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中鳥”徐壽輝
徐壽輝,天完政權的皇帝。他本是一個落魄的布販子,因長相出眾,被彭瑩玉推舉為王。彭瑩玉是元末最活躍的動亂分子,可他卻從未稱王稱帝,因此在屢次起義失敗後,彭瑩玉都得以順利逃脫。
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後,彭瑩玉聯手徒弟鄒普勝擁立徐壽輝起事,奪取蘄水以及黃州路,建國稱帝。天完政權成立之初,攻無不克,戰無不取。元朝大將寬徹不花屢戰屢敗,連續丟掉饒州、信州等地。而趙普勝則北上安徽,奪取太平諸路,聲勢浩大,與劉福通的北方紅巾軍相比,絲毫不差。
然而天完政權缺乏戰略眼光,它仿效漢末綠林、赤眉起義,走哪打哪,沒有建立堅固的“根據地”。故而折騰了一年有餘,天完軍所佔領的城池又相繼丟失,連徐壽輝所在的蘄水,也成了元軍的“屠宰場”。
當時,彭瑩玉戰死於瑞州,鄒普勝又以修道為名,深入名山大川,訪仙拜友,因此重整天完軍的重任落在了精明能幹的倪文俊身上。倪文俊能力出眾,很快為徐壽輝打下了大片疆土,可他野心極大,竟在得意忘形之時,妄想取代徐壽輝成為天完政權的皇帝。然而徐壽輝早已洞察倪文俊的不臣之心,在倪文俊兵諫之前,就下令捕殺。儘管倪文俊順利逃脫,卻死在了昔日部下陳友諒的手中。
1357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池州爆發了嚴重的衝突。朱元璋為了擴大自身地盤,不斷向外兼并作戰,在天完軍內訌時,常遇春、廖永安率先向池州發難,擊殺天完守將洪元帥,攻佔池州。可惜好景不長,陳友諒吞併倪文俊所部後,隨即派遣趙普勝猛攻池州。趙普勝驍勇善戰,又極善水戰,不僅奪回了池州,還襲擾朱元璋控制得太平,令朱元璋極為苦惱。
在徐達、常遇春接連不能取勝後,朱元璋巧施離間計,利用陳友諒的猜忌之心,設計誅殺了趙普勝。趙普勝死後,朱元璋得以順利攻佔池州,居高臨下地俯視着陳友諒的兵馬。而陳友諒也除掉了徐壽輝的擁簇者,為他日後稱帝掃除了威脅。
因此在陳友諒攻佔龍興時,徐壽輝成了困在江州的“籠中鳥”。奪得天完大權,陳友諒的野心急劇膨脹。他本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又渴望樹立新功,重塑威望,故而遠在金陵的朱元璋成了陳友諒的首要目標。
朱元璋的死敵
1360年夏,江水暴漲,陳友諒乘巨艦抵達太平城下,利用“水漲船高”,順利攻克太平,砍殺了朱元璋的義子花雲。花雲死後不久,陳友諒自感實力雄厚,稱帝慾望愈來愈高,遂錘死徐壽輝,改元“大義”,建立“大漢國”。
當時,花雲戰死的消息傳至金陵,人人驚駭。跟隨朱元璋多年的將領,要麼勸他投降陳友諒,要麼勸他躲入鐘山,暫避陳友諒的鋒芒。唯有謀士劉基對陳友諒的大軍不屑一顧,在他看來:
“天道後舉者勝,我軍以逸待勞,何患不克!”
劉基一席話,驚醒夢中人,輾轉反側多日的朱元璋遂下定決心,與陳友諒拚死一戰。朱元璋本是一個天生的軍事家,儘管他讀的書少,卻有極強的戰場嗅覺。他先令胡大海抄襲陳友諒的後路,攻略江西上饒。後派遣陳友諒的好友康茂才詐降,將陳友諒的巨艦誘入狹窄的水道中,使陳友諒的船隻無法掉頭轉向。
不久後,埋伏於兩側的徐達、常遇春、張德勝水路齊出,殺的陳友諒丟盔卸甲,狼狽逃竄。陳友諒逃跑之際,朱元璋並未停下進攻的步伐。他一反“窮寇莫追”的常理,跟在陳友諒身後猛追猛打,相繼奪取太平、信州等地,聲威大震。
在陳友諒躲在江州“舔舐”自身的傷口時,朱元璋又大軍齊出,主動進攻陳友諒的老巢。此戰不僅攻克了“大漢”的都城,還收服了陳友諒麾下兩員大將傅友德、丁普郎,江西以北諸鎮也相繼投靠在朱元璋的麾下。
僅僅一年的時間,陳友諒、朱元璋的位置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年前咄咄逼人的陳友諒如今成了過街老鼠,而置之死地的朱元璋,卻成了南方紅巾軍的霸主。
憤恨之餘,陳友諒又干起了孤注一擲的事情。他傾盡“全國”之力,打造了上千艘戰船,裹挾兵馬六十萬,圍攻朱文正所在的洪都。當時,朱元璋帶兵前往安豐救援韓林兒,陳友諒不趁此時機順江而下,直搗金陵,反而留連在小小的洪都,可見其短視。
