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為何農村的老人說“百年前魚是取之不盡的”?有科學依據嗎?
今年由於長時間乾旱不下雨,在筆者的家鄉這邊都已經有3個月沒有下大雨了,因此好多的河流、小溪也乾涸了。
而村裡的幾口魚塘就乾旱比較嚴重,其中有兩口就徹底干到底了。十一期間很多人也去乾涸的水塘里抓魚,很多人是忙得汗流浹背,但卻只抓到了極少數的幾條泥鰍、黃鱔,還有一些河蚌,至於其他的魚則非常少。
這也讓不少村裡的老人們感慨:要是在百年前農村的魚是取之不盡的,但是現在卻少得可憐了。好些河流、水塘及水庫的魚都是少得可憐了,很多之前常見的魚現在都很少見了,至於一些大魚更是十分罕見了。
那為何有人說“百年前的魚是取之不盡”的呢?這話有依據嗎?為何現在的魚卻很少了呢?
百年前的魚取之不盡雖然誇張,但也是事實!
其實吧,對於許多上了年紀的農村老人來說,他們應該都很清楚這些年農村的變化,其中多數人都知道相比於之前,現在的魚要少了很多。別說百年前了,就是30年前和現在相比,差別也是比較大的。
筆者還記得,很小的時候就隨後父母去農田幹活了,當時水稻都是要種植兩季的。而每次種植前,都會在水稻田裡撒一些石灰粉,就是為了給稻田殺蟲、除菌,而石灰粉撒在稻田裡了,不光是蟲子會被殺死,還有各種泥鰍、黃鱔和一些小雜魚也會被殺死。但即便如此,每次翻耕農田,總是能抓到不少泥鰍、黃鱔和小雜魚,一塊農田有時候能抓幾十斤魚。
不光是這樣,在農村還有很多的水潭、水池等,它們往往都是下雨了,或者是夏季漲水了以後才有的水。而時間長了就會出現魚群,等到冬季了就有人會把水池、水潭的水全部放干來抓魚。這樣的話,到了第二年又會在水潭裡面發現魚群。
有些農民甚至挖了魚塘,從不放養魚,每年就是吃純野生的魚,運氣好一個水塘也能撈上來上百斤的魚。
在當時不光是魚的種類非常多,而且還有不少大魚。像青魚長到上百斤一條,而草魚七八十斤重的也常捕撈到。也是因為河流、水庫裡面的魚太多了,即便是每年都會被人大量捕撈,但是每年都有很多魚,所以就給人一種感覺在當時的魚是“取之不盡”的。
為何過去農村的魚是“取之不盡”?
其實這也是有當時的原因的,第一個是當時的環境非常好,很適合魚類的生長。
過去農村很多地方都有河流、水庫和池塘等,用現在的話來說當時就是山清水秀,而這樣的環境就很適合各種魚類的生存,並且能自然繁殖後代。何況很多的魚類,本來繁殖能力就不弱。
第二個和當時的捕撈工具落後有關。在過去農民捕魚的工具都是比較簡單的,多數都是農民自己製作的一些簡易的工具,有些甚至是用一些農具去捕撈。如此一來他們在捕魚的時候,往往只是捕撈了一部分,還可能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魚類都逃走了,也就為後面的繼續繁殖創造了條件。
第三個是當時人的觀念有關。
記得小時候大人們就告訴我們,“上山甲魚,下山野雞碰不得”,就是因為上山的甲魚是為了產卵的,如果把它們都給抓了那麼後面就沒有甲魚了。而抓魚的時候也要謹記一點那就是只要大的,不要把小的也抓走了。只有這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魚類。
為何現在農村的很多魚變得少見了?
而現在很多人都說,在農村許多的魚也很少見了,有些魚類甚至都已經“絕跡”了。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農村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好些地方的水資源環境受到了污染,不利於魚群的生存了。
過去基本沒有什麼化工廠,污染的企業,而在近些年在農村的很多河流、湖泊的水因為污水、廢料的排放,導致水資源受到了污染。同時農民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這也就導致好些魚類難以生存。
其次是因為一部分人無節制地瘋狂捕撈。和過去相比,現在的捕撈方式更先進了,效率也要更高了。
比如讓很多人痛恨的電魚在早些年就很猖狂,電魚不光是會把大魚捕撈,小魚、魚卵等等都會被電死。就算是沒有捕撈的也會導致它們無法繁殖,可見它的危害之大。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人用藥物來捕魚,如此這樣無節制的瘋狂捕撈,導致好些魚都已經變得少見了。
另外還有很多地方攔河築壩,這直接導致了一些小河斷流,以前的青山綠水如今變成了臭水溝了。
寫在最後
也是由於以上這些方面的原因,導致現在很多地方的好些魚類都變得很少見了。而現在長江流域禁漁十年,並且由於加大了對環境保護的措施,也才過去幾年的時間,有些地方的水域中的魚資源明顯豐富起來了,這也說明了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的危害之大。
相信只要大家愛護環境,科學合理地捕撈,用不了多久又會回到以前那種“水裡有魚,山清水秀”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