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王者江湖”這幾個字,或許你和我一樣,認為這是一本武俠小說,書中寫的應該是稱霸武林的江湖高手,可當我無意間在央視紀錄頻道見到這本書和它的作者時,我才知道這是軍旅作家童村受人之託而寫下的一本人物傳記。主人公則是民國時期的一個江湖人物,被稱為“世界現代馬戲之父”的孫福有老先生。這個曾經在世界上叱吒風雲的社會底層小人物,能有怎樣的傳奇人生?我不禁好奇起來。
隨着紀錄片往下看,我才知道原來是孫福有的後人為了紀念自己的先輩,決定為他立傳,而在偶然的機會中他遇到了作家童村,於是在孫福有家人提供大量的照片與資料之後,童村又親自走訪了吳橋、上海和天津各地,最終以時間為線,將孫福有的傳奇人生通過各個年齡段所做的重大事件而貫穿起來,以時代為背景,反映了孫福有老先生跌宕起伏的雜技人生和以人為本、永不服輸的藝人精神。
記得我小的時候曾看過幾場雜技表演,印象深刻,至今難忘,什麼“空中飛人”、“走鋼絲”、“上刀山”、“下火海”之類的節目總使人毛骨悚然,有時候還能見到生生被卸掉的胳膊再生生地給安上去,實在是慘不忍睹,可是不知道怎麼了,後來這種雜技就徹底消失了,至今我再也沒見過。
我想這應該是社會進步的標誌,那種血腥味十足的娛樂方式畢竟要被淘汰,可是每一種文化現象都有它產生與存在的理由,在那個苦難深重的舊社會,窮人們為了生存、為了生活,他們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想來也是太過悲哀。
走進江湖藝人孫福有的人生,我們不難發現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而我們的民族大義精神永存。
孫福有1882年出生在中國的雜技之鄉——吳橋,他從小家境貧寒,父親早逝,隨母親艱難度日。由於從小受家鄉民間雜技的熏陶,他便自幼苦練雜技本領,6歲時拜師學藝,10歲隨師父遊歷各地,17歲自建戲班,開始獨闖江湖。
他在1904和1913年先後兩次赴俄羅斯演出,蘇聯十月革命之後又隨團到南亞各國演出,長達14年之久。1920年,他由印度回國,正式組建中國馬戲史上的第一個馬戲團——中華國術馬戲團,並學習歐洲馬戲團首創演出大棚、訓練並啟用了中國馬戲史上的第一隻銅管樂隊。從1923年起,他在上海、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巡迴演出,“馬背上火棒子”、“空中飛人”等一系列高難度節目令世人瞠目!此時,他的馬戲團進入了鼎盛時期。
而從1928年起,他又帶領馬戲團先後兩次走出國門,歷時4年在香港、澳門和南洋等地演出,並獲得巨大的成功和榮譽,還獲得泰國國王所授予的金質勳章。
1933年他回國後,正趕上黃河決口,數10萬災民饑寒交迫,無家可歸,他便率領馬戲團到上海進行賑災義演,救濟了無數災民。
而抗戰爆發後,馬戲團無法正常演出,只能輾轉四川、貴州、江西等地活動維持。到了1943年,孫福有在桂林結識了田漢,經田漢和桂林市市長陳恩之的提議,他的馬戲團又一次改名為“華僑國術馬戲團”。而在1945年馬戲團流動演出到了重慶,一代雜技宗師孫福有卻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享年63歲。
他沒能在家安享晚年,他的生命終結在演出的路上, 他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雜技事業。
他的一生有兩大發明,第一個就是大蓋棚,它使雜技由撂攤走向舞台,第二個就是保險繩的使用,它使演員們的生命多了些許的保障。這兩大發明讓我們看到了孫福有以人為本的情懷。
身處社會底層,歷盡人間滄桑,嘗遍萬般滋味,然而他以人為本,以民族大義為重,可謂是小人物演繹出了大人生,生命不分貴賤,唯有善良永存。
據說,在孫福有的故居有一處十分搶眼的灰色小洋樓,這是他為自己的俄羅斯妻子所建的,拱門尖窗,水泥圓柱,門楣上雕刻着圖案,房檐上裝有瓶形欄杆,三面木質迴廊,是典型的俄式建築風格,這是他們愛情的見證,也是孫福有老先生有情有義的體現。
馬戲,這個充滿歷史特色的文藝名稱,它見證了苦難的生活,承載了太多的無奈,刻下了雜技人的生命色彩,更彰顯了雜技人那不屈的精神。
據說,打開《王者江湖》這部傳記文學,隨着故事的展開,將會有蔣介石、張學良、馮玉祥、李宗仁、白崇禧等一些名人政要相繼出場,還有孫福有與大戲劇家田漢的生死交情,而孫福有與上海灘流氓大亨黃金榮的江湖爭鬥更是一大看點。
不多說了,趕緊找到《王者江湖》一睹為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