然而在洪都城下,陳友諒也並未取得他想要的戰果。駐守洪都的副將鄧愈腦子靈活,他將戰場上少見的“火銃”運用到防守作戰中,打得陳友諒兵馬屁滾尿流。而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圍城戰時,朱文正又採用詐降之計,誘騙陳友諒,緩解了陳友諒的攻勢。
在來來往往的85天攻防戰中,儘管朱文正麾下戰死了14員大將和數不清的軍士,可依然未讓陳友諒踏入洪都城一步。等到朱元璋的救援兵馬趕到時,陳友諒的士氣已泄,疲態已顯,距離敗亡之日,已為時不遠了。
先前說過,朱元璋具有天生的戰場嗅覺,他在康郎山與陳友諒兵馬相遇後,短暫觀察之際,就曾對徐達、常遇春等人說道:
“陳友諒的巨舟首尾相連,不利於進退,可破也。”
隨後不久,朱元璋派遣一支兵馬進駐涇江口,另一支兵馬屯於南湖嘴,遏制陳友諒的退路。而後告誡諸將道:
“接近陳友諒的船隻後,先發火器,再使用弓弩,最後短兵相接,定可破敵。”
陳友諒被殺
徐達、廖永忠等人遵照朱元璋的指使,率先沖入敵陣,殺敵數千人,俘獲“漢軍”巨艦一艘,奪了個頭彩。而後俞通海以火炮為武器,轟炸陳友諒的船隻二十餘艘,溺殺“漢軍”一萬餘人,取得了鄱陽湖之戰的首勝。
儘管如此,“漢軍”的反撲也相當危險。當時陳友諒麾下驍將張定邊遠遠望見朱元璋的指揮艦,立刻水軍襲擊。在倉皇逃竄之際,朱元璋的船隻不幸擱淺,被張定邊所率領的數艘戰艦包圍。程國勝、陳兆先為護佑朱元璋的安危,拚死抵抗,韓成更是穿上朱元璋的冠服,投水自殺。
“漢軍”本就為了朱元璋而來,眼見“朱元璋”已死,紛紛下水打撈他的屍體,竟忘記了剷除餘孽,給了朱元璋喘息之機。在這短暫的休整時刻,常遇春的救援船隻已然抵達,他一箭射中張定邊的肩膀,迫使張定邊不得不後退。而後俞通海、廖永忠也相繼趕來,救了朱元璋一命。
在第二次交戰時,陳友諒殺紅了眼,他以鐵鎖將戰艦串聯在一起,橫亘在湖面之上,極為壯觀。相比之下,朱元璋的船隻短小簡陋,面對銅牆鐵壁般的“漢軍”巨艦,難免心生畏懼。而在朱元璋麾下兵馬紛紛充當逃兵之時,郭興卻進言以火攻之,必可大獲全勝。
一千年前,周瑜火燒赤壁,擊敗曹操的八十萬大軍。而在三國小說成型的元末,陳友諒竟擺出了與曹操一模一樣的陣勢。朱元璋採納郭興的意見,在東北風起時,分募敢死隊員,乘七艘漁船,火燒陳友諒的巨艦。此戰雙方損失極大,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陳友貴死於火中,而朱元璋麾下戰將丁普郎也戰死在疆場。
當然,陳友諒大軍的士氣也越來越弱,他們不再主動出戰,反而龜縮在一起,不敢動彈。朱元璋趁此時機,進駐左蠹,控制鄱陽湖的咽喉,將陳友諒徹底壓制在水道一側。不久後,陳友諒麾下最強悍的左右金吾大將,領兵來投,陳友諒的敗亡已勢不可擋。
一向心眼小的朱元璋也沒忘記羞辱陳友諒,他在寫給陳友諒的信中直言道:
“以你平日的強暴,應該與我決一死戰,為何屢屢受制於我,像是我的屬下一般,這可不是大丈夫的所作所為。”
陳友諒看過信後,怒從心起,竟下令當眾絞殺了俘虜的數千士兵。而朱元璋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僅釋放了所有的“漢軍”,還為他們治療傷病,博得了不少好感。
隨着陳友諒受困的時間越來越久,他在鄱陽湖之外的城池也相繼被朱元璋攻陷。久困煩躁的他不顧眾人勸阻,執意從朱元璋早已布好陣地江口突圍,卻在伸頭觀察形勢時,被一支弓弩貫穿眼睛,當場身亡,年僅43歲。
陳友諒死後,他的長子陳善見淪為了朱元璋的俘虜,而他最信賴的大將陳榮則率領五萬水軍向朱元璋投誠。至於他的小兒子陳理,則在投降後被朱元璋送往高麗,交給高麗王嚴加看管。
鄱陽湖之戰後,朱元璋曾對劉基言明:
“我不該親自去救韓林兒,倘若那時陳友諒趁我不在金陵,順江而下,直搗巢穴,到時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大事去矣!天幸陳友諒不攻金陵,反圍洪都,出此下計,不亡待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