考。
這同樣跟青春期有關: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要“我說了算”,你越不讓玩,我就是要玩,因為我要“我說了算”!
有一位心理學家講了一件趣事:他在接女兒回家裡,女兒買了一杯咖啡在車上喝,他怕女兒把咖啡灑在車上,就提醒女兒把咖啡放在車上的杯托,誰知女兒生氣了:爸爸,我本來準備放在杯托里了,這算我的還是算你的?意思很清楚:你不說,我要放,就是聽我自己的,你說了,我就聽了你的了,可是我不願意聽你的,哪怕你說的是對的。
如果親子關係不好,孩子會寧願選不對的來向家長表示:我就是不聽你的!
我12歲的女兒也會經常跟我說:我本來準備那樣做了,你就說我了!我反而不想做了!
我曾經服務過的青少年網癮訓練營里,有一位少年其實學習一直很好,在原來的學校每次都考第一,可是父母不顧他的反對,強行把他轉到一個重點學校時,這個孩子就開始天天打遊戲,整整打了三年,而這三年,父母也沒有想要修復跟孩子的關係,反而每天打罵孩子,最後,這個孩子只考了一個高職院校。
原來的學校的老師對家長說,如果不轉學,這個孩子本來是可以上北大清華的。真的是太可惜了!
青少年就是會這樣,寧願犯錯,也要跟你證明一件事:我說了算!
所以那些尊重孩子的家長,“不管”孩子的家長,都會給孩子一種感覺:孩子,你說了算!
知名娛樂節目主持人謝娜的侄兒考上了清華,可是人家父母說了:這孩子最大的興趣是打遊戲!
你看,打遊戲真的耽誤孩子考大學了嗎?
是糟糕的親子關係“內耗”太嚴重,消耗了孩子的精力。
知名教育專家、《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女兒不打遊戲,她會主動給女兒買遊戲光盤(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聯網遊戲),讓女兒玩,讓女兒沉迷其中,然後再從沉迷中出來(這一點我其實是反對的,後面我會寫這一點)。女兒最後也考上了名校。
遊戲不是孩子“誤終身”的原因,父母因為遊戲跟孩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才是。
父母和孩子對遊戲的不同態度,恰恰成了讓孩子樂此不疲的另一個“遊戲”:貓鼠遊戲。
最後,當父母放手時,原來玩遊戲能讓父母氣得發狂的畫面一消失,孩子頓覺無趣、不再“刺激”,反而不玩了。因為他失去了“遊戲”的對手。
我們焦點解決父母成長營也有這種情況;父母不管了,孩子反而要賣掉遊戲賬號了。
在成長營可不止一個孩子這麼做哦,說實話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
面對孩子的“上癮”,家長應該怎麼做?
最主要的是:在現實中找到讓孩子釋放多巴胺的替代樂趣。
比如運動、挑戰、突破自我。
今年暑假我把女兒送到DE夏校,她去的時候當然百般不願意:因為有很多突破,當然要吃苦,她是知道的,享受安逸是人的天性,她當然也不願去“吃苦”。
我確實有一些“利誘”,但即便如此,她去了前三天,天天都哭着要回來,當時她身上還有蕁麻疹,我自己也有很多的不忍心,幾乎控制不住自己要去把她接回來。
可是幸好,因為DE的規則,我們母女百爪撓心地度過了痛苦的三天後,她再也沒有給我打電話要回來。
21天到了,我去接她,你能想象她見了我之後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嗎?
她說:“媽,你知道嗎?我還是個‘社牛’哎!(她原來總說自己是個‘社恐’)”
接着她滔滔不絕地說起自己的輝煌戰績:她交了12個朋友、她跑了人生第一個半馬、她獲得“色彩天才獎”……
巨大的突破,讓我女兒興奮得跟我念叨了一周,在回家的第一周,她言必提夏校,她爸爸買了一個握力練習器,我說:那是爸爸練的,你還小,練不動!她拿起來就練,說:我可是去過夏校的!
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還有什麼比孩子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更重要的事情嗎?
如果孩子在現實世界不斷獲得這種突破,體會到滿滿的成就感,網絡遊戲對他的誘惑實在是不值一提!
接下來我要說說我為什麼要反對你學習尹建莉老師的做法?
我理解尹建莉老師的做法大概是:主動讓孩子得一次“病”,從而產生“抗體”。
我在網上看到尹老師的女兒沉迷遊戲的時間是一年多,據一篇文章說:“女兒玩了一年多遊戲,逐漸學會了自我掌控,把該做的事都做了,而且效率提高了。尹建莉認為這才是女兒玩遊戲的真正收穫,比單單考出好成績還重要——因為孩子學會了自我管理!”
