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求生史。自從有了人類,為了生存,為了得到食物,和野獸廝殺,和自然界作鬥爭。
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社會都在追求解決吃飯看病的問題,追求生命的安全,追求生命的長度。
後來,隨着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類開始思索生命的問題,怎樣延長壽命,怎樣過好一生,怎樣的一生才有意義,最終這些就成了哲學問題。
對於人類生命的追求,有各種各樣的思想和提法。其中“生命在於運動”還是“生命在於靜止”的爭論一直在進行着,誰也說服不了誰。
生命在於運動還是在於靜止?
“生命在於運動”,這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從讀書時就上體育課,早上跑步,中午課間操,夜晚散步,運動讓我們有活力,有朝氣。運動能強健體魄,能怯濕去寒,延年益壽。
“加強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是偉人的呼喚,這樣的呼聲深入人心。
然而,也有另外一種觀點,生命在於靜止。自然界的“千年王八萬年鱉”,就是靜止而生命長久的案例。還有古代“道家”的養生,也提倡“靜以修身”,清凈內心,呼吸自然,滋養浩然之氣,達到身體健康,生命延年。現在醫學也有觀點,呼吸頻率慢,心跳緩慢的人長壽。
兩種觀點都有道理,都有粉絲的支持。
但我們還是忘記了先賢的教誨,我們知道生命在於運動,也知道生命在於靜止,更應該記住“過猶不及”,中庸之道。
不管是運動也好,還是靜止也好,都要有個度,不能太過,要適可而止,這才是生命的真諦,也是我們要遵守的運動準則。
生命的極限在於自然,生命的長短在我們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