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着對家鄉發展的新期盼,臨翔區馬台鄉馬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躍芳即將奔赴北京參加黨的二十大。除了收拾行李,她還得帶上自己的“家庭賬本”——她的筆記本。
若說趙躍芳有什麼“標配”,那麼,她隨身帶着的筆記本必須算一件。無論到哪裡,她都夾着一本外殼有些舊的、厚厚的筆記本,裡面寫得滿滿當當。“只要是關於老百姓的事情,大事小情都記下。”趙躍芳說,“這就是我的‘家庭流水賬’。”

趙躍芳在幫群眾算“收入賬”
打開抽屜,入眼的是新舊不一的筆記本,記者數了數,有24本之多,是趙躍芳從當上支書以來保存下來的一部分筆記。隨便翻看一頁,裡面記着的內容如趙躍芳所說,就是一些群眾的“大小事”:
2020年3月11日
對楊金和亂拉水的行為進行制止。對黃其明戶砌擋牆的問題進行查看,報鄉上處理。關於薛明峰戶下水道排水出現堵塞不暢通的問題,已與施工方進行對接……
記筆記是趙躍芳從工作起就有的習慣,2013年她上任伊始,就走村入戶,她把收集到的100多條村民反饋建議認真地抄在筆記本上,從此她這位“女家長”的“賬本”一寫就是十年。

趙躍芳的工作筆記本(部分)
“修路”“茶葉”“竹筍”“堅果”是趙躍芳筆記本里出現最頻繁的詞彙,馬台村地處深山,海拔適中,氣候宜人,然而有着這些條件,卻產業單一,群眾致富無門。為了讓大家過上更好的日子,趙躍芳從產業着手,與班子確立了以茶葉產業為主,堅果、竹筍、紅薯、果蔬等種植業及養殖業為輔的發展思路,發展岩茶2000多畝,進行茶葉嫁接改良1708.42畝,種植竹筍2100畝,堅果4050畝,熱區水果460畝。為了讓產業根基更穩,趙躍芳還牽頭組織建立了亞豐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及昌盛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組織十餘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市場嫁接,保障群眾農副產品的價格,通過合作社幫助500多戶脫貧戶及廣大留守婦女解決了務工問題,幫助群眾人均年增收達13000多元。在她的帶領下,馬台村產業發展了,建起了棟棟新房,群眾黝黑的臉龐上掛着心滿意足的笑容:“選小桂枝當支書沒錯!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咯!”

查看竹筍產業情況
2019年的筆記本,卻有一段時間的空白。那年春節前夕,那灣組因為基礎設施建設發生糾紛,趙躍芳騎上摩托車匆匆趕去處理,轉彎時摩托車打滑側翻,落地的瞬間,她清晰聽到右手骨折的聲音,折返去就醫,還是繼續工作?她忍着劇痛,選擇了後者,繼續趕往那灣處理糾紛。由於骨折沒有及時處理,她的右手至今仍然使不上勁。
趙躍芳的筆記記在本子上,更記在心裡。全村746戶村民的情況,她不用看筆記本都能爛熟於心。6000多頁的“流水賬”記錄下了她的工作,也是她不斷拼搏奮鬥的“充電器”,她常常翻看自己以前的筆記,看看群眾反映的困難解決了沒有,也自己評一評,過去一年的自己作為村支書做的事有多少、是否“稱職”了。“翻看當時自己所做的工作,感覺那時那麼用心、那麼能吃苦、那麼的執着,就給了我一股繼續帶着大家奮鬥的力氣。”趙躍芳感慨地說。

作者:趙菁菁
編輯:趙國威
編審:付天美
責編:趙菁菁
總編:彭 萍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