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上落下第一片黃金葉時,
吹起髮絲的風已經變得有些寒冷,
成都的秋天,已經悄然而來。
這是個令人嚮往的收穫季,
即便在這個外部世界依然存在不確定性的時刻,
在書籍中,我們內部世界的好奇心,
以及以此為起點的感受、思考或頓悟都依然在繼續。
為了緩解大家的“智能手機綜合症”,
東東精心準備了秋季書單,
讓我們,去聽聽內心的聲音吧。
《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動能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作者:(美)傑西卡·里斯金
譯者:王丹/朱叢
版本: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7月
推薦理由:
人和機器、物質和靈魂之間的關係,幾百年來爭論不休。17世紀是翻天覆地的思想大變革時代,機械論作為現代科學的核心範式得以確立,整個宇宙被看作一台機器,包括動物和人類,但仍將其動力和精神歸於上帝之手。然而,更為反叛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則認為生命機器具有內在動能。
斯坦福大學歐洲史和科學史教授傑西卡·里斯金,帶我們從歷史中,讀懂關於生命未來的多種可能。里斯金的文筆生動而有思辨性,她用歷史闡明我們的現代科學概念,對當下理解生命科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作者:(英)羅伯特·戴博德
譯者:陳贏
版本: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年8月
推薦理由:
如今,抑鬱症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健康殺手。我們習慣了被負情緒包圍,也習慣了將“生活不如意”當做引發壞情緒的原因;但遺憾的是,很少有人去探尋培養負面情緒的土壤…
故事以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一位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了痛苦抑鬱,在朋友們的建議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諮詢師蒼鷺;經歷10次的面談治療,苦悶的蛤蟆終於學會了擺脫過去陰影,重新找回了蓬勃生機的狀態。
在這本書里,作者藉由蛤蟆和心理諮詢師蒼鷺的互動,探索了蛤蟆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與抑鬱的情緒究竟來源於何處,讓讀者看到童年經歷對人格的深刻影響,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
《我想念》
作者:(荷)貝特·維斯特拉
繪者:(荷)西爾維婭·韋威
譯者:劉詩楠
版本:奇想國童書丨海豚出版社
2020年7月
推薦理由:
如果生命是不朽的,你還會收集那些微小的幸福嗎?你還會覺得假期有意思嗎?你還會為坐火車去旅行感到高興嗎?你還會喜歡海灘、喜歡大海、喜歡陽光、喜歡冰激凌和薯條嗎?
你還會感到幸福嗎?
本書以敘事詩與主題插圖的形式展示和讀出了一個永恆的主題——對於身邊消失的人和事的懷念。41個關於離別、傷痛、消逝等話題,以令人驚艷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不忍卒讀的同時又被深深打動。那些因為各種緣由離我們而去的人和事,會在我們心上留下怎樣的缺口?一首首短小精湛的敘事詩篇,均以孩子的視角和語氣進行訴說,讓全世界每一個讀到它的人都能得以慰藉、以化解、以懷念、以追憶。傾訴吧,那些思念與寄託,談論吧,所有值得紀念的。因為只要記得,就不是永久的告別。
本書獲得2015年荷蘭金石筆獎,這是二十年來,該獎項首次授予詩歌類圖書。
《旗人風華:一個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
作者:羅信耀
譯者:羅進徳
版本:北京出版集團|文津出版社
2020年8月
推薦理由:
在《旗人風華:一個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中,羅信耀仿馬克吐溫的小說筆法,虛構了禮士衚衕的吳家三代,以吳小禿兒的出生到生子的全過程,描寫了北京民俗的方方面面。
這本舊作在文體上頗為新穎,似小說,似紀實,全文並無曲折故事情節,一切記述看似平淡,卻蘊涵著種種值得細細體會的生活滋味,讀者從其中對日常的點滴記述中既可讀出當時北京和北京人的性格氣質,亦能窺見當時的特殊社會背景,更可在書中的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與譯者父子兩代對於故鄉靜水深流的情感。
《現象學導論》
作者:[美]肖恩·加拉格爾
譯者:張浩軍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1-4
推薦理由:
現象學是什麼?”這是每一種現象學導論都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又是那麼困難,以致回答好它不是在一冊導論的篇幅內所能完美達成的任務。但不管怎樣,本書作者進行了新的嘗試。
在書中不同部分,作者對現象學原則或現象學立場進行了高度概括,並就這些概括性陳述作出了精闢解讀。例如現象學強調“世界性”“在世”,而這其實意味着現象學的基本事實恰恰是“沒有第一性事實”,因為我們總是已經處於某些偶然情境之中。
《往事流光》
作者:汪兆騫
版本:重慶出版社
2015年9月
推薦理由:
跌宕人生、文學江湖中的張賢亮如何理解世道人心?陳忠實為寫《白鹿原》曾經歷怎樣的寂寞與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是如何寫作的?寫出《大清相國》的王躍文曾有怎樣的童年?
本書以酣暢、雋永的筆觸講述了作者與中國當代文學大家的相交往事以及他們成名作的誕生故事。
作者汪兆騫老師,作為中國最著名的文學期刊與出版社的資深編輯,在多年的工作中,與阿來、陳忠實、莫言、張賢亮、王朔、王蒙、馮驥才、王躍文、張煒、張抗抗、鐵凝等文壇大家相知甚深,在書中記錄了作家們創作過程中不為人知的孤獨與困惑。本書寫出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數十年社會思潮、文化思潮及文學環境的變遷,是一本個人視角的中國當代文學史。
《公共衛生史》
作者:(英) 喬治·羅森
譯者:黃沛一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21年8月
推薦理由:
從流行病學的古老源頭,到職業健康、母嬰保健、營養學的興起,從人口統計的誕生,到第一次國民健康調查、第一套地方衛生行政體系、第一個國際衛生組織的破土,衛生學泰斗、醫學社會史先驅喬治•羅森細數公共衛生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展現政治、經濟、科學、思想背景下的衛生大歷史,講述一個關於挫折與前進、迷茫與奮戰的故事。
《公共衛生史》聯結過去與現在,試圖從歷史中找到公共衛生獲得進步的必要條件,以此指明未來的方向。
秋季悄然來臨,
帶上一本好書,
在逐漸安靜的靈魂中,
找尋一份獨屬於自己的寧靜。
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捧着相同的一本書,
想象同一場煙雨,譜寫同一份浪漫的情懷。
待重逢後,
一起到東郊記憶·新山書屋,
談談書里的故事好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