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做品牌是一種趨勢。
隨着越來越多90後開始當家做主,這已經變成岩茶圈品牌的新面貌,而且還是一種時機到了的驅動。
一個是這一代茶人剛開始衝浪就處在網絡大型社交環境,一個ID號就是表達個性和塑造個人形象的象徵。
另一個是大多數到這代年輕人,家裡有幾代做茶的技藝傳承,對岩茶這樣一個吃工藝經驗的品類來說,這絕對是可以讓年輕人大膽做自己的背後力量。
所以本來像“上陣父子兵”已經說了千古的俗話了,但放到做茶品牌的相互配合、相互分工父子檔上,就變成了涵蓋着真誠的土味情話。
比如本期的山場主人張樹發、張俊父子倆。
▲山場主人張樹發、張俊是一對快樂父子檔
作為水簾洞的原住民,張樹發和陳水仙夫妻倆創辦的就是水簾洞岩茶廠,最終沒有註冊下來。
唯一能證明“水簾洞岩茶廠”存在過的似乎只有家裡保留着的鬥茶賽勳章,以及磨滅不去的幾十年積澱是張俊註冊的“水連天”品牌前身。
”水連天“品牌商標的連水接天,意味着坐擁能出好茶的好山水仙境。而早年曾祖父、祖父的勤勞就留下了像水簾洞、牛欄坑、慧苑坑等核心山場資源。
到張俊是張家第四代茶人,作為被時代看到更多的一代,他們也希望自家幾代人傳承下來的茶能夠繼續向前發展,很關鍵的一步就是“品牌”。
04'張樹發、張俊父子
武夷山市水連天茶業有限公司
青獅門·老叢
01
//
做品牌要有的游牧精神
張俊十幾歲就跟着父輩做茶,2011年去福州老師大學習了茶學和管理兩門課程,入學的第一天是自家獲得天心村鬥茶賽的大紅袍狀元的喜訊送他上學的。
這種象徵著一炮而紅的喜氣似乎就打響了張俊做“水連天”品牌一往無前的前奏,畢業後的大動作。
▲去年張俊的“水連天”新建了一個1000多平方廠房,集茶廠、倉庫、文化展覽於一體 供圖/張俊
一個動作是在品牌產品系列上,張俊邱婷夫妻倆反覆琢磨和設計師溝通,讓每一款茶能呈現有辨識的視覺美感,比如,來自逢人必談樅是溫柔咖色,逢人必言桂是呈辛辣的紅色。
同時又能擁有獨家的花名記憶,像清新若木這款青獅岩老樅,就是因為木質味顯,口感清爽,帶來清新脫俗的感覺。
▲黛綠色包裝的清新若木 供圖/張俊
張俊還告訴我們,視覺呈現只是張俊認為“花香”的一部分,屬於“岩骨”的主要還是研究如何把茶葉做好,而這件事就是“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全員把控。
除了父親張樹發作為廠里大師傅,帶領着跟了自家十幾年的師傅們守在春茶一線。
▲張樹發一直在水連天茶品牌的品質一線 供圖/張俊
每年從春茶毛茶審評到焙火還是從爺爺張細福到張俊的三代人的全員在線。
▲從左到右:母親陳水仙、父親張樹發、爺爺張細福、張俊、邱婷 供圖/張俊
一代代的茶人不僅擴大了岩茶風味可能性的範圍,對一泡茶的把關也是全方位的,用張俊的話說就是:“一泡茶五個師傅把關還能不好嗎?”
