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安徽省各個地級市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合肥市、阜陽市、蕪湖市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安徽省安慶市。不得不說,作為安徽省原來的省會城市,安慶市地理位置極佳,交通便利,下轄了3個區、5個縣、2個縣級市,總計10個區縣。那麼,安慶市10個區縣的區劃,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聊聊安徽省。安徽省屬於我國中部六省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的人口大省、糧食大省之一。安徽省橫跨了我國南北地區,北方的小麥、南方的水稻,產量都非常高。由於安徽省橫跨了南北,因此,安徽省各地的風俗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安徽省總人口6100多萬,與中部地區的湖南省,基本相當。在我國各個省份中,安徽省的人口總量並不算少。
其中,皖南地區屬於安徽省的產糧區,氣候適中,交通便利。安徽省總計下轄了16個地級市,安慶市屬於其中之一。作為安徽省的老省會,安慶市文化璀璨、歷史悠久,各種古建築比比皆是。目前,安慶市下轄了3個區、2個縣級市、5個縣,總計10個區縣。2020年,安慶市的GDP總量,達到了2400多億,總人口410多萬。
從人均水平來說,安慶市並不算低。至於安慶市10個區縣的區劃,則與安徽省的區劃調整,屬於相互影響的關係。在元朝之前,我國歷代王朝基本上都沿用了州縣兩級區劃。13世紀中期,北方的元朝迅速崛起。在幾十年時間裡,先後消滅了大金國、西夏國、大理國、南宋等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龐大的帝國。不過,隨着疆域版圖的迅速擴大,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經驗的缺點,非常明顯。
元朝把全國劃分為幾百個州府、幾千個縣,當時,各地的人口數據、耕地畝數、農作物產量等,情況極為複雜。我們以各地的耕地為例,由於各地的氣候和地質結構完全不同,各地的耕地分為了丘陵地、水澆地、沙土地等10多個類型,每一個類型,又分為了上中下3個等級。各地的農作物,分為了大豆、高粱、小麥、水稻等等,出現了五穀雜糧的說法。
面對這樣的局面,武德充沛的元朝毫無辦法。依靠唐宋時期的州縣兩級區劃,根本指望不上。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各方面問題很多。最後,元朝在金國行尚書台的框架結構上,結合了宋朝23路的經驗,反覆完善和調整以後,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了10個行省,例如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嶺北行省等等。
當時,元朝把安徽大部分地區,劃入了河南江北行省。由此可見,在元朝看來,整個黃淮地區劃分在一起,更有利於管理地方。元朝的每個省劃分了各個路,每個路劃分了各個州府,每個州府下轄了各個縣,相當於設立了4級區劃。元朝雖然設立了行省,並且奠定了行省制度的框架,但各省的區劃問題很多。各省的區劃不科學,管理難度太大。
各地機構相互重疊,效率低下。到了元朝統治末期,行省制度已經名存實亡。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後。在元朝行省的框架上,根據明朝的實際需要,進一步調整了各地的區劃。撤銷了路一級的機構,調整為省、州府、縣三級區劃的模式。這一區劃模式非常經典,延續了幾百年時間。與此同時,明朝還設立了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三司並立的格局。
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時期,隨着明朝的遷都,逐步形成了13個省與南北直隸的區劃。我國很多省份的區劃,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基本形成的,例如河南省、浙江省、福建省等等。不過,安徽的情況不一樣。當時,安徽、江蘇等地,隸屬於南直隸管理。17世紀中期,清朝確立了自己的統治以後,進一步調整了各地區劃。
最後,出現了大清內陸18個行省。起初,南直隸更名為江南省。在康熙皇帝在位的初期,鑒於江南省的跨度太大,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不好管理。1667年,江南省被分為江蘇省、安徽省。其中,安徽省的省會設立在安慶府。在清朝統治時期,安徽省下轄了8個府和5個直隸州。分別是: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廬州府、鳳陽府、穎州府、六安州、泗洲、和州、滁州、廣德州。
總計下轄了51個縣、4個散州,其中,安慶府下轄了懷寧縣、桐城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等6個縣。但是,省會設立了安慶府,也有自己的問題。第一,安慶府位於安徽省南部,對於皖北各個州府來說,距離太遠了。第二,安慶府周圍水網密布,城市進一步擴大建設,存在難度。尤其是到了清朝統治的後期,修建鐵路是一個難題。
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階段。由於各地戰亂不斷,對各地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隨着局勢的穩定,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的階段。與此同時,一系列項目在安徽各地設立。出於管理地方的需要,安徽省曾經被分為了皖北行署區、皖南行署區。其中,皖北行署區的駐地在合肥,皖南行署區的駐地在蕪湖。
隨着經濟發展的需要,過分複雜的區劃,不利於經濟建設。50年代前期,皖北和皖南行署區,重新合併為安徽省。省會確立在合肥市,隨後,安徽省內設立了一系列的專區,例如宿州專區、阜陽專區等等。起初,安慶專區下轄了1個縣級市、8個縣,分別是:安慶市、桐城縣、懷寧縣、桐廬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
1951年,桐廬縣更名為湖東縣。1952年,安慶專區的管轄範圍進一步擴大,下轄了13個縣,分別是:桐城縣、懷寧縣、湖東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貴池縣、東流縣、至德縣、青陽縣、銅陵縣。同一年,安慶縣級市被提升為地級市,與安慶專區並立。其實,這樣的情況在五六十年代非常普遍。
例如河南省的開封市與開封專區、河北省的保定市與保定專區,都是這樣的情況,這3個城市都是原來的老省會。1955年7月,湖東縣更名為樅陽縣。1958年,在當時的區劃調整中,安慶專區與安慶市合併。不過,這樣的情況只維持了1年時間。1959年,安慶市、安慶專區再次設立。1965年,安慶市被降級為縣級市,劃入了安慶專區管理。
同一年,池州專區重新設立,安慶專區下轄的貴池縣、東至縣、青陽縣、銅陵縣,劃入了池州專區管理。60年代末期,我國所有的專區更名為地區以後,安慶專區更名為安慶地區。此時,安慶地區下轄了安慶市、桐城縣、樅陽縣、懷寧縣、望江縣、宿松縣、太湖縣、岳西縣、潛山縣等地,總計1個縣級市、8個縣。
進入70年代末期,隨着經濟持續發展,為了適應時代需要,我國各省下轄的地區,陸續調整為地級市。此外,部分縣被升級為縣級市,部分地級市的關係範圍進一步擴大。1979年,安慶市第二次被提升為地級市,安慶地級市與安慶地區並立。1988年,安慶地區被撤銷,下轄的8個縣,劃入了安慶地級市管理。與此同時,安慶地級市設立了迎江區、大觀區、郊區等3個區。
1996年,安慶市的桐城縣被撤銷,設立了桐城縣級市。此時,安慶市下轄了3個區、1個縣級市、7個縣,總計11個區縣。隨着安慶市的持續發展,城區人口進一步增加,城市面積進一步擴大。2005年,安慶市的郊區被撤銷,設立了宜秀區。2015年,根據管理需要,安慶市的樅陽縣劃入了銅陵市管理。2019年,潛山縣被撤銷,設立了潛山縣級市。
截至這個時候,安慶市3個區、2個縣級市、5個縣的區劃,徹底形成。總計10個區縣,分別是: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潛山市、桐城市、懷寧縣、望江縣、宿松縣、太湖縣、岳西縣。當然,隨着經濟發展的需要,安慶市還陸續設立了幾個經開區、開發區。不過,這幾個區的情況特殊,一般不會計算在內。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