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學員發消息問我,畢業去PE/VC這一類的機構怎麼樣?
有的人可能覺得這個行業賺錢多就選擇來這個行業,但剛入行的小白需要吃苦耐勞、付出很多努力,慢慢建立自己在這個圈子的人脈、資源、案例和方法論,最終才可能賺到錢。
PE/VC是通過企業價值增值賺錢。
作為投資經理,就是找到優秀甚至卓越的企業和企業家,把錢投到企業里獲取企業股權,成為時間的朋友,等待企業的成長與增值,未來我們將分享它的果實。
乍一看這是很爽的一份工作,剛出社會就與社會最優秀的一撥人打交道,增長見聞、起點很高。
但仔細琢磨,要做好這份工作實在是太難了,因為一個看似簡單的投資決策最後,需要對人、企業、商業和社會有着深刻認知,這才是PE/VC行業的靈魂所在。
在很多平台上,以及圈內的前輩,給的建議都是不推薦應屆生去PE/VC,或者是建議應屆生先去投行/行研鍛煉幾年再去PE/VC。
今天就看一看這麼多人不推薦應屆生去 PE/VC具體的原因所在?應屆生難道真的不適合PEVC嗎?
一、還不是因為PE是拼爹,VC是拼眼光的行業
PE是拼爹的行業,VC是拼眼光的行業,這些資源一般應屆生都沒有。
對於應屆生而言,我個人最開始也是不建議過早去PEVC的機構。
這個太吃資源,而且項目節奏比較快。
應屆生很難有時間去作獨立判斷和培養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而獨立判斷的能力,是成為合格投資人的第一道坎兒。
PE/VC是一個運氣起很大作用的行業,而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
PE/VC投項目成功或失敗,運氣的成分很大,很多時候投資人沒看清就投出去了,賭一個概率。
現在的PE/VC回歸投資的本質,更考量對於標的業態、企業管理的理解,對於商業發展趨勢的預判。(金融小夥伴,快進你的職業成長。想要找金融實習、求職/跳槽到金融行業的朋友們,可添加VX:feifan00999)
PE/VC是要洞悉現在、穿透未來的行當,而一畢業就在這行很難形成真正的判斷力。
要想有深透超前的眼光,必須有一個行業深入紮實的經驗和完善的知識結構。
而一畢業就在這個行業的很多人,當慣了甲方,見慣了動輒幾千萬上億的生意,也看過聽過很多無數倍退出的神話,於是往往覺得自己也很有力量,但實際上大部分心態浮躁,判斷力孱弱。
買方的天然定位會讓一個職場新人對自我定位產生混淆,動輒討論千萬美元級別的交易,年紀輕輕對資歷老道的創業者品頭論足,毫無行業經驗卻試圖對一個行業的發展指點迷津,這些都容易讓人迷茫。
PE/VC行業是資源、關係驅動型的行業。
金融本質是資源驅動型的行業,PE/VC行業尤甚。
一筆投資好與壞,沒有一定的評判標準,常常幾年以後才能看出對錯,甚至項目好與壞的反饋出來的時候,你已經不在原來的機構了。
要是想干大業務,大幾十上百億的投資項目,根本沒多大可能過投決會,這是因為投資數額越大,需要的安全性就越高。
畢竟一旦發生虧損,一是領導承擔很大的責任,二是企業有可能因為這個大單導致“一戰回到解放前”,也因此基本上都沒可能過會。
由於並非是頂級投資機構,各業務部門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或剛剛成熟,仍不具備對應屆生的培養體系。
是的,對於應屆生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成長性,這一點無論是在哪個行業一般都是推薦去已經成熟的大廠、去鍛煉最初的職業生涯。(金融小夥伴,快進你的職業成長。想要找金融實習、求職/跳槽到金融行業的朋友們,可添加VX:feifan00999)
除非你有足夠的自信,發掘的潛在標的,是別人都看走眼了、就你發現了它的價值,但這個事情的難度和偶然性實在是太高。
所以很多人才會不那麼推薦年輕人從一開始就進入PE/VC這個行業,如果真的對這個行業感興趣,或許在其他行業(比如互聯網,或者投行/諮詢)積累一些職場經驗、職業技能、社會履歷、行業認知再考慮轉行會更好一些。
畢竟PE/VC可以說是金融行業里,對專業背景要求最寬泛的一個分支了。
我認為應屆生首先需要做的是把行業研究、公司盡調、財務建模、資本市場運作規則等基礎能力做得紮實,培養出獨立思考和獨立做項目的能力。(金融小夥伴,快進你的職業成長。想要找金融實習、求職/跳槽到金融行業的朋友們,可添加VX:feifan00999)
二、應屆生沒有絕對去PE/VC就一定不好
1、如此說來那是不是應屆生就沒有機會進PE/VC了嘛?
