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數據統計,截止至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1.83億。隨着未成年網民群體的日益增大,孩子偷用父母手機進行大額消費的案例屢見不鮮。
今晚《你會怎麼做》,我們將模擬類似劇情:當孩子在互聯網上“一擲千金”,其後果由誰承擔?家長又該如何挽回損失?今晚21:10《你會怎麼做》一起尋找答案!
同齡人的教育更為有效
“我就是充點錢怎麼了?才八千塊而已”“花了錢不是可以賺嘛”,目睹這一幕,旁桌的人們都停下了用餐,神情也滿是關注。
突然,一位坐在最遠桌的黑衣男士走近:”你把手機拿出來,聽話。“面對孩子不願意交出手機,男士溫柔勸導:”咱們交個朋友,我可以帶你一起玩,你不用往裡面充錢也可以。“
對於孩子迷戀遊戲氪金帶來的快樂,男士耐心勸說。男士認為不氪金的遊戲也能玩得很快樂,遊戲的輸贏更是和氪金沒有關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這樣同齡的大哥哥、大姐姐,既能夠提供一些指導,又能夠避免代溝。最後,男士幫助媽媽“贏”回了手機,同時細心地準備了完整的退款流程教媽媽挽回損失。
沒有體驗,不知父母艱辛
“我就充點錢怎麼了,八千塊錢而已,花了不就花了”,面對孩子沒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旁桌的女士和自己的女兒討論應該讓孩子親身體驗賺錢不易。
當媽媽急切地希望孩子趕緊把錢退了,孩子理直氣壯:“這都是虛擬道具,充了錢就退不了了。”旁桌女士則直接介入:“可以退的,因為他是未成年。”除此之外,女士還建議可以報警求助挽回損失。
隨後,女士還借自己女兒如何勤儉的正面教材告訴孩子金錢不能隨意揮霍。面對孩子仍不服氣地認為錢就是用來花的,女士的女兒直懟:“你花的是你自己的錢嗎?等你有能力,自己賺錢了自己花可以嗎?”
最後,女士慢聲細語教導孩子父母賺錢不易,沒有親身的體驗,不知道父母的艱辛。同時,女士對孩子再次強調這八千對於整個家庭開支的重要性。
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念,是遏制孩子衝動消費的第一步。而在最後一組觀察中,鄰桌的兩位媽媽似乎另有高招。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需要各方努力
“你是我媽,你為我花錢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錢不都是可以賺的嗎”,聽到這裡,同樣身為人母,鄰桌一位女士眼睛裡滿是怒火。
“你要這樣跟我說,你直接給我出去”“憑什麼,我賺錢憑什麼要為你啊”女士看似在教育自己的女兒,女兒卻頻頻無辜“躺槍”。
媽媽一把拿過手機打算退錢,孩子生氣大喊:“把手機給我!”同時伸手打算強搶手機。旁桌女士則直接介入,兩位母親默契配合將手機轉移成功。
隨後,女士一改之前的怒氣溫柔地教育孩子,並且成功地讓孩子與媽媽重歸於好。最後,女士給媽媽提供建議:對孩子的管教應該到位,給孩子的陪伴和溝通也應該到位。
孩子在互聯網上“一擲千金”,既有網絡平台監管漏洞的存在,也有家長們教育和陪伴的缺失。生活在數字支付時代的孩子,缺乏使用鈔票的感受,錢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手機里的一串數字。因此,金錢觀的正確樹立對於他們來說更需要家長教育的到位。此外,由於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選擇了遊戲。對於他們來說,在遊戲中能夠找到友誼,能夠獲得成就感。
所以,無論是網絡平台,還是家長們,都要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只有各個方面共同地去發力,才能夠更好地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