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大名,在音樂界的地位毋庸置疑,其創作的交響曲風靡世界,獨佔鰲頭。他是維也納古典音樂的代表人物,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阿炳
然而中國也有個能與他相提並論的音樂家,他就是華彥均。
很多人不知道誰是華彥鈞,但提起他的“藝名”阿炳,大家頓時恍然大悟,原來是他!
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阿炳就是這首曲子的創作者。可以不誇張地說,阿炳因《二泉映月》馳名天下,而二胡,也因《二泉映月》而佔據中國民間樂器的一席之地,且高居榜首。
瞎子阿炳(油畫)
因此,阿炳、二胡、《二泉映月》便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二胡是我國眾多民間樂器中極具魅力的絲弦拉奏樂器,音域寬廣,極具表現力,其獨特的音色,如哭如泣,憂傷抒情,自古就有“一年笛子二年蕭,一把二胡拉斷腰”之說。
阿炳塑像
二胡音色動聽,圓潤醇厚,音質純凈,“腔”味十足,細膩、婉轉、柔美,極具聽覺感染力,是民間樂器中的一朵奇葩,有着鮮明的藝術特色。
阿炳的二胡演奏水平,達到了一個頂尖的、爐火純青的高度。當然,他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人,沒受過正規音樂教育,沒讀過音樂院校,都是在常年累月的街頭賣藝演奏中,練就出的功夫。
阿炳真的能跟貝多芬齊名嗎?
貝多芬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貝多芬是世界聞名的音樂大師,他對音樂界的貢獻是作曲,在樂器上,貝多芬當然不會演奏二胡,甚至他都沒見過二胡,他的拿手樂器自然是西洋樂器——鋼琴,其次是大、小提琴。
而阿炳肯定不會鋼琴、小提琴,他也沒見過鋼琴、小提琴,甚至都不一定聽說過。阿炳的拿手樂器自然是民間樂器二胡、琵琶、笛子等,他更不可能買得起昂貴的鋼琴,鋼琴在解放前是屬於高貴的西洋樂器,是貴族、官宦人家才能擁有的奢侈品,阿炳是一個貧困潦倒的民間藝人,哪能痴心妄想摸一下鋼琴呢!
青年時代貝多芬
即使是現在,生活條件翻天覆地了,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買得起鋼琴!城市人家為了孩子,可能會奢侈一把,買架鋼琴給孩子學習,但廣大農村,尤其中西部偏遠山區的農村家庭,有機會見過鋼琴嗎?
所以,拿阿炳跟貝多芬比,還真的不好比較。
阿炳與他的二胡
阿炳是無錫人,生於1893年8月,病逝於1950年12月,享年57歲。巧合的是,貝多芬生於1770年12月,病逝於1827年3月,享年也是57歲。阿炳在40歲時與寡婦董彩娣在一起生活,而貝多芬也曾與寡婦約瑟芬相戀,但因地位懸殊而失之交臂。只是,貝多芬比阿炳大了123歲,根本就不是一個時代的人。
不過,阿炳和貝多芬還有不少相同之處:貝多芬終生未娶,沒有後代,但感情生活卻極其豐富;阿炳在40歲時,與寡婦董彩娣同居,也沒有生下孩子。貝多芬酗酒成性,得過天花、傷寒、水痘、肺結核等傳染病,中年時染上梅毒導致失聰;而阿炳因吸食鴉片、流連於煙花柳巷也染上了梅毒,導致雙目失明。這也是他的綽號“瞎子阿炳”的由來。
瞎子阿炳
這樣一比較,阿炳與貝多芬的命運相似,都是命運坎坷的人。
阿炳的父親叫華清和,是雷尊殿的一名當家道士,在一次為當地的一家人做法事時,結識了秦寡婦,一來二去,華清和與秦寡婦暗生情愫,偷偷同居,於是就有了阿炳。
阿炳故居
孩子是無辜的,但阿炳特殊的身世註定他沒有名分,秦寡婦因受不了左鄰右舍的白眼,在阿炳4歲時投井自盡。華清和也因為自己是道士,不能公開承認阿炳這個兒子。於是,阿炳被一個同族嬸母領養,從小就過起了寄人籬下、遭人白眼的生活。
在阿炳8歲時,父親承受不了良心的譴責和對阿炳的愧疚,終於將他接到雷尊殿,以徒弟的名義,讓阿炳跟着自己生活。此時,阿炳叫父親為師父,他並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當然,華清和也不會告訴他真相。