對於應屆生而言,如果你家裡面自帶資源,一般不想太累的話,你可以直接去當買方機構的LP,可以看看項目,也能鍛煉自己。
對於畢業生進入PEVC行業首先要面臨的挑戰即是自我管理,不同於投行、諮詢公司等財務機構,PEVC機構沒有太多標準化流程,明確的業務指標,自由度高、彈性大,對新手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很高。
除了技能和經驗層面的積累,對於剛畢業的應屆生來說,初入職場後,多年校園生活形成的思維方式會受到衝擊。
有些剛畢業的學生面對工作時,容易“非黑即白”,一味追求正確答案,這樣的學生思維可能會給投資工作帶來一定困擾。(金融小夥伴,快進你的職業成長。想要找金融實習、求職/跳槽到金融行業的朋友們,可添加VX:feifan00999)
因為市場一直在發生階段性的、動態的變化,不同的行業也存在高漲期、穩定期、低谷期,有些新手投資人覺得這一賽道我了解過,沒有太大價值就下定論放棄了。
而事實上,如果這一領域的技術結構、市場需求、客戶本身發生變化,很有可能引發行業的新一輪增長,永遠不作最終判斷,保持好奇,能夠快速更新自己固有的觀念和方法論,是新人容易踩雷的地方,也是一個出色投資人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
如果有機會去到紅杉、高瓴這個級別的VC/PE,那麼當然是值得去的,無論是薪資待遇、公司平台、未來發展,這個級別的VC/PE絕對不比其他金融方向的就業差。(金融小夥伴,快進你的職業成長。想要找金融實習、求職/跳槽到金融行業的朋友們,可添加VX:feifan00999)
2、那應屆生為什麼不好進頂級PE/VC的一級市場
主要是招聘名額很少,我記得我朋友所在機構,給我說過,他們機構就沒有招過應屆生。
這是因為PE/VC的一級市場機構相對於二級市場複雜,比如說,如果做股權投資,面對的不是特別規範的企業,以及做併購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結構。
對於經驗較薄弱的應屆生來說是很難的,而且面對還在早期的企業,對行業、產品的判斷都需要更精準,非常需要實操經驗。
比如你想做PE,可以多去找找投行IBD或者諮詢的實習,在實習當中去提升估值、財務分析、法務等能力。(金融小夥伴,快進你的職業成長。想要找金融實習、求職/跳槽到金融行業的朋友們,可添加VX:feifan00999)
PE更在乎個人的工作能力。
因為PE投的都是一些業務成熟,市場規模不小的公司,很考驗個人的專業性。而投行和諮詢公司的實習對這方面的鍛煉很深厚,能夠鍛鍊出優秀的行研、財務、估值和法務能力。
所以PE/VC喜歡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大致分為幾類:審計財務出身的、垂直行業名企或者諮詢公司出身、投行出身。
項目不確定性高、人的作用佔比大、投資回報周期長,這些特點對於已經在行業站穩腳跟的人來說似乎並沒什麼,但是對應屆生來說這意味着:
不確定性高、運氣佔比相對高,缺乏穩定的投出產出反饋機制;
人的作用佔比大,馬太效應強,新人從0開始積累的難度高,同時帶你入行的老闆幾乎直接決定了你的職業發展軌跡。
綜上,我認為應屆生沒有絕對去PE/VC就一定不好。
三、PE/VC機構雖然很少直接招實習生,但可以實習留用啊!
PE/VC即使招聘相對其他金融機構少,很多機構還是會通過實習留用的方式招收新人。
說一說我認識去PEVC朋友的背景。
比如說,產二代和富二代們,父輩的積累使得他們天然攜帶了產業和資本資源,對做生意和企業有天然的認知,通過這一行能進一步放大資源優勢。
我身邊不少PEVC的小夥伴家裡都是做生意的,甚至家裡有上市公司或擬上市公司;
還有產業出身的大佬,紮實在產業里(產業的技術/品牌/戰略投資部門等)有較多的積累。
我身邊有在企業戰投部門的大哥,對某個產業及投融資都很熟,再去做PE水到渠成;以及比如做消費投資,從寶潔等出來的也是很香,看消費類企業很有共鳴;
其次就是金融機構出身,大多數的都是在四大、投行等積累一段時間再去,或是個更水到渠成的事兒。
身邊很多四大人和投行人慢慢轉型做PEVC, 更懂財務、更懂盡調,轉型投資也很快。(金融小夥伴,快進你的職業成長。想要找金融實習、求職/跳槽到金融行業的朋友們,可添加VX:feifan00999)
PE/VC真的把工作拆解細了之後,還是有很多的基礎工作是比較簡單且重複的,比如說基礎的研究工作、資料檢索、數據整理等等,
這些工作交給應屆生來做會完全可以勝任,而讓成熟的工作人員把時間經歷花在大量的基礎工作上也是比較浪費。(當然也有些機構是通過實習生解決,就是不招正式員工,哈哈)
所以,發現實習生特別靠譜的話,可以給予留用,也是大家常用的人才培養路徑。甚至說有的機構還偏好這種“自我培養”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