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與將“事”(問題)的主旨層次比喻成大樹有主幹、枝幹和樹葉一樣,自身的主旨層次也可做類似的比喻。而每個層次的主旨在判斷合理性進而抓住“事”的主旨方面都有其自身的價值。自身主旨的層次性越高,其判斷合理性及抓住“事”的主旨的價值往往就越大。
同樣以一顆大樹為例,我們可以將自身主旨的最高層次為樹的主幹。假設,“我”的自身主旨最高層次性所體現的內容,如原則、理念、方式等是合理的。這時,有利於主幹保護和生長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就是合理的,而反向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就是不合理的。
以此類推,也可以這樣理解,當“事”及其所處環境變化本身會產生(潛在)與“個人”的自身較高層次主旨相矛盾的結果的時候,“事”及其所處環境的變化往往就是不合理的。這時,我們應將規避不合理作為後續“事”的主旨。
二、基於智慧的思考
當然,對所謂的“有利於大樹主幹”和“與較高層次主旨有矛盾”的判斷與評價也是需要智慧的。
第一個例子。
養過花花草草的朋友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驗。通常情況下,向著太陽的一面會長得快一些、好一些,而背着太陽的一面就會遜色一些,如果對之不理不睬,時間一長,花花草草往往就長歪了,不美觀了。怎麼辦?扭轉一下花盆的方向,把原來背陽的那面轉到向陽的一面,慢慢地,花花草草的主幹就又變直了。雖然將花盆轉向前,背陽的一面生長得較差,而轉向後原來向陽一面的生長受到了抑制,但是整盆花卻實現了合理的生長。另外,再觀察一段時間,再轉幾次花盆,你還會發現,主幹合理生長的同時,任何一面的枝葉都實現了合理的生長。(維護主幹並非意味着枝葉受損,虧盈補損,多重獲利)
第二個例子。
逍遙經常看到園藝師在修剪松花江邊的樹木。每次修剪過後,為數眾多的枝葉都會被修剪下來。有時候,一些生長不佳的樹木甚至會被修剪得僅剩主幹和幾個較大的枝幹,近似於一棵棵禿樹。但是,到了盛夏,還給我們的卻是鬱鬱蔥蔥。(何必糾結於每一枝、每一葉呢,主幹不損,大樹必盛。)
第三個例子。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之處,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
逍遙並不知曉子夏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說出的這句話;是引述孔夫子的話還是自己的原創。因此,請允許逍遙拋開上述問題,先從字面來解釋一下這句話,而後再談談自己的想法。
按現代文的理解,這句話是說:雖然不是大道,但是小道一定有可以吸引人的地方,如果深究下去,專心於其中恐怕就會難以自拔,所以君子不這樣做。
逍遙的理解是:大道,即是高層次的主旨,在儒家思想中主要體現在仁和義兩個方面,屬於道德層次。而小道相當於低層次的主旨,主要體現在基於“才和藝”基礎上的各類技能。
成就大道相當困難,而有獲於小道也並非易事。由愛好到專註到有所收穫也需要一個堅持的過程。
但是,為什麼君子不為小道呢?
首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專註於小道之時,難免會疏於大道,進而導致自身主旨層次性的下降。
其次,才藝必有可觀之處,會導致喜好之情,一葉障目往往就難以避免了。當與大道相有所矛盾時,哪類主旨才是評判的標準呢?誰能保證不會發生為保“枝葉”而傷及“主幹”之事的發生呢?
一點思考:
逍遙相信,多數人都有如下的體會:對於有才藝之人,我們往往表現出的是喜愛,而對於有道德之人,我們往往表現出的是尊敬。對於喜愛的人,我們往往願意親近。而對於尊敬的人,我們往往都會保持一段距離。
我們對高、低層次主旨往往也有類似的理解。因此,很多朋友難免會親近於“枝葉”而疏遠“主幹”。一些朋友甚至產生過以下的顧慮:當主旨的層次性較低時,“我”可能更容易與大家接觸和交流;而隨着自身主旨層次性的提高,“我”與周圍人的距離往往就會擴大了。
逍遙以為,大可不必將其放在心上。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不登東山又豈知小魯,不登泰山又豈知小天下!
精英之自我修鍊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幫助我們實現多重獲利的過程,先有了登泰山的本領,再帶領大家一同登頂,共享小天下的感受豈不更好?
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來提高自身主旨的層次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