雕刻在阿炳故居門前的二泉映月曲譜
舊時道觀,道士這個職業還是不錯的,起碼衣食無憂,最主要的是,道士要學藝,多才多藝,尤其是樂器,因為要下山做法事,以此謀生。
華清和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為了兒子的前途,於是自然而然地教阿炳學習各種樂器,笛子、笙、鼓鑼、琵琶、二胡等,在華清和的嚴厲教導下,阿炳開始了廢寢忘食的苦練,演奏水平隨着他的年齡的增加而增長。他後來高超的演奏技巧,正是由於他從小勤學苦練而打下的堅實基礎。
阿炳故居內的陳設
阿炳練習吹笛子,華清和逼迫他冬天迎着寒風吹,笛尾掛個鐵圈以鍛煉腕力,後來乾脆換成了秤砣。學二胡時,外弦(也叫老弦)比一般二胡的弦要粗得多,阿炳的手指被勒出血印,後來更是結了一層厚厚的繭。
阿炳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功力不斷增長。到了17歲時,他的樂器水平已經與父親不相上下了。於是,阿炳於1910年正式出道,參加殿里的音樂吹奏,由於他出落得一表人才,又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讚譽為“小天師”。
阿炳與董彩娣
1918年,華清和去世,阿炳以徒弟身份繼承衣缽,成為雷尊殿的當家大道士。只是,華清和去世時,有沒有告訴阿炳,自己就是他的親生父親呢?不得而知。
按說,阿炳當了大道士後,作為一殿之主,精通各種民間樂器,經常下山做法事,收入不錯,吃喝不愁,生活應該是不錯的,不能說大富大貴,起碼衣食無憂,頗有結餘。但很不幸地是,阿炳從小沒受過正規教育,沒讀過四書五經,父親去世後,沒人再管束他,他像一條魚兒被放歸了大河裡,自由自在起來。逐漸地,阿炳交友不慎,吃喝玩樂,吸食鴉片,頻繁出入煙花柳巷,不慎染上了梅毒。
阿炳的戶口資料
在舊社會,醫療水平很低,也沒有傳染病防治觀念,不知道怎麼治,也治不起。所以,當梅毒發展到第三期,梅毒螺旋體侵入他的大腦,阿炳的眼睛失明了。再也無法為別人做法事,道士當不成了,他的生活逐漸窘迫起來,後來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好好的日子被他糟蹋了。無奈,阿炳只好流落街頭,以走街串巷賣藝為生。
阿炳每天都要走街串巷地賣藝謀生
1929年,阿炳認識了一個江陰的農村寡婦,叫董彩娣,她不嫌棄阿炳是個瞎子,願意照顧阿炳。於是,二人於1933年結婚。說是結婚,其實就是同居,舊社會又沒有登記手續。此時,阿炳不過才40歲而已。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東北三省後,又在1932年妄圖佔領上海,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於是上海爆發了“一、二八”淞滬抗戰,阿炳不失愛國之心,編唱了《19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段子在無錫街頭傳唱,使普通民眾了解了上海的抗戰。
阿炳之墓
無錫失陷後,阿炳夫妻二人回老家避難。不久又去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電影《七重天》拍攝時,阿炳受邀在片中出演群演——一位賣藝的盲人。這期間,阿炳創作了二胡曲《聽松》,這首曲子激情豪邁、感情充沛,傾吐着人們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
1939年,阿炳再次回到無錫,重操舊業,每天去茶館搜集實事新聞,然後構思創作,再到街頭拉奏演唱,他琴藝高超,能用二胡模仿人的說話、嘆息、歡笑,還能模仿雞鳴狗叫,能翻彈琵琶,倒拉二胡,常常引得路人駐足觀看,拍掌喝彩。
阿炳的“良民證”
