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法,小技也,然欲窮其奧妙,得其精微,若無師傅傳授,徒費苦思耳。 ——《鵝幻彙編》
戲法是中國的傳統技藝,與西方魔術不同,中國戲法講究以日常用品為道具,變化出奇特的效果。隨着文化的交流,中國戲法也逐漸在西方佔據市場。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美國人,就是被中國戲法深深吸引。不同的是,他不僅滿足於觀看中國戲法,還努力嘗試,最終也因此失去了生命。他就是美國魔術師——程連蘇。
熱愛中國戲法的美國人
程連蘇原本是一位美國魔術師,本名威廉·羅賓森。
最開始從事魔術行業的時候,他還沒有穿中國服飾,而是遵循着地道的西方魔術傳統,着燕尾服、白襯衫,甚至連稱號都是“神秘人——羅賓森”。
然而,這一切都隨着中國戲法傳入美國而改變。隨着近代我國國門的打開,一些民眾去往國外謀生,其中不乏會變戲法的手藝人。
他們在美國的各類舞台上表演,用精湛的表演吸引眾人目光。工具簡單、允許民眾檢查、最終成果卻令人驚嘆,這樣的中國戲法迅速在美國流傳。一些美國魔術師也紛紛效仿,其中,就有威廉·羅賓森。
不同於其他魔術師,他不僅僅在服飾、髮型上中國化,而且對中國戲法的內核產生了興趣。他努力學習中國戲法的技巧,並且嘗試將中國戲法與西方魔術結合起來。
隨着技藝的進步,他幾乎變成了地道的中國戲法手藝人,甚至在日常的露面活動中,他還專門聘請了一個翻譯欺騙媒體。然而,他依然面臨著困境:真正的中國戲法手藝人——金陵福。
程連蘇與金陵福的兩次交鋒
金陵福,是地道的中國戲法手藝人。他不僅手法精湛,而且具有諸多稱號。
在國內,他是“專為慈禧太后獻藝的宮廷魔術師”;在國外他是當時美國公認的中國魔術師、甚至作為為數不多的中國人,登上了國際魔術家協會的官方刊物。
就是這麼一號人物,曾與程連蘇兩次交鋒,相約比試。也正是這兩次交鋒助推了程連蘇在歐洲的發展。
據說第一次交鋒發生在美國,當時,金陵福是美國人公認的中國戲法表演者。
他曾在報紙上宣稱:誰要是能像他那樣用布變出盛滿水的巨碗、並從碗里變出小孩,他就給誰一千美元。聽到這一消息,程連蘇馬上應戰。然而,金陵福竟然拒絕應戰。
眼看自己無法與金陵福應戰,就無法戰勝他取代美國人心中“知名中國戲法表演者”的位置,自己在美國的表演也就不會有市場,程連蘇一氣之下去了歐洲。
在歐洲,他依照金陵福的名字,取了自己後來的藝名——程連蘇。誰知,巧合的是,金陵福也來了歐洲。
相似的名字和身份激起了英國報社和民眾的興趣,也促成了兩人的第二次交鋒。兩人先是在報紙上舌戰,互稱對方的中國人身份為假,接着又提出實際比試。
戰書一下,報社、市民紛紛押注,期待雙方的最終表演。
誰知,金陵福竟然又缺席了!人們紛紛猜測“金陵福怕了”、“他被程連蘇變走了”……雖然真實的原因現在已無從知曉,但在當時輿論均認定程連蘇是獲勝者。一下子,他在歐洲聲名鵲起。
徒手接子彈名揚歐洲
名揚歐洲的這段時間,程連蘇表演了許多著名的中國戲法。然而,最具特色的,還是他自創的“徒手接子彈”。
這一戲法中西結合,中國戲法的“上下翻亮,經外交代”,西方魔術的“上指下掏,左亮右操”被他發揮得淋漓盡致。
表演時,程連蘇從扮演觀眾的助理處接過槍支,並邀請觀眾檢查、裝填子彈、然後近距離對着自己開槍。
槍響之後,他就像真的接到了子彈一樣,向觀眾展示手中的子彈。有時候,他還會假裝中彈,在觀眾驚訝之餘,將子彈從嘴裡吐出。
他真的能徒手接子彈嗎?原來,秘密藏在他的手槍里。助理提供的道具經過特殊處理,擁有兩個槍膛。假槍膛引爆火藥;真槍膛裝填子彈,並安置卡口格擋子彈。
所以,子彈自始至終從未被發射,而他接住的子彈則是在裝填過程中趁機藏在手中的。正是憑藉著這一機關,他在歐洲的表演總能收穫陣陣掌聲。
然而,也是這一機關,導致了同樣令他聞名歐洲的意外死亡。
1918年在倫敦的一個劇場中,他再一次表演這一戲法,結果道具磨損,火藥在真槍膛中引爆,子彈射進了他的胸膛,最終導致了他的喪命。
一代“火雲邪神”,最終死於自己的道具之下。
巧合背後的付出
萬般巧合,致人喪命。在感慨程連蘇命運的同時,我們也不禁為他的勇氣,為他對魔術、對戲法的熱愛和付出而感動。
雖然魔術原理簡單易懂,但要想真正實現這一藝術效果,需要準備的不僅僅是一個道具,更是多年的練習、對觀眾的了解、以及最重要的一份勇氣。
無論是戲法還是魔術,看似都是巧合的產物,背後都包含着魔術師、戲法手藝人的付出。從道具到舞台效果,憑藉的不僅僅是工具、更是創造道具的靈感,讓人眼花繚亂的技藝手法。
“小技”也有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