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館在我國近代傳統武術歷史中,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尤其當時聲名最盛的南京國術館,其培養出來的武術人才更是數不勝數。
溫敬銘
就拿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這位溫敬銘先生來說,他便是在南京國術館中得到了進一步成長的一代武術名家。那麼關於溫敬銘先生的功夫造詣究竟如何?換句話說他的功夫造詣到底有多高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地剖析一下。
首先,從溫敬銘的學武履歷來看。
溫敬銘先生於1905年在河北的蠡縣出生,他自7歲起便開始習練武藝。一直到1929年時溫敬銘就已經正式考進了北平憲兵司令部,並在該處擔任起了武術教官的職務。隨後,溫敬銘又在1930年前往山西太原的軍官教導團赴任(其工作仍是教授武術的教練)。
溫敬銘
沒過多久溫敬銘恰好趕上了南京國術館舉辦的第2屆國術大考,於是他便在恩師羅大槍的資助之下參加了這次考試,並一舉斬獲了短兵器(具體為刀和槍)第2名的佳績。
張之江
1932年時28歲的溫敬銘更是踴躍報考了當時全國的最高武術機構南京國術館,他在考場上雖面對着武術界眾位名家巨手的審核,可其身上卻絲毫沒有半點兒的畏懼之色。甚至,就連一向不苟言笑的張之江先生看過溫敬銘的武藝也不禁微微頷首。
溫敬銘
就這樣溫敬銘經過一番考核當即便被南京國術館錄取為1等練習員,其漫長的職業武術生涯則由此正式開始。此後不久溫敬銘又參加了國內的第5屆全運會,並憑藉著一場獨樹一幟的劍術表演斬獲了全國短兵器第2名的佳績。
溫敬銘
30年代的溫敬銘雖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國士”的稱號,但他卻從此更為謙遜和勤勉。尤其是當溫敬銘在南京國術館中學習的過程中,其逐漸發現中華武術不僅門派繁多,同時各派的武術更是深不可測。
溫敬銘
自此以後,溫敬銘這才開始了正兒八經的系統式訓練。據悉溫敬銘在南京國術館深造期間,其不僅對各派中華武術皆有着不俗的造詣,同時他陸續還學會了摔跤和拳擊。而且,溫敬銘、張文廣和鄭懷賢等國術館英才還一路遍訪了南洋多國和地區。溫敬銘先生終於憑藉著自身多年來練功不輟的修習,以及其本人對傳統武術的鑽研和探索,這才成為了一個技藝成熟且全面的武術通。
其次,從溫敬銘的履歷生涯來看。
1936年時溫敬銘先生就曾與張文廣先生一起被選為德國柏林第11屆奧運會的觀摩代表,並在會上向全世界展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武術技藝。事後溫敬銘先生又在柏林等諸多城市進行了多次武術表演,中華武術也從此在全球聲名遠播。
溫敬銘
1956年武漢國術委員會正式更名為武漢武術指導小組之後,溫敬銘先生便是該小組中的15名成員之一。溫敬銘先生作為國家級武術裁判員,其本人在武漢體院任職教授期間可以說是培養出了很多的武術人才。
如今全國31個省、市和自治區基本上全都有溫敬銘先生的學生,其門下比較著名的弟子就包括曾於久教授和吳彬先生(國家級武術教練員)等。
傳統武術
最後,關於溫敬銘先生一身國術功夫的實戰話題,咱們今天就先暫且聊到這裡。不知道大家對於傳武國術是否能經得起實戰考驗還有哪些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下您獨到的看法和觀點。
(了解更多有料的歷史傳武話題,歡迎關注“南山論史”自媒體平台,筆者耕耘創作不易,搬運勢必追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