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連雲港市海州區民主中路131號的新浦飯店,是民國初年的歐式老建築,二層樓房圍着中間的院子,長約27米,寬約26米,有56個房間。
這座中西合璧民國建築院內為中式木質迴廊,古色古香,而外立面又為西歐孟莎式的屋頂。屋面斜坡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面積大,坡面較緩,下部坡面陡,面積小,這是法國17世紀的獨特屋頂形式。法國冬季雪多,為減少屋頂的壓力,房頂設計成陡坡形式。
原在陡的屋面處曾開有“老虎窗”,以增加採光,隨着房屋改建“老虎窗”現已不見。“老虎窗”,是英語roof的釋音,本指“屋頂端”,上海人發音即是“老虎”,系外來語。“老虎窗”是在屋面開洞,兩邊砌牆,窗面垂直,上置瓦面。十八世紀隨着英法人來華增多,在十里洋場出現不少這種歐式的建築。上海人稱“老虎窗”。
民國初年新浦臨河面海,鎮內鹽河、前河、後河匯入臨洪河,寬闊的臨洪河口可進大船,新浦成為魯南蘇北糧食土產集散之地,因而貿易漸盛,吸引山東及本地商人在此聚集。
附近幾個縣的三麥 、黃豆、豆餅、豆油、花生、玉米以及淮鹽,由臨洪口出海運往青島;經鹽河進淮河入大運河,運往蘇南、上海、浙江和安徽,從各地換取工業品及茶、糖和藥材等物資。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臨洪口以膠海關海州分關名義自行宣布對外開放,促進了新浦商貿港地位形成,新浦商行貨棧林立,商務漸盛。
在這種情形下,商人李子彬投資約8萬元,僱傭朱相平任經理,開設裕興恆商行,從事糧食進出口生意。
隨着後河口碼頭東移至大浦,1926年隴海鐵路延長至大浦,1928年自大浦往來青島船隻226艘,貨物吞吐量16078噸,兩年後吞吐量增至41845噸,貨船躍增至315艘。大浦港貿易大增,帶動新浦糧食貿易,也是裕興恆商行發展時期。
1932年大浦港淤塞,千噸貨船不能進港,隴海鐵路局在老窯建港,大浦的衰落,影響着新浦的糧油生意。
早在1925年7月隴海鐵路通達新浦,外地商人來往較多,旅館業興旺,時新浦已有東亞旅社、東方旅社及中央旅社,每逢火車到達,旅館拉客者蜂擁而至,火車站上好不熱鬧。
白寶山手下營長,河南籍的雷鶴亭看到商機,在民主路東首建造隴海公寓,因優質的服務聞名於蘇北魯南,並列為當時新浦最好的旅館。
隴海公寓開發的成功,對李子彬觸動很大,1930年李子彬將裕興恆商行改建為旅館,自任經理,因位於原隴西巷西首取名隴西旅社。
是先有隴西巷還是先有隴西旅社?歷史消失已不得而知,從時間上看,隴海公寓在先,隴西旅社在後又位其西,取名隴西。由於離火車站較近,這座歐式建築,木質走廊,天井通透,鬧中取靜的隴西旅社,成為軍政要員、外地客商下榻的地方,生意興隆。
1939年3月4日新浦淪陷。日軍佔領新浦,海屬地區的日軍指揮機關中村旅團部,設於老大街新聞巷東,現鐘樓西側;負責後勤供給的北支派遣軍第七兵站後勤部安在市化路,現東方大廈一帶;
偽東海縣公署,也自海州遷入老大街的新浦天后宮(現為華山骨科醫院),同時進駐汪偽保安總部;日本憲兵隊,隊長石松將隊部設在老大街公大商店。
不久在現市級機關幼兒園處,建築起日式榻榻米房屋,設立所謂的日本駐海州領事分館。隨後日本第十七師團、偽暫編陸軍三十六師開進新浦,其師團部機關相繼都置於老大街上,不久隴西旅社也被日軍佔用。
新浦解放之初,隴西旅社為新海連特區公安總局辦公場所,後一直為新海連市、連雲港市公安局駐地,民主路一條街改造後為新浦飯店。
海州區政府為提升民主路民國一條街文化檔次,鼓勵商家增設沿街老字號名店,位於東首的“新浦味芳樓”開業,在傳統的淮揚骨頭湯餛飩的基礎上,增加各色小吃品種,小酒館的經營方式吸引新老顧客前往,生意爆棚。
近聞海州區政府又投巨資,對原隴西旅社的新浦飯店進行裝修升級,打造民國老街餐飲、住宿精品酒店。不久一座中西風格裝璜,精品地方名食,舒適休閑住宿的新酒店將出現在老街,新的新浦飯店,不僅為客人提供餐飲住宿服務,還為遊客展示民主路歷史文化,弘揚海州人文精萃。穿越昔日時光,樂享地方特色,這裡將是民主路一處新的打卡地方。
市橋人家原創馬鑒堯,歡迎分享,謝絕轉載。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