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與狠活”成為網絡熱點,起因就是各種食品的生產添加了各種添加劑,與此同時,同企業相似的出口國外的產品與國內的截然不同,簡單來說,就是典型的“雙標”。
所謂“雙標”的“標”確實說的是“標準”,對於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況,大多企業的解釋都是沒有違法,也沒有不達標,因為所有出廠的產品都是符合相關標準,只不過,國內的標準和國外的標準不盡相同,所以,就算是同一種類型的產品,也會有基於不同生產標準的配料。
弱弱地說,從行業準則或法律法規的角度來看,廠商只要符合了確定的標準,確實沒毛病,然而,產品生產,只符合標準,真的就足夠了嗎?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生活之中,大部分的家長都想自己的小孩或後輩的考試成績越高越好,幾乎沒有多少家長只是要求考試成績及格就好了,而這裡的及格其實就是“符合標準”,100分滿分,60分就符合及格標準了,150分滿分,90分就符合及格標準了。
顯然,如果廠商都能用要求小孩或後輩有高分成績的家長立場去思考,那麼,斷然不會僅僅生產符合標準的產品就好了,誠然,符合標準可以在生產成本上實現最大化的節約數,從商業的角度,最大化節約成本,進而最大化實現企業效益並沒有對錯之分,但是人終究是人,不僅僅只存在於商業社會,人也不是商品,人都是有血有肉的血肉之軀,都有情感屬性,所以,無論是從事怎樣的行業,都不應當只是從商業角度去考慮問題,即便是商人,也應當做有高道德標準的商人,而不僅僅是“符合標準”的商人。
放大到整個社會的不同產業鏈環節,不同產業有不同的標準,如果目前還是粗放發展的時期,處於粗放時期的不同發展現實,執行相對不高的標準無可厚非,甚至是情有可原,但是顯然,現在,我們國家並不是還處於粗放發展的狀態,人們的需求也不只是溫飽而已,因此,產業標準也應當與時俱進,至少要與現在人們的健康與環保需求更匹配,而不能還是把生產定義為只要“符合標準”就好。
最後,用一句幾年前的流行台詞說一句——“人在做,天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