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究竟該如何丈量呢?
也許時間的刻度,可以給出答案。



在回歸的《朗讀者》第三季里
有這樣一個嘉賓
給了這個問題一份出人意料的答卷
他的生活聽上去很純粹
家裡、單位,兩點一線
他的工作聽上去很枯燥
每天都是在顯微鏡前反覆比對證據……
這樣的日復一日,他堅持了66年,至今還在堅持
他就是“七一勳章獲得者”
中國首席槍彈痕迹鑒定專家
崔道植

沒有波瀾壯闊,只有持之以恆
沒有驚濤駭浪,只有水滴石穿
一點一滴的堅持,背後是深沉的熱愛
當我們還在思考,愛的刻度,可以有多久時
崔道植的熱愛,卻已經在不知不覺間
跨越了時間的維度
在《朗讀者》里,崔道植也和主持人
談起了這份熱愛,背後的故事

累累彈痕照進正義之光
也照進他超越時間刻度的愛
鏡頭下的崔老很普通,甚至面對陌生人,有些緊張,但當他和主持人起刑事偵查時,眼中閃耀的光芒,讓你很難想象,這是一位87歲的老者。

2020年,一件困擾牡丹江市35年的懸案,送到了崔道植手上,9起案件,只留下一個變形的指紋,花生粒大小的痕迹,在時間的流逝下,越發的難以辨認。在老年公寓的崔道植,並沒因此退卻,他一如往常,走進了實驗室,利用自己發明的指紋修復系統,沒日沒夜地進行比對。終於,九天九夜後,崔道植鎖定了嫌疑人,幫助警方成功將犯人繩之以法。這時,他86歲。
九天九夜的鑒定,帶來了懸案的沉冤得雪,卻也讓崔道植血壓驟降幾乎暈倒,但他卻在服下救心丸後,再次走到顯微鏡前,投入到下一次的痕迹比對。這種事情,他很習慣。

