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60、70年代,我兒時也會吃到魚,但為數不多。那時候,每年我們能吃上兩次魚丸麵條。這些魚是野生的,來自老家山腳下種稻穀的水田。時間一般在每年的5月和8月左右。
5月是四川老家栽秧的季節。這時,水田的水已經灌滿了幾個月,很多野生魚在裡面生長了。
8月是水稻收穫的季節,幾個月過去了,野生魚也長大了。把水田放干,裡面大大小小的魚兒在乾枯在的稻田裡不能動彈。無論栽秧前還是收稻穀時,幹活的人們就爭先恐後地收穫這些魚了。水田的魚以鯽魚為主,也有草魚,還有魚刺少的烏魚,有時還能捉到黃鱔和泥鰍等等。
我記得5月的一個旁晚,爸收工回家,手裡提着滿滿一桶魚,裡面有鯽魚、烏魚、黃鱔和泥鰍等等,爸把裝滿魚的桶放到暗黑的灶屋裡。媽點上煤油燈,在暗淡的煤油燈下,破魚肚,宰剁魚丸,盛放在臉盆里,大概個把小時,媽媽就準備好了一盆滿滿的生魚丸。
爸在灶門前,往灶里添柴薪,鍋變得越來越炙熱了。媽放入豬油,把準備好的蔥姜蒜末、花椒還有干辣椒段放入鍋內,翻炒幾下,倒入清水,頓時水蒸汽混合佐料的香味,變成裊裊青煙從鍋里升起,飄散在灶房的每個角落,香氣四溢。當鍋里的水沸騰時,媽就下入魚丸,一會,如牛奶般的雪白的魚湯在鍋里翻滾,清香撲鼻。這時,媽媽又放入一大把乾麵條到鍋里。魚丸、乳白色的魚湯、麵條和溶解的佐料充分混合、融合,最後放入蔥花。一鍋美味無窮的魚丸麵條就準備好了。把魚丸吃進嘴裡,有入口即化的感覺,味道極鮮美而清香,只留下剁碎的魚骨需要慢慢地咀嚼和吞咽。
這些就是我永遠忘不了的媽媽的味道。這個味道再也回不來了。媽媽還健在,但水田裡基本沒有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