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在嘉陵江上,一位漁民正在撒着網,突然漁網似乎被什麼東西拉住了,漁民覺得自己能滿載而歸時,一根鐵柱子卻漸漸露出了水面。
漁民費了老半天的功夫,才將這一根沉重的鐵柱子慢慢從江底下撈起來,江底的泥沙都讓漁船附近的江水攪得更加渾濁起來。
看到不是滿滿一網魚之後,漁民有着些許失望,想着自己拿着這一根在江水裡泡了許久的鐵柱,根本就沒有任何用處。
但是撈都撈上來了,這位漁民也不想把這個大傢伙再次扔到江里,自己這樣做,之前不就是白費功夫了嗎?
於是,這位漁民在忙活完之後,直接將漁船靠岸,徑直來到了廢品回收站。
廢品回收站的老闆也很少見到這樣一塊經過雕刻的、重達90公斤的鐵柱,立刻開出了65元的價格。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65元還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漁民也覺得這次賣廢品是意外的收穫。
賣廢品的錢遠遠超過了一網魚給他帶來的收益。
拿到這一筆不小的財富後,漁民從江中撈起90公斤鐵塊賣了65元的消息自然是不脛而走。
一根廢鐵居然可以賣到高價,這樣的消息被文物局得知以後,文物局的成員隨即趕到了廢品回收站。
經過查看,專家們確實在鐵柱上看到了一些非同一般的符號還有文字。
表現出了購買意圖的文物局專家們,又和廢品回收站的老闆開始了討價還價。
最後,文物局的工作成員,用了3倍的價格,花了兩百元才將這根鐵柱贖回來。
這根在嘉陵江沉睡多年的鐵柱,到底又隱藏着什麼奧秘呢?
不一樣的鐵柱
文物局的專家們將鐵柱帶回博物館之後,就對它進行了清理工作。
表面的一些泥垢還有污漬都被去除之後,這根鐵柱慢慢露出了它的真實面目。
整根鐵柱的長度是75厘米、直徑大約在25厘米左右。
很有份量的鐵柱,專家們也猜測不到有什麼其他的用途,一直在水裡泡着,很大可能是充當橋墩。
而且在經過清洗之後,鐵柱上面的文字也變得清晰可見。
一些鳥篆文出現在了文物局專家們的面前,而鳥篆文又有着極其悠久的歷史。
鳥篆興盛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吳國、越國等南方國家才會用到的文字。
越王勾踐劍上的許多文字,就是張牙舞爪的鳥篆,楚國人使用的文字也是鳥篆。
鳥篆作為一種裝飾性的藝術文字,顯示了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
而經過研究,專家們發現,鐵柱上的鳥篆文竟然是起源於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時期,在長江流域的這根鐵柱上又有着哪些故事呢?
漢武帝時的橋墩
漢武帝作為歷史上有名的皇帝,十六歲就登上了至尊之位,其文治武功也是令後人讚歎的。
漢武帝執掌大權期間,他也做出了許多政績,其中就包括了大興水利。
在漢武帝的一聲令下,全國上下幾個大型的水利工程拉開了序幕,其中就包括了漕渠、白渠、龍首渠、六輔渠。
而興修水利,確實也有很大的必要性。
離開了這些水利工程,農民的生活將會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中國的農民數量眾多,也有着許多良田,但是古時候人們可沒有能力修建什麼大壩、水電站來調節河流的流量。
一向看着老天爺臉色吃飯的農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大水。
洪澇災害自古以來就困擾着農民還有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
而且漢代以後,儒家思想慢慢佔據了統治地位,天子也藉著儒家思想不斷加強中央集權。
但是,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約束着天子。
要是時運不當,發生了天災,大臣們可就免不得在私下議論是不是皇帝失德,上天才會降下災禍。
統治者們一方面是出於百姓的生計考慮,保證農民的生存,自己的統治基礎才會牢固。
另一方面皇帝們也不想被大臣們打上昏君的標籤,為了自己的名聲,他們也不得不重點處理起了全國上下的災害。
在這些自然災害中,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的,就是大大小小的洪澇災害了。
而在長江還有黃河流域,到了夏季的降雨期,洪澇災害更是讓無數人都流離失所。
漢武帝的治水成就,在中國水利工程發展的歷史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經濟、政治上的影響也是空前的。
這根重達90公斤的鐵柱,見證了漢武帝大興水利的重要時刻。
這根鐵柱在當時是作為一座極為牢靠的橋墩,矗立在嘉陵江里。
我們難以想象,在古代,90公斤重的橋墩,大大小小依次排列在河道上。
而在古代物質條件很是匱乏,鐵器之類的金屬產量也遠遠比不上現在。
為什麼漢武帝要如此勞民傷財,使用這麼多鐵質橋墩呢?
作為依山而建的城市,重慶自古以來就依山傍水,有着許多的河道。
古時候,重慶的陸地交通並不便利,到處都是山地,走水路明顯更加方便。
所以,百姓們為了方便出行,就有着強烈的在嘉陵江上修路造橋的需求。
而嘉陵江發源於秦嶺,是長江的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大河。
其長度在長江眾多的支流中排第二,僅次於雅礱江,而流量也排第二,僅次於岷江。
流域面積大,意味着到了雨季,其蓄水面積也很大。
中國東部沿海還有南部大部分地區,降水都是受到了東南季風的影響。
受東南季風影響的區域,氣候上的表現均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乾旱少雨。
降水量的季節差異很大,一到夏天,河水就開始不斷上漲。
所以要在流域面積最為廣泛的嘉陵江上修一座大橋,工程自然也不能馬虎,一定要使用當時最堅固的材料。
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想要修建一座堅固的橋樑極為不易。
漢武帝下令在全國上下徵集能工巧匠,集思廣益。
於是,古人們便想出了用鐵柱來固定橋樑,充當橋墩的辦法。
用這樣的辦法造出來的橋樑,自然很是穩妥,相信這座橋樑也確實造福了一方百姓。
但是我們也可以從這根鐵柱中推測,漢武帝治水的後果,其實是有得也有失的。
為什麼會這樣說?
