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琪,父母排除萬難培養你成材,為什麼大學一畢業就說要出家,連父母家人的勸都不聽,你究竟怎麼想的?”姑姑憤憤不平。
家人無法理解,一直以來都讓他們引以為傲的我,為什麼會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其實我也掙扎過,但是我不能對他們說。直到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扭轉了我的人生。
講述人:琪琪
年齡:29歲
職業:職員
01 考上重點大學
我叫琪琪,1993年出生在湖南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我還有一個小四歲的弟弟。
雖然我們家經濟條件不好,但爸媽都很疼我,對我幾乎是有求必應。同時,他們也不捨得讓我做家務活,因為他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所以只讓我專心學習。
正如父母期待的那樣,一直以來我的成績都名列前茅,高考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首都的一所重點院校。
親戚朋友紛紛道賀,同時也不忘寄予厚望:你是家族的希望,好好讀書,從重點大學畢業,就能找到好工作,過上好生活,光耀門楣了。
和我最親近的姑姑摸着我的頭說:“現在說起我們琪琪啊,都覺得臉上有光。”
沉浸在讚賞和幸福中的我,對未來充滿信心,認為只要一心讀書,以後的生活就會好起來。但進入大學之後,我才發現自己想得太簡單了。
以前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慣了,現在要獨立生活,我感到特別不適應。因為自理能力差,我不但要學習洗衣服、晾衣服、收拾衣櫃,還要學習怎樣用儘可能少的錢,吃到營養均衡的飯菜。
當然,我是學霸,只要用心,這些學起來倒也不難。只是看到別人都能照顧好自己,我才開始去學,無形之中會有些難堪和羞愧。我沒有跟家裡人說,而是自己抗下了所有的壓力。
02 貧富差距的衝擊
大學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所,也是一個小型的真實社會。後來我才明白,貧富差距的衝擊,對我畢業前後的抉擇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因為家裡的收入不足以支撐我的學費,所以從大二開始,我就辦理了助學貸款。隨後,我開始邊上學邊打工賺錢,想着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也積累一點社會經驗。
一個周末,舍友怡敏約我出去逛街買衣服,說要幫我改變一下形象。我說早上約了做家教,下午要派傳單,改天吧。
怡敏輕輕地捏着我的臉說:“琪琪,你怎麼天天忙這些?大學要多參加社團才能擴大人脈。還有,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說不定會遇上你的白馬王子哦。”
看着人畜無害的舍友,我自然大方地告訴她,家裡條件不好,我辦了助學貸款,現在想幫忙減輕父母的負擔呢。
怡敏一臉驚訝地望着我,笑着說:“說得像真的一樣,我家裡條件也不好啊,一個月2000塊的生活費,省點用一樣可以過得好。”
我想想自己500塊的生活費,沒心沒肺地唱着“你快樂過生活,我拚命去生存。”
我們的關係很好,經常開着各種玩笑,不用做兼職的時候,她也會拉着我去參加社團活動。
我發現她很仰慕外聯部的部長。確實,這位部長師兄帥氣、談吐不凡,而且拉回來的贊助很多。
原來,師兄家裡很富有,他的父母都在商海中打拚,他也從小耳濡目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意經,而這些都給他增加了不少的自信和資源。
慢慢地,我悟出一個道理:人的出生真的很不一樣。有的人含着金鑰匙出生,而有的人即使奮鬥一輩子,也達不到別人的起點。都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其他人怎麼跟他比?
我也常常在想:雖然人生而不同,並無貴賤之分,但為什麼窮苦之人要經歷那麼多的世間疾苦呢?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心裡隱隱作痛。
03 迷上佛教思想
正當我開始思考人生時,身邊出現了一個懂我的人。而他,幾乎改變了我的生命軌跡。
2013年10月,大三開學不久,我們學校組織老師和學生去貴州支教,我也是支教人員中的一份子。
支教點的小朋友天真無邪,他們那渴望學習的眼神深深地感動着我,也刺痛了我。
“為什麼他們生長在偏僻貧窮的山區,連學習的機會都來之不易?”我自言自語地說道。
沒想到身旁的哲學老師說了一句:“你對孩子們懷有悲憫之心,很有大愛。”
我當場就被震住了,居然有人如此懂我,我感覺找到了知音。
之後我和哲學老師的交流越來越多。他告訴我,人想要的越多,就會越痛苦,知足便會常樂,佛家教人們學會放下。他的話直擊我的內心。
其實從大三開始,我就很迷茫,因為找不到學習的意義。我只知道自己是家族的希望,但拚命讀書就足以與現實抗衡,改變家庭的環境嗎?我對此深表懷疑。
我錯誤地認為,無論我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成為經濟上層的人。
在哲學老師的引導下,我認定自己茫然無力的原因,就是想要的太多,卻無法實現。我想到,如果心靈自由了,無論貧富,我們都可以過得很快樂。
