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浙江省各個地級市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寧波市、溫州市等等。今天,我們聊聊湖州市。湖州市是浙江省11個地級市之一,下轄了2個區、3個縣,總人口300多萬。屬於浙江省的重要城市之一,交通便利,經濟發達。那麼,湖州市5個區縣的區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浙江省。浙江省屬於我國江浙滬地區省份,總計下轄了11個地級市,總人口達到了6400多萬。在人口總量方面,基本上與我國中部的湖南省、安徽省相當。在GDP總量方面,2020年,浙江省的GDP總量為6.46萬億,排名全國第4位,僅次於廣東省、江蘇省和山東省。如果計算人均水平,浙江省明顯超越了山東省。
不得不說,浙北地區的人均水平,幾乎與蘇南地區相當。浙江省總計下轄了11個地級市,其中,包括了杭州、寧波兩個副省級城市。湖州市屬於浙江省11個地級市之一,位於浙江省的北部,屬於浙江、安徽、江蘇三省的交匯之地。湖州市經濟發達,交通便利。2020年,湖州市的GDP總量達到了3200多億,總計下轄了2個區、3個縣,總人口330多萬人。
至於湖州市2個區、3個縣的區劃,與浙江省的區劃調整,屬於相互影響的關係。在元朝之前,歷代王朝基本上都沿用了州縣兩級區劃。不過,為了加強對各地的管理,陸續出現了漢朝13州、唐朝15道、宋朝23路等區劃。我國很多省份的名稱,都起源於宋朝,例如兩浙路、福建路、河北路、陝西路等等,基本上對應了各個省份的名稱。
13世紀中期,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後,在幾十年時間裡,消滅了西夏國、大金國、大理國、吐蕃、南宋等一系列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十分遼闊的王朝。隨着疆域面積的迅速擴大,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經驗的缺點,非常明顯。全國密密麻麻的幾百個州府,幾千個縣,各地錯綜複雜的人口數據、耕地土質、農作物產量情況,非常複雜,讓元朝手足無措。
我們以各地的耕地為例,由於氣候和地質結構完全不同,各地農作物分為了大豆、高粱、水稻、小麥等等。因此,出現了五穀雜糧的說法,很多農作物,元朝根本沒有見過。各地耕地分為了黑土地、沙土地、水澆地、梯田等10多個類型。每一種類型的耕地,還分為了甲乙丙丁等類型。依靠州縣兩級區劃根本指望不上,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問題很多,對於元朝來說都不合適。
最後,元朝在宋朝23路的基礎上,結合了金國行尚書台的框架,進一步調整和完善以後,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甘肅行省、江浙行省等等。當時,元朝把蘇南、浙江等地,劃分到了一起。因此,江浙行省是全國十大行省中最富裕的,沒有之一。其實,早在宋朝統治時期,東南地區就是最富裕的。
元朝的每個省下轄了各個路,每個路下轄了各個州府,每個州府下轄各個縣。相當於設立了4級區劃。在元朝時期,元朝設立了江浙行省湖州路,下轄了1個州、5個縣。不過,元朝雖然設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的基本框架,但各方面的問題非常多。首先,各省的區劃不合理,地方管理難度非常大。
其次,各地機構的結構粗獷,效率非常低。到了元朝統治末期,行省區劃已經基本崩潰,接近於名存實亡。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在元朝行省的基礎模式上,根據明朝的實際需要,進一步調整了各地區劃。撤銷了路一級的區劃,形成了省、州府、縣三級區劃。這一區劃模式非常經典,先後沿用了幾百年。在此期間,還設立了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的並立模式。
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位時期,隨着明朝的遷都,進一步形成了南北直隸與13個省。我國很多省份的大體區劃,基本上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確立的,例如河南省、福建省、浙江省等等。浙江省的區劃形成以後,下轄了11個府,分別是: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寧波府、紹興府、台州府、金華府、衢州府、嚴州府、溫州府、處州府。
其中,杭州府、湖州府、嘉興府被稱為下三府,其他8個府被稱為上八府,寧波府則為上八府之首。17世紀中期,清朝確立了自己的統治以後,進一步調整了各省的區劃。最後,形成了大清內陸18個省的區劃。在清朝統治時期,浙江各個府的區划出現了一定的調整,但並不是很大。
其中,湖州府下轄了7個縣,分別是:歸安縣、烏程縣、長興縣、德清縣、武康縣、安吉縣、孝豐縣。在歷史上,湖州府非常著名,因為湖州盛產蠶絲、硯台、毛筆和茶葉,具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湖筆,被稱為書畫之盛。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階段。浙江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各地軍閥反覆爭奪,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隨着局勢的穩定,我國進入了經濟發展、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的階段。一系列的重要項目,陸續在浙江各地開始,在浙江各地設立了一系列的專區,例如嘉興專區、溫州專區等等。當時,湖州市下轄的各個縣,基本上隸屬於嘉興專區管理。
嘉興專區下轄了2個縣級市、10個縣,分別是:嘉興市、湖州市、嘉興縣、平湖縣、桐鄉縣、海寧縣、崇德縣、嘉善縣、吳興縣、長興縣、德清縣、海鹽縣。50年代初期,江蘇省與浙江省進行了一輪區劃調整。江蘇省的嵊泗縣,劃入了浙江省管理。作為交換,太湖大部分水域劃入了江蘇省的無錫、蘇州等地管理。湖州雖然就在太湖岸邊,但只有岸邊50米水域的管理權。
因此,出現了“湖州不管湖”的說法。1954年,鑒於嘉興市、湖州市的經濟地位,兩個市被提升為地級市。不過,僅僅只有4年時間。1958年,湖州市、嘉興市被降級為縣級市。1959年,嘉興專區行署從嘉興市遷移到了湖州市。60年代末期,我國所有的專區更名為地區以後,嘉興專區更名為嘉興地區。
進入70年代末期,隨着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為了適應時代,我國很多省份下轄的地區,陸續調整為地級市。與此同時,一些縣級市逐步擴大。在這方面,作為東南沿海省份,浙江省的反應非常快。1981年,嘉興地區的吳興縣被撤銷,併入了湖州縣級市管理,這是湖州市擴大的第一步。1983年,嘉興地區被撤銷,設立了嘉興地級市、湖州地級市。
原嘉興地區下轄的德清縣、長興縣、安吉縣,劃入了湖州市管理。與此同時,湖州市設立了城區、郊區,總計5個區縣。隨着湖州市的持續發展,城區人口進一步增加,城市面積進一步擴大。1993年,湖州市郊區撤銷,設立了南潯區、菱湖區。此時,湖州市下轄了3個區、3個縣,分別是:城區、南潯區、菱湖區、德清縣、長興縣、安吉縣。
到了2003年,城區、南潯區、菱湖區被撤銷,設立了新的吳興區、南潯區,再加上德清縣、長興縣、安吉縣。截至這個時候,湖州市5個區縣的區劃徹底成型,延續至今。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