縱觀漢武帝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由於他一生的功績,後人對他的評價大多都是一代明君。
漢武帝在位時期,他所下令在全國上下興修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十多個。
而類似於用90公斤鐵柱來加固橋樑的做法,相比起這些水利工程來說就是小巫見大巫。
像橋樑這樣的小型工程,數量只會更多,而使用到的鐵柱也會數以百計。
這些項目也確實在灌溉農田、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秦始皇把自己的統治稱為“水德之始”,修建了靈渠,只不過秦王朝很短命。
與綿延了幾百年的漢朝相比,漢武帝的水德明顯更加長命。
漢武帝也開創了繼戰國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興水利的高峰期。
我們只看到了那些成功的水利工程,讓廣大區域都變成了良田,但是卻忽視了許多失敗的項目。
河東渠田、褒斜道、朔方渠等水利工程就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
由於設計不合理,這些失敗的水利工程運行起來遠遠沒有達到預計的效果。
而從用90公斤鐵柱來加固橋樑這樣的做法,我們也可以推測,當時一個小型的項目就已經耗費巨大。
水利工程也不是什麼立刻就能見到成效的項目,它的前期投入很是巨大。
即便是放到現在生產力較為發達的時代,一座大型的水電站前期需要的投資也是以億為單位的,而得到回報卻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何況在距離當今兩千年前的漢朝,人們沒有先進的技術,只能靠着人力去完成所有的事情。
雖然漢武帝時期,漢朝的經濟已經慢慢從休養生息中恢復回來,人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但是要處理長江還有黃河的水患,興修水利依然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這些措施都損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財力。
所以後世的統治者們,對這些勞民傷財的大型工程都是三緘其口,能不興修就盡量避免。
在給中央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之後,統治者為了轉嫁壓力,不得不提高賦稅。
這樣,壓力就來到了廣大的農民身上,增加賦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
古時候的農民日子本來就不好過了,一不留神就會從自由的農民變成地主的佃農。
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水利工程前期的投入,也是來自與廣大的貧苦百姓。
而這根在江水中浸泡了兩千多年的鐵柱,同樣也見證了古代農民們的艱苦日子。
價值之高
專家們對這根歷史悠久的鐵柱也感到極為震驚,在水中泡了兩千年,居然還能保存完好。
按照常理,漢武帝時期的冶鐵技術並不成熟,西漢時期僅僅是將鐵器運用到了軍事領域。
所以,鐵器無論是從產量還是從質量上,都遠遠達不到存放兩千年不被腐蝕的標準。
冶鐵技術真正成熟還是在南北朝時期,那時人們已經漸漸掌握了灌鋼法。
在此之前,人們鍛造鋼鐵,一般都是採取熟鐵低溫冶煉的方法,鋼鐵並不能很快地融入其中。
南北朝以前生產的鋼鐵,一般雜質都比較多,鋼鐵中殘渣的含量較高。
這也就導致了漢朝時期鋼鐵的強度、韌性、耐久性都遠遠比不上南北朝之後。
南北朝之後,人們漸漸將熟鐵還有生鐵融合在一起冶煉,得到的鋼鐵在各個方面都完全超過了漢代的鋼鐵。
所以漢武帝時期的鐵柱,能夠保存至今,還一直沒有被流水完全鏽蝕,確實也是一大奇蹟。
而其他的加固橋樑的鐵柱,似乎沒能逃過被鏽蝕的命運,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化為了灰燼。
這根鐵柱之所以珍貴,是因為迄今為止中國僅僅只發現這唯一一根用做橋墩的漢代鐵柱。
鐵柱上還有幾個文字裝飾,這件歷史悠久的文物,也就有着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物以稀為貴,因其獨一無二,專家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給出的估價就在三億元人民幣。
專家們驚嘆這根鐵柱保存完好的同時,對其材質也很是好奇。
但是專家們卻無法在不破壞這根鐵柱的前提下,仔細查驗這根鐵柱的成分。
要想完全弄清楚就必須取樣,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在破壞文物,是不可取的。
鐵柱對於探究漢武帝時期的水利工程項目有着巨大的文化價值,它也從側面反應了當時人們的現實生活。
這根鐵柱被文物局妥善保存了一段時間,後來又送到了四川省博物館安放。
從價值僅僅65元的廢鐵,成為了在中國獨一無二、價值3億的文物,中間的過程一波三折。
這跟鐵柱也成為了四川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專家們也慶幸,好在他們及時出手,否則一件珍寶不知道還要在廢品回收站雪藏多少年。
要是沒有文物局的成員們,被污漬掩蓋的文物說不定真的要變成一堆破銅爛鐵了。
而因為無知,損害文物的現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是屢見不鮮。
許多人為了一己之私,擅自將文物據為己有,他們也沒有能力將一些文物妥善保存,還拒絕上交文物局。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有時也可以看到,一些開發商為了自身利益,未經允許私自拆除一些歷史悠久的文化建築。
而等待這些文物的命運,或是幾經轉手流入黑市,或是在人為因素下變成了灰燼。
但是在當前,我們也漸漸明白了這些歷史遺迹所承載的精神文明價值,不再以破壞古建築為代價發展經濟。
最後,也希望我們能夠善待文物,尊重歷史。
-完-
編輯 | 不誤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