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地區的疫情出現社會層面傳播時,開展高頻率的多輪區域核酸檢測是非常必要的。一是摸清疫情規模,二是把社會層面的感染者,特別是無癥狀感染者都篩查出來進行隔離治療,阻斷病毒繼續傳播。
像臨河這樣的一般城市,區域核酸檢測策略是什麼呢?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疫情發生後,經流調研判,傳播鏈不清、風險場所和風險人員多、風險人員流動性大、疫情存在擴散風險時,疫情所在市的城區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 3 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後,間隔 3 天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也就是說,對於傳播鏈不清、疫情擴散風險大時,需要前面三天每天都要進行1輪全員核酸檢測,總共最少需要4輪、最快需要7天才能結束全員核酸檢測。
城區之外的區域,基於流調研判,劃定一定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原則上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 3 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也就是說,如果傳播鏈明確,感染者只是在該區活動較多或停留時間較長,原則上對該區域進行連續三天的每天1輪全員核酸檢測。如果連續3天都沒有社會面新發現感染者,則可停止全員檢測——即至少需要3輪,最快需要3天就可結束。如果3天中的任何一天在社會面有新發感染者,則繼續每日全員核酸檢測。
換句話說,當“傳播鏈不清、風險場所和風險人員多、風險人員流動性大的疫情時”,防控方案策略中對農村地區也要求“疫情涉及的自然村、涉及鄉鎮政府所在地及所在縣城”進行“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 3 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後,間隔 3 天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方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對於傳播鏈明確的、被傳染風險人員數量不多的情況,則可不需要“間隔 3 天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
記 者:支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