▲今天的主角青獅門老叢就在第一個 供圖/張俊
回答張俊這個問題的就是市場,也是他做品牌的另一個動作:戰略規劃。
相比大多數品牌要去岩茶重鎮福州前線廝殺一場,再邁出福建,張俊基本上是反套路而行,先在全國各地星星布點把握大市場,短短兩年在西北等地方已經有了自家總代,把品牌產品的產量賣出了批發商的架勢,實現了戰略上的彎道超車。
▲水連天商標圖案:連水接天如山水畫,表示出好茶的山場仙境。
在大家都喊着市場不景氣下,張俊是Y老師見過為數不多帶着豐收喜悅笑容的茶品牌掌舵人,還悶聲不響的在福建連開“水連天”四家門店。這種反其道而行的戰略規劃是一種融合著智慧、膽大,直面未知朝着可能性出發的游牧精神。
▲水連天品牌創始人張俊,常年忙着接待各地客戶
就像Y老師好奇岩茶往外走,山場會不會成為解釋成本太高的部分,張俊只用了一句自信的“懂的都懂”終結了這個疑問。
現在想想,如果當初水簾洞茶廠註冊下來了,以張俊這個年輕人的拼勁,大概也能為水簾洞這個山場多輸出一點名氣。
02
//
張樹發張俊在水簾洞的寶藏
如果要和水簾組山場主人們比誰在水簾洞住的最久,那隻能是水簾洞的土著,那些說不清楚到底有幾個百年的奇種了。
只不過後來奇種參差不齊的生長特性,大多被改種成統一品種管理,躲過改種命運的奇種再加上保留到現在的樹齡,就變成岩茶稀罕的一部分。
像張樹發張俊家就有幾棵因為生長位置特殊被忽略而留成單株,成為了增添了水簾洞岩韻的一部分。
▲張樹發張俊家在浴龍池前的單株,享受着這邊微風拂動、水汽四溢的小氣候
其中有一棵以蓬勃的身姿生長在浴龍池邊上的崖壁石縫間,老葉像水仙的葉形,新芽像大紅袍的紅色芽頭,沒準就是某名叢的母樹。張樹發說,像這樣的單株他們一直保持單做,每年味道都不一樣,是獨特的岩韻。
在景區點我們就找到這樣被忽略的寶藏,我們對今天的主角老叢就更加期待了。
▲青獅門山場衛星圖
老叢的山場,我們需要深入水簾洞的腹地青獅岩,靠近之前大賣過的狀元嶺斑竹窠,一般這種深入腹地的位置很容易頂級的頂級老叢,比如慧苑的古井。
也因為地理位置過於僻靜,這裡的茶樹不被打擾,就在這種隱幽的環境靜靜老去。
▲張樹發家老叢就在這片山坳間
張樹發家老叢山場的隱幽就是落在青獅岩崖壁的深坳里,有點三面環山的窠地貌,從生長在高大崖壁上來看,就像落在正坑裡。
▲張俊告訴我們,像這麼僻靜的山場一般很難帶客戶走到
張樹發說這裡的茶葉是有坑澗氣息,比起有的山場老叢是花香和木質味的疊加,這裡的老叢是苔蘚和木質味的綜合,除了環境,也離不開樹齡了。
而張樹發家的老叢當年分產到戶的時候就有了,再加上82年到現在,單說樹齡絕對足夠老。
這一片都是石頭砌成的老茶地,有十幾棵老叢還享受着獨棟的待遇汲取着砂礫土壤的養分。
傳說中像這樣的老茶地在當時都是費資千金,所以這片老叢就像大戶人家養出的白富美。
▲大戶人家老叢的獨棟配置
之所以這麼說,除了茶地貴,這裡的環境還有一個特殊的配置,老叢所在的岩麓上常年不斷有細小的水珠飛落,有足夠的濕氣滋養着這片老叢。
也因為水珠飛落的面積夠大,形成的珠簾就變成這塊岩壁的面紗,似乎是水簾洞的另一個“小水簾”。
▲崖壁上的細流不斷
張樹發還告訴我們:“老叢這塊地基本上兩三點就沒太陽,是十分適宜老叢生長的半陰半陽條件,而正對面的四五點還有太陽,以前曬青都是曬在對面坪上的”。
十分符合原住民房前屋後種茶做茶的煙火氣。
▲青獅岩老廠就在青獅岩半腰上
我們也發現,在崖壁的半腰間就是青獅老廠的地址,水簾洞除內外中三廠外,僅有的兩廠之一。
在這個半山腰我們既能感受到形成幕遮的小水簾,也能看到張樹發家的老叢錯落有致的落在坑底。
▲從老茶廠位置看去,這片老叢就落在坑底
在入老廠的樓梯位置,張樹髮指着有兩個石壁立在兩旁,構成了一半有形一半無形的門,告訴我們說這是青獅門。
▲青獅門
而且因為青獅岩面積太大,恰好自家老叢又在青獅門這麼正的坑底下,就直接喊作青獅門老叢了。
03
//
清新若木是一種怎樣的老叢氣質?
這是一款中足火老叢,是不是從火功上就已經要和清新若木匹配不上了,喝過的Y老師只能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你,“你膚淺了!”
茶還是要喝的,只要能從茶湯的層次變化和清晰度中一點點剖開內里的滋味細節,就能擁有打開滿滿當當冰箱撲面而來的生動。
這個火點的老叢一入口,就像霧茫茫的初冬有碗冒着絲絲熱氣的甜粥,甜稠濃滑,口齒生津。
火功的加持下,耐心等待一會,清雅靜謐的茉莉花香會輕輕落在在有磨砂質感的叢香上,彷彿一些沒有明亮色調略顯沉重的黑白照片,在細細觀察中細節越發清晰動人。
這時候你還要說中足火的茶沒有鮮爽感,大概會被打!
三四水開始是涼爽在口中炸裂的桂花氣泡水,慢慢過渡到一絲類似滋補藥膳的苦底和醇甜甘冽的交織,像薄霧稀釋過的白色日光隨着時間漸漸綻放出最盛的驕陽。
往後幾水是溫潤深邃的木質氣息,透出久經年月才能練就的穩定平和。到底是不是Y老師描述的這種氣質?
三天後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