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政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政策都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但是未來幾十年,有一件事是確定下來的,就是在2060年之前必須實現碳中和。
說起碳中和,很多人估計聽說過,但碳中和具體是什麼,理解的人估計不多。2020年9月,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做出承諾,承諾的就是在2060年之前,我國每年向空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要和我國消化的溫室氣體完全抵消,實現不給地球添一點麻煩的目標,這就是碳中和的本質。
一、大國擔當,以天下為己任
碳排放的範圍非常廣,不只是排氣管排黑煙才叫排放,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在排放碳。比如說我們吃的牛肉,養一頭牛每年的碳排放比一輛車都多;傳統發電是在排放碳,開車在排放碳,哪怕你躺在床上睡覺,都在排放碳。據數據統計,我國現在每年的碳排放量約佔全世界的28%,相當於歐盟、美國和日本的碳排放總和。這時候西方的一些“環保帝”蹦了出來,要我們減少碳排放,甚至少吃肉。
這就管得太寬了,要知道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國內正在大搞工業製造,碳排放是免不了的事情。而西方國家已經度過發展中的階段,很多都是把國內的工業製造轉移到國外,去污染他國的環境,自己轉頭搞起了金融服務業。現在擱着喊着環保、碳中和,完全是站着說話不腰疼,妥妥的不要臉。
實際上我國人均碳排放並不高,只有7噸左右,但是美國人均碳排放有16噸,而且我國歷史碳排放量只佔全球的13%。再者碳中和本就是個私人的事,各國管好自己就行,其他人搞不搞別人也管不到。不信你看最先提出碳中和概念的歐洲,現在因為能源危機,果斷把碳中和丟到一邊。
按理說我國搞我們的碳中和,沒必要在聯合國立Flag,但是我們依然決定把碳中和目標搬到檯面上,就是真正從全人類的利益角度來考慮這個事。有數據統計,人類工業化以來,全球平均溫度比以前上升了1.1度,並且還在繼續升高。暖冬已經成為了近代的一種普遍現象,如果人人自掃門前雪,那或許地球很快就不適合人類居住了。所以我國站出來,就是要為全人類的利益做點事,大國擔當,以天下為己任。
二、碳中和只為環保嗎?
碳中和計劃周期幾十年,國家需要投入巨大的財力和資源,難道僅僅是為了環保問題嗎?並不是,這其中還關聯着另外一個核心——新能源產業。碳中和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新能源產業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我國碳排放的大頭是傳統能源發電,比如火力發電,佔據全國碳排放量的51%。其次是製造業,眾多製造業工廠的碳排放量佔比全國的28%。整個交通行業的碳排放量加起來佔比10%,這是把飛機、輪船、汽車什麼的都算上。把汽車單拿出來,汽車的碳排放量只佔總量的7%。也就是說把所有的汽車全部停了,以後大家都騎車或者走路上班,對碳中和的實現也是杯水車薪。
但是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展較快,已經走在了國際前列。之所以優先發展新能源汽車,不是因為它的廢氣排放問題,而是因為另外一個原因——石油。我國的石油嚴重依賴進口,每年花費2000多億美元購買石油,而進口的石油中90%的消耗都用於汽車。當前的國際形勢,能源依賴進口,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被別人卡了脖子,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其次,石油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和美元捆綁。現在全球“去美元化”的聲音越來越多,但是進口石油只能用美元結算,相當於在支持美元。所以如果有朝一日擺脫石油依賴,也就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美元,“美元霸權”也就不攻自破。
三、碳中和助推產業升級
有的人以為碳中和就是多種點樹,少開空調少開車。還有的人可能看出,碳中和可以解決我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但往更深了看,碳中和是一個經濟轉型的卡尺,它能解決我國整體經濟結構的產業布局問題。
首先,想實現碳中和,關鍵就是兩件事,減少碳排放和發展新能源。在發電領域的改革,就是逐步取締燒煤、燒氣的傳統發電模式,改成新能源發電;汽車領域則是取締燃油車,發展新能源汽車。而製造業的改革,就是產業升級,或者把工廠建到國外。
碳中和要求下的產業升級,那些國內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製造企業就會被淘汰。或者是製造產業轉移到國外,就像西方發達國家一樣,享受世界勞動力為我們工作的模式,而國內只做高科技產業。這樣一來,就有機會實現全民雙休,甚至一周上個三、四天班的發達國家待遇。
我國也是從“世界代工廠”走過來的,但是現在我們的製造業比例已經下降到了27%,甚至比一些發達國家還低。什麼樣的製造業是我們想要的製造業呢?高效、高附加值、低污染,而這完全符合碳中和的要求。等於是用碳中和的尺子,量出了經濟發展最需要的產業,這個就是碳中和更深遠的意義。
結語
碳中和,即表達我們對世界的善意和責任,又指明了國家產業升級的大方向。未來的幾十年里,碳中和政策一定會堅定執行、貫徹始終,而這其中可能蘊藏着無數發展的機會,有心人可以做好準備。
你怎麼看待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