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地窖里發現了一口搬都搬不動的箱子,從潘平出生起就沒有見到過,現在奶奶已經去世快30年了,是時候打開看看了,說不定裡面有什麼無價之寶呢。
潘平的家在湖北黃石陽新縣陶港鎮,這次能發現這個柜子,也是因為家裡要翻新房子,沒想到在奶奶房間發現了一個地窖。潘平驚奇地問父親潘興嵩,潘興嵩也不知道這個地窖是怎麼回事,有可能這個地窖的年紀比潘興嵩的年紀都大。潘平懷着好奇心打開了幾十年沒有開啟過的地窖門,裡面都是一些箱子,潘平一個人還抱不動,和父親一起抬着,勉強才把箱子搬到了外面。
箱子裡面沒有眾人猜測的寶物,有的只有一個日記本。潘平從小就是奶奶帶大的,當他意識到這是奶奶的日記本,他可以從中了解到奶奶年輕時候的一些事情時,他顯得有點激動。然而日記的內容卻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他從來沒有想過,奶奶自稱是個被拋棄的女童,在革命戰爭時期,也為革命做過一些事情,但他不知道,奶奶輕描淡寫的事情,竟然是那樣的震撼人心。
潘平的奶奶叫賈春英,1912年出生,湖北人。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中,又生在那樣一個女孩兒的命如草芥的年代,父母勉強把她養到8個月,就迫不及待地交給了姑母倪氏,當了人家的童養媳。說是童養媳,其實就是從小就要做干很多家務的奴僕,吃不好穿不好是一定的,關鍵在於每天累死累活,還要被姑母一家人當成出氣筒。稍微不那麼暴虐的人家,就已經是好人了,遺憾的是,賈春英的姑母也不喜歡女孩子,之所以浪費糧食養着賈春英,無非就是要個免費勞動力,從小就伺候一家人,長大後還是個免費的兒媳婦,總之,這筆投資穩賺。
賈春英在姑母的打罵和嚴苛的標準中長到了13歲。大雨天她也要出門割豬草,做完這一切也不能躲雨,冒雨回家之後還有別的家務要做。害怕姑母罵人,賈春英做什麼盡量快,下雨天的路始終是不好走的,賈春英急急忙忙的,不小心摔傷了。想到接下來的打罵,和自己這只不知道會不會得到休息的腳,賈春英感覺到了絕望。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她的窘境恰好被表哥羅冠國看到,羅冠國沒有把她送回姑母家,而是安置在祠堂里,給她講不要任人欺負,要反抗,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賈春英越聽心裡頭越火熱,腳傷好了以後,接收了革命新思想的賈春英就決心加入革命的大家庭。
賈春英能吃苦,而且革命的意志非常堅定,很快就成為了光榮的黨員。自己淋過雨,就見不得其他女孩子繼續受苦,在她的動員和帶動下,當地很多年輕的女青年一起衝破封建壓迫,為自己的行為而努力。賈春英受到了領導的嘉獎和當地群眾的喜歡;尤其是她一手雙槍,使得非常好,是當時遠近聞名的“雙槍春姐”。她成為了當地的革命工作的主要領導,在彭德懷和滕代遠的領導下,參與了平江起義和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建設。1930年,她還成為了鄂東特委婦委書記、婦女運動委員會主任,還曾經帶領過一千人的游擊大隊。在她的影響下,還出了一位即使到現在都很有名的女英雄的形象,也就是影視劇中特別傳奇的雙槍老太婆,這個人物是有原型的,叫做焦子英。焦子英曾經的上級就是賈春英。
但也總有人並不堅定,為了一己之私背叛了革命,把賈春英等同志出賣給了敵人,年僅24歲的賈春英因為左腳中彈,頭頂也被子彈擦過,血流滿面,無奈被捕。敵人最初以為賈春英不過是個女人,還要嚴加拷打,肯定會問出來很多他們想要知道的。但他們卻沒有料到,革命志士的骨頭都是硬的,敵人的酷刑只能破壞她的身體,卻不能破壞她的意志。一直到賈春英遍體鱗傷,敵人也沒有從賈春英嘴裡聽到一個字。本來賈春英已經做好了英勇就義的,畢竟在敵人的監獄裡被虐待了兩年多,外面是什麼樣的局勢都不清楚了。好在這時候恰逢國共第二次合作,中共中央趁機讓國民黨當局同意讓釋放之前逮捕的共產黨員,賈春英因此得以死裡逃生。只不過,由於長期受傷又沒有得到很好的醫治,她再也不能做回那個颯爽英姿的雙槍女戰士了。
重獲自由的賈春英仍然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革命工作中,組織上安排她到新四軍的平江通訊處工作。她曾經的得力助手,同時也是同鄉的潘濤,再一次來到她身邊。只不過在賈春英入獄之前,心心念念的都是革命事業,兒女情長都放在了革命事業之後。如今不能再在一線衝鋒了,雖然說革命工作無大小,但心裏面不是一點都不失落的。潘濤的到來,讓賈春英感到了一絲安慰,而兩人深埋在心裡的愛情藉此生長得更加茁壯,尤其是當潘濤知道賈春英在獄中所遭受的磨難以後,更是對賈春英充滿疼惜,想要用餘生好好來照顧賈春英。