1995年退休的時候,崔道植就查出了心律不齊,救心丸早已經是他的常備葯,醫生勸他儘快休息安享晚年,但他總是嘴上答應着,轉頭就走進了實驗室,口袋裡多了一份救心丸。這種生活,早已經是他的常態,退休後的崔道植,人退身未退,離休不離職;64 歲那年,在烏魯木齊白寶山案件,崔道植多次反覆檢驗鑒定槍支,為案件偵辦指明方向,最終白寶山落網;69 歲那年,在廈門北辰山,明察秋毫的崔道植不放過每一個發現,讓血案告破;82 歲那年,在甘肅白銀,崔道植老師對指紋進行同一認定,為積案偵查發揮積極作用。從1955年站上鑒定台的那一刻起,66年的時間裡,崔道植從沒離開過,他用不厭其煩的比對,換來一次次的真相大白。7000餘件物證無一差錯,鑒定結果多成破案關鍵。時間,見證了崔道植多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專註,也見證了這位當代福爾摩斯多年的熱愛和信念。
多年的熱愛讓愛成為了習慣,當年未破解的懸案,卻為他帶來了愛的光芒,但在和主持人的對話里,有這樣一個細節,讓主持人難以忘懷;崔道植說,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是1953年12月26日,那一天,崔道植被批准入黨。崔道植說,入黨這件事,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一天開始,永遠跟黨走,成了他畢生的信念。
崔道植的童年很坎坷,1934年,他出生在吉林梅河口,一家人住在草房裡,枕頭下面就是四處亂竄的老鼠。4歲那年,崔道植父親去世;6歲時,不堪窮困生活的母親,含淚鑽進玉米地逃走;此後,崔道植再也沒有見到過母親。崔道植的腦海里,綠油油的玉米地時不時總會出現,在田地里,6歲的他含着淚水追趕母親的步伐,但卻始終捕捉不到母親的蹤跡。母親的謎團,成了崔道植唯一未能破解的懸案,也讓他的成長,缺少了母親的陪伴。飢餓的滋味、世態的炎涼,成了崔道植的童年底色;就當他以為,人生只會繼續苦難下去時,1945年吉林梅河口光復,共產黨的進駐,讓11歲的崔道植第一次嘗到了白米飯的滋味,也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學堂;這個瞬間,彷彿有一束光,照進了崔道植的心裡,他想要抓住這道光。
新中國成立後,崔道植也明確了自己的信仰,他想要入黨,想要用愛去擁抱這份信仰。崔道植說,如今的他,已經將黨,看作自己的母親,“黨就是最親密的母親一樣,黨叫我幹啥我就幹啥。”這份對黨、對人民的愛,成為了崔道植前行的動力。1955年,專業進入公安系統的崔道植,第一次接觸到痕迹鑒定,那是一根被剪斷的電話線,當時被初步認定為鉗子剪短。但崔道植卻在顯微鏡下,發現了不一樣的紋路,他拿出剪刀反覆剪鉛片,五天不眠不休的琢磨,讓他推翻了之前的初步判斷,也找到了案件偵破最關鍵的證據。第一次的勘驗,讓崔道植一下子明白了,自己應當如何去回報自己的信仰;攻克案件、找尋證據,就是他給人民、給黨最好的回報。他不斷鑽研着自己的技術,去尋找證物下不到0.1毫米的細微差距,一個案件,三千萬發子彈的紀錄和堅持,數以萬計的校驗和監測,崔道植卻經歷了7000多次,66年。
天道酬勤,崔道植的堅持,不僅讓懸案逐個偵破;他的指甲認定、彈痕認定技術,已經成為刑偵領域的標杆;但被稱為天才的他,卻為了回報對黨、對人民的熱愛,將專註和堅持傾注在每一次的選擇和堅守中;所謂的天才,就是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永無止境的吃苦耐勞;但只有心中有愛的人,才可以無止境的為自己的選擇和堅守所奉獻;正如主持人所言,崔道植的愛,已經化作了人生的信仰,成為了他堅持的源泉。
即使時間停止,也要將愛傳承下去
如今的崔道植,生活很樸素;在哈爾濱的公交車上,人們總可以看到頭髮銀白、精神奕奕的他;每天早晨起來,崔道植都會把家裡擦得乾乾淨淨;但生活簡單的他,卻為了熱愛,繼續燃燒自己。既是自己的指甲認定、彈痕技術已經成為國內標杆,但崔道植依然在精進自己的技術,充滿好奇的崔道植總是在積極學習刑偵技術的新進展,如今已經87歲的他,甚至能用電腦製作動畫,在檢驗之餘,崔道植每天都在整理資料,將自己的經驗傳遞給年輕一代。“我從來沒有退休的概念,工作是我的樂趣,我覺得每破一個案子,就年輕了一次,每攻下一個難題就年輕了一回。”彷彿和時間在鬥爭,努力讓自己年輕起來的崔道植,一直在爭取時間,讓愛更加持久,而且,他也努力讓自己的愛,繼續傳遞下去,如今,崔道植的孩子們都走上了從警之路,都在公安系統里發揮重要作用,曾經因為缺少父親陪伴,產生的愛恨交織,卻也在加入公安隊伍後,轉化為了理解和傳承。辦案現場崔道植的言傳身教,成了崔道植孩子在職業道路上的標杆,兩年前在和父親一起辦案時,長子崔成濱就看到84歲的崔道植躺在地上,模擬受害人倒地的經過;“我們知道父親是在做特別有意義的事情,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一份信仰堅守70年,這種力量源自哪裡?
一份熱愛貫穿人生,這種堅持源自哪裡?
時間見證了他的堅持和忠誠
短暫軍旅生涯,他胸懷報國壯志
六旬警隊芳華,他堅守永恆信念
進入暮年,他仍老驥伏櫪,書寫着“召之即回”
堅守初心,才不會迷失方向
牢記使命,才能勇於擔當
在時間的見證下
我們看到了崔道植初心不改、忠心向黨的熱愛
在時間的催化下
我們看到了崔道植的熱愛,在下一代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