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段,氣溫高、濕度大、風速小,是三伏天的特點。有些人喜歡三伏天高溫,享受大汗淋漓的感覺,有些人喜歡三伏天涼爽,不過高溫和涼爽都是相對的。
關於當年三伏天是熱還是涼爽,民間有多種判斷方法,比如通過三伏天的天數、三伏天的公母、以及“秋包伏”或“伏包秋”進行判斷。本篇內容,筆者就詳細說說這件事,看看今年三伏天是炎熱還是涼爽,大家看完後就有答案了。
三伏天有30天和40天之分
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和末伏的天數是固定的,都是10天,而中伏的天數不固定,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是20天,這也就導致了三伏天有30天和40天之分。人們普遍認為,三伏天是30天的年份相對涼爽一些,三伏天是40天的年份,相對炎熱一些。
初伏的時間是夏至節氣之後的第3個庚日,末伏的時間是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兩者都有固定的時間,所以時間都是10天。至於什麼是庚日?其實是按照天干地支來計算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巳午未申酉戌亥)進行混配,每10天就會有一個庚日,大家記住這點就行。
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間是4個庚日,那麼當年中伏就是10天,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間是5個庚日,那麼當年中伏就是20天,這就是區別。
看到這,有朋友會問,為何感覺最新幾年三伏天都是40天?這是由於從2015年開始,夏至和立秋之間都是5個庚日,所以,三伏天一直都是40天,而這種情況要持續到2024年。一直到2025年,夏至和立秋之間才變成4個庚日,三伏天為30天。也就是說,從2015年開始,一直到2024年,持續10年三伏天都是40天。因此,大家會感覺到近些年來,三伏天都比較炎熱。
三伏天也分“公伏”和“母伏”
民間有種說法,根據三伏天入伏當天陰曆的時間,可以判斷當年是“母伏”還是“公伏”。如果陰曆時間是雙數,當年就是“母伏”,相反,如果陰曆時間是單數,當年就是“公伏”。
而民間有諺語“公伏凶,母伏爽”,“ 凶”和“爽”指的是天氣炎熱和涼爽的意思,因此這句諺語可以解釋為,公伏的年份相對熱一些,而母伏的年份相對涼爽一些。
按照這種說法,今年三伏天的時間是7月16日,陰曆時間是六月十八,屬於雙數,那麼,今年就屬於是“母伏”,天氣相對比較涼爽一些。
“秋包伏”和“伏包秋”指什麼意思?
民間有說法,根據末伏當天的時間和立秋時間進行對比,如果末伏當天的時間在立秋之後,那麼當年就屬於“秋包伏”,如果末伏當天的時間和立秋是同一天,那麼當年就屬於“伏包秋”。不存在末伏當天的時間在立秋之前的情況。因為上面已經提到過,末伏的時間是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所以,只能重合或者在立秋之後,不可能在立秋之前。
舉個例子,今年(2022年)立秋時間是8月7日,而末伏第一天的時間是8月15日,在立秋之後,因此,今年屬於“秋包伏”的年份。2021年立秋時間是8月7日,末伏第一天時間是8月10日,也屬於“秋包伏”的年份。
而在2014年,立秋時間是8月7日,當天是庚戌日,也是末伏的第一天,因此,那年屬於“伏包秋”的年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規律,關於“秋包伏”還是“伏包秋”,有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方法,如果立秋當天是“庚日”,那麼當年就是“伏包秋”,如果不是“庚日”,當年就屬於“秋包伏”。
“秋包伏”和“伏包秋”有啥說法?
關於“秋包伏”和“伏包秋”,民間流傳着一些諺語,比如大家常聽到的“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秋包伏熱死狗、伏包秋涼颼颼”等等。
“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意思是說,不害怕“伏包秋”的年份,就害怕“秋包伏”的年份,說明“秋包伏”的年份比較涼爽一些,而“伏包秋”的年份相對炎熱一些。
同理,“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秋包伏熱死狗、伏包秋涼颼颼”這兩句的意思,和上述一樣,如果是“伏包秋”的年份,會有涼颼颼的感覺,而“秋包伏”的年份,用“熱得哭”和“熱死狗”來比喻,說明天氣會非常炎熱。按照這種說法,今年屬於“秋包伏”的年份,天氣會比較炎熱。
總結一下上述3個方面的內容,按照天數來說,今年三伏天是40天,屬於炎熱的年份。按照“秋包伏”和“伏包秋”的說法,今年屬於“秋包伏”,也是炎熱的年份。但是,按照“公伏”和“母伏”的說法,今年屬於“母伏”,是涼爽的年份。互相之間有了矛盾,該信哪種呢?
今年三伏天即將到來,大家對此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