感情深厚的兩個人終於結成了革命夫妻,有情人終成眷屬。此時,潘濤的家鄉已經被日寇佔領,組織上需要安排共產黨員秘密地到陽新去,以隱秘的身份傳遞情報出來。賈春英就剛好合適,那時候消息閉塞,家鄉人不知道她這些年在外頭做什麼,而她又剛好懷孕,女性的身份起到了很好的偽裝作用。賈春英就這樣一邊待產,一邊兢兢業業地向抗日游擊隊提供情報。
形勢所迫,生孩子的時候,是賈春英一個人;她是能夠理解丈夫的,畢竟革命工作應該擺在第一位。但孩子出生後僅僅一個月,潘濤就犧牲在戰場上了。眼淚和軟弱都沒有用,賈春英幾乎沒有時間脆弱,她一邊若無其事地帶着孩子,一邊心系情報工作的傳遞。她的內心更加憎恨日本鬼子,只有盡自己的一份力,早日把日子侵略者趕走,才是革命工作者最應該做的事情,也是為丈夫潘濤報了仇。
賈春英的情報工作一直堅持到解放戰爭前夕。她為解放軍的渡江戰役收集情報,然後再傳遞給戰友曹栓。陽新縣解放後,曹栓任區長,他還記得賈春英當年的精明強幹,想要邀請她來當婦女主任,繼續主持婦女工作。但賈春英只工作了一年多,她明白自己的身體已經支撐不了繁重的工作了,而且黨內一定還有比她更健康、更優秀的革命女性,可以勝任這份工作。為了不成為政府的拖累,她選擇了悄悄辭職,帶著兒子回到了陽新。
賈春英不想占國家的便宜,她認為新中國剛剛成立,最應該的是把力量都用在建設上,而不是來幫革命老人們養老。她自己都是靜悄悄離開的,也不願意自己的後代以此居功自傲,所以把過往都寫在日記本里,又鎖進笨重的大木箱中。在她剛辭職的前幾年,每年都有政府工作人員來看望她,詢問她的需求,希望給她優待。但她都拒絕了。像所有偉大的老兵和老戰士一樣,她自認為活下來就已經是最大的幸運了,比起那些十幾歲就犧牲了的戰友,賈春英覺得自己如今生活得非常幸福,做人要知足。每當孩子們問起她的過去的時候,她也只是輕飄飄地說,自己是幫助紅軍打過鬼子的。
潘平從奶奶的日記中,不僅發現了奶奶的英勇事迹,還發現原來陽新縣的革命烈士潘濤,並不是和自己的爺爺同名同姓,而是本來就是一個人。只不過潘濤犧牲時才28歲,當時的記載資料也不全,所以後人們只知道他是湘鄂贛游擊隊的隊長,並不知道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英雄。
潘濤曾經在1927年在武漢參加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這是潘濤烈士為數不多的影像資料,照片已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賈春英的日記里,雖然寫的字不太好,還有錯別字,但不妨礙人們知道更多潘濤的事情。原來,早在1924年,潘濤就在父親的影響下,擁有比較高的文化水平,參加了進步的福壽書社。四年後,潘濤加入了當地的農民協會,已經具備了武裝反抗土豪劣紳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性質。1927年,他們有幸接受了毛澤東、瞿秋白、惲代英、方誌敏等人的指導,還因此成立了號稱農民革命大本營的武昌農講所。其中,毛主席的《農民問題》《農村教育》等,語言通俗,更貼近農民生活,深受農民學子的喜愛,潘濤就是這800學子中的一員。
之後,潘濤經受住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考驗,在家鄉以鄉村教師的身份繼續傳播革命思想,第二年便遇到了心上人賈春英,然後一直在一起共事。二人的故事雖然短暫,但感情卻十分厚重。潘濤在與日寇鏖戰了整整五天之後犧牲,成了賈春英內心無法言說的痛,她永遠記得潘濤給自己的溫暖和愛,獨自一人把孩子撫養大,也從來沒有再嫁的想法。
潘平在得知奶奶的秘密之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他倒是不奢望要為此得到優待,但他認為,奶奶的貢獻不能就這樣埋沒在灰塵中。他找到了當地政府,希望能夠讓歷史記住奶奶。潘平把奶奶的日記交給了政府,當地政府非常重視這件事情,大約半個月後,他們落實到賈春英和潘濤的確是革命英雄,並為兩位英雄補辦了追悼會,潘平代爺爺潘濤領取了《革命烈士證明書》,黃石市政府未來會給烈士後人以優待,以告慰烈士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