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人只買得起自行車,而且自行車是三大件之一的時候,中國是自行車大國。但現在的三大件變成了汽車,在絕大多數人印象中,哪怕你自行車上10萬元,在他們眼中往往也只是個代步工具而已。
也就是說,中國算不算自行車大國,可能曾經一段時間是,但好像從來都不是自行車強國。如今老字號品牌紛紛凋零,新興品牌銷售疲軟,高端自行車牢牢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殲20、空間站和5G等,中國科技發展如此前沿,為什麼自行車破局會如此困難呢?
一、現狀:大而不強的中國自行車產業
清朝後期,自行車才第一次進入中國。在之後較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中國並不具備自主生產自行車的能力,自行車還是富人才擁有的代步工具。
改革開放後,自行車行業成為最早邁向國際化的“中國製造”之一。1979年,中國自行車產量突破1000萬輛,躍居世界第一。
1998年,中國已成為全球自行車出口第一大國。自行車也進入尋常百姓家,因上下班騎車浪潮,中國還曾被稱為“自行車王國”。
不過,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的數據,2021年上半年,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357.1億元,實現利潤13.6億元。也就是說,中國自行車的利潤率只有3.8%。
- 目前來看,中國自行車從二八大杠到現在的共享單車,對於普通人來說,基本都只是通勤車,能騎就夠了,對速度啥的要求不高,舒適能騎就行,這也導致雖然中國自行車佔有率全球第一,但多數是很基本的車,沒啥技術含量,利潤自然也薄。
另外,國內自行車愛好者的比例,顯然比歐洲少。在我接觸自行車前,我身邊大部分朋友其實對這個都沒有太多興趣。然後我進了這個圈子後,身邊自行車愛好朋友多了起來,但始終沒有感覺到自行車項目在國內有多熱,仍然只是小眾玩家而已。
二、分析:其實我國自行車生產領域已是名副其實的強國
如果單輪自行車的製造生產,我們通常可以從三個方面講:車架,套件和配件組。那麼,目前國內的製造技術水平如何呢?
首先是車架方面,中國現在成為世界最大代工廠,大批量訂單都指向國內代加工ODM/OEM工廠,少量低端車架的代加工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我國現在代加工已經達到國際水平,但車友是不可能拿到高質量車架,簡稱工廠流出車架,其中原因是大企業的QC十分嚴格,個人不會有這麼嚴格的產品檢驗。
我以碳布為例,我們常用的東麗t700-1100,m40j-m60j。作為普通老百姓都是能隨意買賣的,但是還有買不到的t1200/t1400,m65j,以及未公開的更高級的產品。
- 也就是說,其實碳纖維車架,廈門和深圳都已經代工國際一流品牌的車架了,我國的碳纖維成品的品質完全沒問題,能夠達到高端的水準。
其次是套件方面,從市場屬性來看,前三家一定是佔有90%的份額,其次被ingrid,mavic等歸屬於小眾玩家所消費。或許在專利期內,我們可以嘗試與三大廠共存,購買專利,研發技術,上路測試,這每一環都是十分艱難且漫長的過程,在快消市場和企業利潤的雙重壓榨下,大廠不會厚積薄發,沉澱下來之後,巨大的資金壓力不允許企業這麼做。
- 所以,我覺得如果有一天全民意識都承認自行車就應該是高價格的時候,才是研發套件的最好時間,現在顯然還不是。
最後是配件方面,配件不涉及專利技術,國內已經開始做出自己有價值有審美的配件產品,最新的一體把規格多達33種,這是一種市場承認,產品成熟的做法。國產化審美和設計都逐漸被大眾所接受的現在來說,設計自己的產品才是唯一的被市場承認的出路,仿製永遠是死路一條。
- 總的來說,中國科技發展如此前沿,但自行車作為民品不夠“高級”的原因:軍品、航天品是不計成本的,只需要保證性能和質量即可。但民用產品,除要實現高性能,還有實現低成本,更要規避已有專利,迎頭趕上,會有很多限制,暫時落後他國也是必然的。
但必須承認的是,我們已經擁有同類產品的製造水平及能力,只是當前相比直接買來說,製造更不划算,最起碼只為了自行車來說不划算。
三、結論:中國自行車強國,何時才能破局呢?
這個問題說小了是自行車,說大了就是中國如何在各個產業裡面升級成功。那麼,首先我們一定要明確什麼是強國,在自行車領域主要是下面兩點:
- 一是這國人牛:各種大賽本國選手排名前列,爭金奪銀,屢屢亮相體育新聞。人類就是慕強的動物,體育就是和平時代的戰爭,誰強誰就有理,誰的東西就好賣。
- 二是這國東西牛:產業鏈和品牌佔據高端位置,一方面能產出最新最好的產品和概念,有意識、品味、和能力追求各方面95%再往上邊際效用很低但是決定高級感的部分,另一方面也能夠把成本10塊的東西賣到100塊。
本題應該是主要專註於第二點,當然第二點其實就是依附於第一點來體現的,不管小白是不是真的能自己踩出來區別,最強最富的人選擇了什麼,什麼當然就是最好的。
- 可以看出,我們的自行車行業一直以來都有個怪相,市場端和研發端有嚴重的割裂。因為愛好者數量極少,行業內很多時候會把相關產品以傳統工業品的思路在做。也就是說,我們缺的是產品經理,缺的是知道怎麼把產品做好做到位的產品經理。
這種人才缺乏的現狀,很難在朝夕之間實現趕超,畢竟自行車運動的發展過去一直是在西方,自行車行業的話語權和風向標一直以來都在西方手裡,國內愛好者的人數,以及愛好者對於這項運動以及器材認知的深度,一直以來是有差距的。
- 當然,現狀已經在改變了,越來越多愛好者開始加入這個行業。隨着我們有足夠數量“玩車的工程師”,“玩車的設計師”進入這個行業,有些國產品牌也開始走上舞台同台競技了。速勝論不可取,按照規律慢慢積累,自然會量變到質變。
最後的話:中國是自行車大國,也是自行車製造強國,但不是自行車運動大國,更不是自行車運動強國
我們有強的地方,就有弱的地方,破不破局還得看當下有沒有那個緊迫性和必要性。如果是芯片被卡脖子,我們拚老命也要給他研發出來啊,不是嗎?可自行車大國是生存需要,比如騎自行車上下班,小黃車等,而自行車強國則是生活滿足後的精神追求,比如奧運會運動等。
- 自行車最近熱起來的話,我覺得很大部分是疫情原因吧,大家對運動開始有了新的探索,所以才慢慢熱起來。如果我們要變成自行車強國,這需要民眾實現消費升級之後和愛好者越來越多的時候,強國自然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