我想看到世人皆樂,所以我希望能普渡眾生,解放人類的心靈。
知道了我的想法後,哲學老師把我引薦到北京郊區的一所寺院。大三的暑假,我去小住了半個月。
寺院里,大家都在修心養性,與世無爭,無欲無求。在這裡,我感受到了難得的平靜,很是心安。
從寺院回來之後,我就一心想着修行的事,學習書本的知識讓我很是痛苦。然而,我不敢辜負父母,硬是咬着牙修完了雙學位。
04 迷惘時的心靈歸宿
我很感謝哲學老師在我迷惘困惑之時,給予我的理解和引導,並讓我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和奮鬥的方向。
於是一畢業,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寺院。而書本、衣服和被子那些行李,則快遞寄回老家。我給父母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們我的想法和追求,希望他們可以理解並支持我。
但家人看完信後,感覺天都塌了。他們不能理解,也理解不了我的行為,於是他們發了瘋地找我。
姑姑給我打的電話最多,說的內容大概是:如果遇到挫折我們可以一起面對,但他們不能接受我這樣突然說出家就出家。
家裡人根本不懂“要成大我,需要犧牲小我”的道理。我跟他們說不通,便不再解釋了,但我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想法。
姑姑見勸我不動,就改變了策略。她說想來寺院看望我,給我帶最愛吃的素菜。我高興地答應到寺院附近的車站去接她。
然而,我不知道的是,與姑姑一起來的,還有電視台的記者。
與家人的見面過程並不愉快,他們見我還是不聽勸,仍然堅持一意孤行,更加生氣了。
在記者的提醒下,經我同意後,他們跟我一起回到寺院了解情況。
寺院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因為我並未徵得父母同意,再加上還有兩年的助學貸款未還,所以我暫時不符合出家要求。我和其他大學畢業生一樣,是寺院的義工,自願無償地在寺院工作。是去是留,都由我自己決定。
聽了工作人員的解釋,家人終於鬆了一口氣。當然,我們還是各執一詞,誰也不肯讓步。
05 迷途知返
記者見我們僵持不下,便邀請我單獨聊聊。
沒想到,這位記者的話,居然改寫了我人生的走向。
她很懂交流的藝術,才閑聊了一會,我便打開了話匣子。我表示希望通過修行,把佛家思想發揚光大,減少世間疾苦。她理解並肯定了我的想法,然後問我佛家思想是什麼?我說,這個非常博大精深,要深入研究,才能略懂一二。
她接着問我:“是什麼促使你想要修行,減少世間疾苦?”
我沉默了好久,哽咽地說出了當年支教的感受,小朋友們想要改變而又無助的眼神,讓人心疼,他們雖然在用力掙扎,卻無力改變什麼。
記者溫柔地說:“就像看到了無能為力的自己,對嗎?”
我驚訝地看着她,淚水奪眶而出。
是啊,我的壓力好大。從小到大從未承受過學習以外壓力的我,現在需要步入社會,獨自拼搏,養家、供弟弟上學、改變家族命運,憑我一己之力,能做到嗎?
深深的無力感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我是家族的希望,我無法對家人說出自己的脆弱。甚至,我都沒有真正面對過自己的內心。
我一直認為自己很堅強,以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可沒想到這只是鏡花水月。直到此時我才明白,原來做真實的自己,才更有力量。
記者在一旁默默地陪着我,我想了很多。
最後我決定,既然修行的緣分未到,那就接受現實,先回去找一份工作,把貸款還上,並一步一步融入社會。
隨着工作漸入佳境,我那顆躁動的心也逐漸平靜下來。而在家裡,看着父母的笑臉,我甚感欣慰,知道回來對了。
現在,我已初為人母,看着懷抱里軟糯的小人兒,特別能理解自己的父母。一想到自己將看着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心裡已經開始捨不得。
在社會中磨練後,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我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並且多做善事來幫助更多的人。而修行,就在生活中進行吧。
寫在最後
“家族的驕傲”這個光環,讓琪琪在精神上背負了太多壓力,所以在將要步入社會、承擔家庭責任時,她害怕了,害怕自己會讓家人失望。
在她的潛意識裡,逃避就是最好的選擇。而去寺院修行,則是最高級的逃避借口。
由於心理壓力太大,琪琪不能給自己足夠的力量繼續前行。相反,她憑空給自己增添了很多假想的困難。
但事實證明,當她真正地投入到工作中,那些所謂的困難都會過去。當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節奏,生活也就進入了最佳的狀態。
有些畢業生難免也會像琪琪一樣,進入社會前出現各種不適應的情況。在家庭責任和個人信仰之間糾結,為即將步入社會而迷茫,為人生意義而困惑,甚至會找一些看起來很合理的理由去逃避就業壓力。
初出茅廬的困難,每個人都應該理解,因為萬事開頭難。但也請相信,困難是暫時的,路是走出來的,只要勇敢踏出了第一步,努力提升自己,後面的路會越走越順。
作者:美人魚
審稿:皮小芸
編輯:花開時節
原創不易,請勿抄襲!如果您也有故事想講述,可以私信小編留言。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