阿炳精通各種民間樂器,但他最拿手的還是二胡,用得最多的也是二胡,《聽松》、《寒春風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曲子,從他的手指間緩緩流淌出來,或如哭如泣,或歡快明暢,或萬馬奔騰,訴說著貧苦人民的不幸,對舊社會黑暗現實的控訴,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憧憬,表達了他與坎坷苦難生活抗爭的決心和態度。
阿炳為鄉鄰演奏二胡
當然,阿炳最痴迷、演奏最頻繁的,還是名曲《二泉映月》!其實,這首曲子的名字是建國後音樂家楊蔭瀏在採訪阿炳、錄下這首曲子時所起的,它原名叫《依心曲》,當地民間叫“自來腔”,是一首流傳已久的民間小調,阿炳最擅長拉這首曲子,久而久之,在他的不斷修改、加工、潤色下,這首曲子逐漸地更加飽滿,內涵更加豐富,旋律更加哀怨。阿炳用心、用生命來演奏這首曲子,因為它象徵了自己一生的命運——凄涼、文雅、憤恨、寧靜、不安等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宛如夜晚中的一輪皓月,讓苦難的人們看到了希望。
無錫惠山泉
最開始,阿炳給它起名叫《惠山二泉》,因無錫惠山有二泉而得到靈感。楊蔭瀏在錄這首曲子時,將二泉和明月聯繫到了一起,隨取名叫《二泉映月》。賀綠汀曾評價說:“《二泉映月》這個名字風雅,但其實是與樂風相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繪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阿炳在抒發自己悲苦的身世。”
阿炳跟師父(父親)學習二胡
1950年秋,阿炳在無錫舉辦的一場音樂會上最後一次演奏《二泉映月》,在場觀眾聽得如痴如醉,掌聲經久不息。次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在全國首次播放此曲,《二泉映月》得以迅速流傳開來。1959年國慶十周年時,此曲又被贈送給國際友人。從此,《二泉映月》走出國門,風靡世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在全美流傳。“瞎子阿炳”這個名字,也隨着《二泉映月》的傳播而蜚聲中外。
阿炳紀念館
70年代,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訪問中國音樂學院,民樂系17歲女學生姜建華用二胡為他演奏家名曲《二泉映月》,琴聲漸起,哀怨纏綿,如泣如訴,時而低沉,時而高亢,行雲流水。小澤征爾全神貫注地聽着,突然,他掩面而泣,“撲通”一聲跪倒,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周圍的人趕緊上前攙扶他,小澤征爾不肯起身,他虔誠地說:“這首曲子只能跪着聽!坐着或站着聽,都是對它的極大不恭敬。”當翻譯要給他介紹樂曲時,小澤征爾淚流滿面,他說:“不用介紹了,我聽懂了,這是苦難人民痛苦的呻吟!”
小澤征爾
阿炳的音樂是成功的,但他的命運是失敗的!但他又是有骨氣的,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人窮嘴不短、人窮名不窮。他不懼權勢,不吃白食,靠自己的雙手吃飯,藉助音樂來凈化自己的心靈。僅憑這點,阿炳無愧於“民間藝術家”這個稱號。
那麼,阿炳究竟能不能與貝多芬相提並論呢?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阿炳是草根藝人,他的作品來源於社會底層,他不會作曲,連譜子都不會,他的作品都是來自於民間流傳的小調,經過他的加工潤色,揉進了他自己的元素,詮釋出他對音樂和生命的認知。
阿炳故居內的擺設
貝多芬是世界聞名的大音樂家,一生創作了無數首鋼琴交響曲、協奏曲,體裁廣泛,數量眾多,影響深遠。人們評價貝多芬說:“整個19世紀的器樂發展,都在他的符咒之下,沒有一個音樂領域的靈魂,不歸屬於貝多芬。”
打個比喻,貝多芬的作品,像一頓豐富的西餐,而阿炳的作品,更像是一道特色民間小吃。
阿炳的一生,同《二泉映月》一樣跌宕起伏,有痛苦、悲慘、放棄、抗爭、努力……他是登峰造極的民間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