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的這本書叫《第三選擇》,作者是史蒂芬·柯維。他之前寫過《
那什麼是第三選擇呢?第一選擇就是我打敗你。第二選擇就是我選擇逃避或是你打敗我。而第三選擇就是我們共同找到一個解決方案,然後這個解決方案對我們兩個都有好處。第三選擇的核心是創造力,它來自我們雙方願意一起創造,比如這邊有一個蘋果,那我們兩個怎麼分?一人一半?那我們兩個都少了,本來我是一個的。有一個小姑娘說得很好,就是我們兩個一起把蘋果種到地里,等蘋果樹長大了,蘋果樹上的蘋果我們一人一半。
那怎麼才能實現這個第三選擇呢?老外喜歡把一件事情標準化來處理,按照一定的步驟。首先他說第一步就是思維模式-看到自己。什麼叫看到自己?可以這麼理解,就是你現在是你自己的主人翁嘛?或者說掌控你的這個人是你自己還是你的情緒?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掌控我們自己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我們的情緒。比如別人傷害了你一下,你就要報復一下。所以在這個時刻你沒有把自己看作一個獨立有判斷力和行為能力獨一無二的個體。法國大文豪雨果,在英法聯軍入侵到圓明園把它燒了的時候,有一個軍官是雨果的好朋友,給他寫了一封信,說你這次沒來虧大了,我們搶了無數的好東西,遍地黃金,很多東西拿不回來就給扔了,我們找了很多好貨,回頭給你送兩個。
法國人搶劫了中國,然後很高興地和雨果說,這次他們國家發達了。但是雨果說,我為你們感到恥辱,這是法蘭西歷史上黑暗的一夜,我希望你們把東西還回去,然後給別人道歉,這是搶盜行徑。雨果這叫獨立人格,他沒有因為自己是法國人就想我們賺到了,他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所以當我們能夠到看到自己的時候,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提醒自己,無論何時何地,你自己永遠都有選擇的權力。
所以當你說我沒有辦法的時候,我是被逼的,我沒得選。其實這是你自己逃避,消極的情緒。這也是無良症的表現,無良症就是他做任何壞事,都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為什麼很多人不能達成自己的第三選擇?你覺得沒辦法,這事我要不贏,我就丟人等等這些,其實是因為你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你能再往前一步,你就能得到一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你的自尊來自你的內心。你評價自己,你知道自己是個好人,你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就算別人瞧不起我又能怎樣,這對我沒有影響。這樣你就不容易被激怒。所以找到自己是很難的,你要一直提醒自己說這此刻是不是自己的選擇?還是在自己的情緒下做出的選擇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做出的選擇。
然後說下第二步,就是我看到你,因為第一步是我看到我自己。而這一步我看到你是什麼意思?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就已經給對方下了定義貼了標籤,比如這個人好吃懶做,那個人是個花花公子等等,這些標籤都包含了仇恨和偏見。當你無法感知到對方和你一樣是個人的時候,你永遠不會想和他一起探索第三選擇。
接下來第三步是我找到你。就是你在把對方當人,而對方是不是也把你當人?因為如果你想和對方協商,而對方是防衛狀態你怎麼辦。所以我找到你的意思就是我用簡單的幾句話讓對方情緒緩和,能夠讓對方變成一個正常人而不是一個刺蝟。這時候你需要說一句話,就是如果你不同意,那我要聽聽你的想法,邀請對方開始和你溝通並採取切實的行動。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傾聽對方,而不是反駁和爭辯。
下面說下第四步,叫做我和你協同。我和你協同是一個邀請,邀請對方一起參與進來,來一起想一個解決方案,而不是陷入到攻擊循環中,這一步有一個好的工具叫頭腦風暴。在頭腦風暴中可以提出任意的想法,任何想法都可以,然後把它們都記下來,在這一步中,我們必須相信我們可以找到第三選擇。
在創造協同中,我們有四個步驟,第一步叫詢問,問對方。你要學會問對方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願意去尋找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嗎?這是一個革命性的問題,可以解決對方的防禦,讓對方和你一起來探索解決方案。
第二步就是界定,什麼叫界定?如果雙方討論更好,你認為更好的條件是什麼,你要達到的底線是什麼?
第三步叫創造,那創造什麼呢?頭腦風暴,雙方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創造一個可以達成界定的條件的選擇。最後一步就是達成。當形成正真的第三選擇時,協同各方群情激奮,這時候就達成了協同。
這裡講了一個案例,如果有一個女上司在辦公室,衝進來一個男孩說,你得給我漲工資,不漲我就走了。那麼這時候領導應該怎麼辦?如果你拒絕,那麼就是你贏了,而他可能會立馬辭職。而你同意的話,那麼他是不是有可能還會來第二次第三次,這時候領導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你能不能多告訴我一些事情?所以此時令對方情緒緩和,你應該這樣說,我知道你壓力大,你願不願意和我說說你現在的情況?最後員工講述了自己的家庭情況和工作情況已及客戶情況。然後領導幫助員工進行了客戶分析,並委派員工負責更多的客戶。員工感受到了領導的重視並看到了工作的希望,而自己也提高了收入,而這家公司並有損失,而且還提升了員工能力,收穫了更多的客戶。
最後講了一個升華的部分就是第三選擇的人生。史蒂芬·柯維說,很多人生活只有兩種模式,第一種就是度假模式,度假了什麼事都不管,誰都別理我,然後到了周一就是工作模式,我又要苦兮兮的搬磚了。史蒂芬·柯維說了其實你可以開啟第三選擇,叫做享受人生。什麼叫享受人生,就是你不要區分你現在是工作還是休息,你就享受就行了,比如此時你在休息,躺在床上看電視,那麼你就享受此刻就好了,不要想着我還有什麼工作沒幹完;在你工作的時候,比如你在寫代碼,你也就享受就行了,不被別人打擾,安安靜靜的碼着自己的代碼,看到自己如此優雅的代碼心情很好。
一個人笨蛋就是幹什麼事埋怨什麼事,一個人開心就幹什麼都開心,不是有句話叫你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開開心心每一天。如果此時你航班延誤,你就想哎呀,不用那麼趕了,我在機場喝杯咖啡看看新聞,享受此刻。這裡史蒂芬·柯維說你得有個願景,就是給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永久的使命。比如勵志要成為你專業領域的大V,那麼你就立刻行動起來,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朝着這個目標去走,你就會原來越喜歡你每天做的事情。
最後總結下,其實第三選擇和我們之前看的很多書的中的內容都不謀而合,這也應徵了書讀多了,最後都通了,最後願大家多讀書,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