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某一天,青島中烏特種船舶研究設計院的官方網站因為訪客人數太多,最終導致系統在一段時間內宕機。按道理說,這只是一家地方性的船舶製造公司,為何突然會受到如此大的關注?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瓦列里·巴比奇入駐了這家船舶製造廠。不過近些年來華的外國科學家也不算少數,為什麼瓦列里·巴比奇能夠在中國互聯網上引起轟動呢?
巴比奇全名為瓦列里·瓦西里耶維奇·巴比奇,他是前蘇聯最傑出的航母設計師之一。蘇聯未解體之前,他一直在蘇聯最大的造船廠——黑海造船廠工作。從最開始的底層技術工人開始,巴比奇一步步成為了黑海造船廠的主要設計師之一。在上世紀80年代,巴比奇成為了瓦良格號的總設計師。
生平經歷
1942年,巴比奇出生於烏克蘭的扎波里日亞。巴比奇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沒有很高的知識水平。但他們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方面,父母對巴比奇的要求十分嚴格。而巴比奇也一點沒讓他們失望,他不但刻苦學習,並且對知識有一種極強烈的渴望。為了獲取更多的知識,巴比奇常常會在課餘時間到老師家裡借書學習。
巴比奇的熱情好學讓老師十分欣賞,因此經常會教授他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巴比奇的老師是一位資深的船模愛好者,家裡還擺放着許多自製的船模。耳濡目染之下,巴比奇也對船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師生兩人經常會一起設計搭建船模,從老師那裡,巴比奇學到了許多關於造船的知識和故事。於是乎,關於造船的夢就在少年的心中深深的種下了。
26歲的時候,巴比奇被引薦進入黑海造船廠工作。黑海造船廠是當時蘇聯最大的造船廠之一,在如此大的平台上,巴比奇的才能得到了完全的發揮。他從一個底層的工人一步步做到了主任設計師的位置上。此後,他主導參與了許多航母的設計工作,其中就有中國人熟知的瓦良格號。
瓦良格號
瓦良格號是蘇聯後期設計的最先進的航母,蘇聯當時對其寄予厚望。而作為總設計師的巴比奇也是傾盡了心血,數年如一日的投身於瓦良格號的設計建造工作。然而瓦良格號還沒有徹底完工,蘇聯就已經宣告解體了。
1991年,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分家,巴比奇成為了烏克蘭人。隨着冷戰結束,前蘇聯留下的軍工體系也再無用武之地,逐漸沒落。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後來烏克蘭被美國和俄羅斯擺了一道,放棄了全部核儲備和大量的軍工業。這直接導致烏克蘭國力一落千丈,經濟急劇惡化。
在這種形勢之下,巴比奇這位前蘇聯的航母設計天才也不得不下崗待業。不過巴比奇也並沒有因此而徹底消沉。待業期間,巴比奇依舊刻苦學習,並開始將精力放在知識的傳承上。既然自己沒有辦法繼續設計航母,那就將所有的知識全部留給後人,讓他們來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
此後的十餘年間,巴比奇陸續出版了《我們的航母》、《航母海上對抗》等等著作,為航母的設計研發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參考。巴比奇在不斷前行的同時,停泊在黑海造船廠的瓦良格號也迎來了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1997年,烏克蘭準備出售將尚未完工的瓦良格號,最開始烏克蘭想賣給俄羅斯,畢竟是自家兄弟。但此時的俄羅斯和烏克蘭半斤對八兩,經濟爛的一塌糊塗,根本支付不起數千萬的費用。
而中國得知這一消息之後,立刻同烏克蘭方面聯繫,表明了自己希望購買瓦良格號的態度。為了不引起外界的注意,中國派商人徐增平前往烏克蘭商討購買事項。經過數次談判,徐增平最終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瓦良格號。
雖然瓦良格號差不多就剩個空殼,既沒有搭載武器設備,也沒有附贈設計圖紙,但還是極大促進了我國的航母事業。到了2012年,遼寧艦成功下水。曾經的瓦良格號在異國他鄉改名換姓,用另一種方式活了過來。
而遼寧艦的下水,也讓巴比奇興奮不已。他本就對瓦良格號傾注了大量心血,看着瓦良格號在黑海造船廠逐漸鏽蝕,巴比奇也十分不好受。而如今瓦良格號在中國滿血復活,雖然換了名字,但依舊讓巴比奇欣慰不已。從此之後,巴比奇對萬里之外的中國也產生了好感。
前往中國
2017年,中國向世界宣布,將設計建造自己的核動力航母,並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外國的技術專家。得知這一消息後,巴比奇第一時間向中國遞交了申請。
在此之前,巴比奇也多次收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橄欖枝,但面對這些國家開出的豐厚待遇,巴比奇想都沒想就果斷拒絕了。
作為曾經的蘇聯人,巴比奇對於美國是沒有一點好感。蘇聯解體之後,美國人又從中作梗,導致黑海造船廠許多航母被拆除,最終像廢鐵一樣賣給美國人。親眼目睹這一切的巴比奇怎麼可能還會接受美國的邀請。
而中國對於航母卻是無比重視,費盡千辛萬苦才將瓦良格號帶回中國,又經過十年的刻苦專研,瓦良格號才得以再次重獲新生。看到這一幕的巴比奇堅信,只有在中國,才能夠實現自己曾經的夢想。
2017年,瓦列里·巴比奇以外國科學家的身份,正式加入青島中烏特種船舶製造廠。對於他的到來,中國網民也對其致以熱烈的歡迎,並表示“中國人民感謝你為中國所作的一切努力”。
此後,在巴比奇等一眾外國專家的援助之下,中國的航母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大家膚色不同,國籍不同,但總有些東西能夠超越國界,將所有人聯繫在一起。而這種東西,正是理想,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