我很欣賞尹老師的做法,但是我不建議你學她這個做法。
第一是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你不是尹建莉老師,你的孩子也不是她的孩子。
我們可以向尹老師學習,學習她身為父母的格局和修為,以及她對遊戲的理念,我都完全認同。
但是:尹老師本身是搞教育的,她慫恿女兒打遊戲,是因為自己有這個定力。她也相信女兒最終能從遊戲中出來,即便如此,尹老師自己也有暗暗着急的時候,只不過她的定力更強,能讓她更加尊重女兒,也不至於破壞親子關係。
但是如果是一個焦慮感很強的媽媽,自家娃有一年的時間天天玩遊戲,還影響到了學習,就說你着不着急吧?我估計有些家長真的要急瘋了!
所以真的順其自然就好,我特別贊同尹老師說的:“遊戲不是洪水猛獸”,不必妖魔化,但是也真的不用去“慫恿”孩子玩遊戲,只怕最後玩不起的是你自己。
帶着平常心,孩子要玩,就隨他玩,哪怕任他“過癮”,但是用不着在孩子不玩的時候主動“勸”孩子玩。
尊重自己目前只能到的地方,太遠的地方,讓你一天就到達,你除了逼瘋自己和孩子之外,並不會讓你有更多更快的成長。
第二,我的看法,對於誘惑,不僅只有“先接受,再出來”這一條路。
對於誘惑,晚點接受也許更好。或者主動避開也沒什麼不可以。不是非要經過誘惑的“洗禮”才能成長。
《青春期大腦風暴》作者丹尼爾·西格爾也在本書中提到他的兩個朋友的孩子便因為過量使用藥物而喪失了生命。一個死於交通事故,另一個死於吸入了自己的嘔吐物,獨自死在大學宿舍里。“因此,當父母為使用藥物的問題而焦慮不安時,青少年應該理解父母在非常擔心他們的安全,他們應該堅持的一種做法是完全避免這類物質”。
“在這個時期父母需要應對孩子可能出現的酒精成癮,這是非常重要的。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很可能因為濫用藥物而導致成癮。青少年越早接觸酒精和藥物便越容易成癮。事實上,成癮的簡單定義是在人們知道某種行為會損害他們的生活後,依然繼續做出這種行為。藥物濫用與成癮之間的邊界是很模糊的。”
雖然丹尼爾·西格爾在本章談的酒精、藥物成癮,但是我覺得用在遊戲也是互通的。
因為青少年的大腦尚未發育到可以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地步,一個從兩三歲就天天玩手機的孩子,和一個從十多歲才開始玩手機的孩子,哪個孩子更容易成癮呢?
答案不言自明。
對於遊戲,成人也會上癮的,但是成人會自己走出來,就如尹建莉老師的女兒一樣,自己上癮,自己出來。
我在上研究生二年級時,也迷上了打遊戲,瘋狂打了一個月之後,才從瘋狂中出來,幸好,那時我已離開家,如果有父母管着我,我估計會更長時間才能出來,或者我為了對抗父母,一直出不來也未可知。
更重要的是,我上研究生時,已經快30了,我有足夠的管理自己的能力,即便我之前完全沒玩過,我也能從沉迷中走出來。
對於誘惑,還可以遠離。
我的侄女,因為自己感覺到了手機遊戲對她是一個誘惑,她在上初中時乾脆不使用手機,她成為全班唯一一個不用手機的學生。
初中升高中時,她考入了北京四中,現在她用手機了,發現自己也可以抵制誘惑了。
她的辦法是:在自覺無法抵制誘惑時,遠離手機,直到那個誘惑不再是誘惑。
作為父母,不是簡單地學習“方法”,那會讓你更加無奈和崩潰,因為你發現用在別人身上的好辦法,在你的孩子這兒統統失效。
尹建莉老師能主動讓孩子玩遊戲,是她的格局足夠大,修為夠高。我們要學習的其實是她的格局和修為,而不是方法。
美國前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說:“優秀的領導,能夠把人們帶到他們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領導,能夠把人們帶到他們應該去但是沒想過要去的地方。”
我套用一下第一夫人的話,就是:優秀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到他們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到他們應該去但是沒想過要去的地方。
你的格局有多大,你能走多遠,你才能帶領你的孩子走多遠。
歡迎留言和提問,我們一起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焦點解決中心焦點解決高效教練、兩家青少年戒除網癮機構導師,焦點解決父母成長營創始人,《壹心理》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