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前後,新聞不斷。昨天的熱議大話題是“一對夫婦可以生育三個子女”,今天的熱議小話題是“大廠實習生晚上12點睡覺”。
這是一個有點莫名其妙的話題,因為,原本,每個人都有在12點以前睡覺的權利。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原本不該成為話題的奇怪話題,竟然讓這位小姐姐“一夜成名”,除了說明在某些大廠,或者說,在很多機構里,“不睡覺”早已經被引導成為了某種“正確”,也說明,我們普通人對於這樣的事,真是很麻木了。
用網友的話說,就是“已經被卷麻了”。
加班熬夜的“正確”,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在很多以奮發工作、積極向上為主題的宣傳中,大廠員工人人都有一張摺疊床放在工位下面,遇到晚上加班不回家的時候,他們就睡在摺疊床上,第二天早晨起來,似乎連洗漱都可以忽略,反正繼續奮發工作就對了。
那樣的情況蔚然成風,直到現在,更加蔚然成風。
以至於某個員工在12點之前睡覺,都足以引發以上的集體驚詫。
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樣的“正確”,是以犧牲身體健康為代價的。
有科學博主苦口婆心地科普睡眠的重要性:
“睡得好,才可能效率更高,判斷更冷靜,工作得更好。”
“睡不夠,睡不好,對身心的傷害巨大,心血管疾病、中風、抑鬱、焦慮都會隨之而來。睡眠讓免疫系統更高效,讓體內的血糖代謝更平穩,讓血壓更低,讓大腦可以清除代謝廢物……”
“如果吃、睡、運動只能保一樣,保睡眠。”
其實,這樣的科學常識,誰不知道呢,但就是做不到呀,要加班呀。
能早睡的話,誰不想早點睡呢。
很多年前曾經有過一個說法叫“斷線權”,就是員工在工作時間之外有不回復各種工作信息的權利,包括不接電話、不回微信、不做深更半夜發來的工作……但時至今日,這個權利愈來愈活像是痴人說夢。想要“斷線”?可以,你別工作了。
記得很多年前,有這樣一個段子:
“今天,看着老闆開着嶄新的寶馬徐徐在大樓前停下,我不禁露出了艷羨的目光。老闆似乎察覺了我的眼神,就對我說:只要你肯好好努力、發奮工作,到了明年這時候,我就能開上一輛更好的車啦!”
那時候,面對這樣的命運,無奈的年輕人還只有苦笑自嘲的份。
許多年過去,時代不同了,無奈的年輕人多了一項選擇:躺平。
於是段子成了這樣:“只要我不努力,老闆就永遠過不上他想要的生活。”
哼。
有專家教授很是“正確”地批評年輕人“躺平”是不負責任,其實,如果專家能親身嘗試一下同樣被貼過“正確“標籤”的“換位思考”這件事,他也不一定能捱得下來。
不說別的,就拿這兩天的“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這個新政策來說吧,我們熱情地鼓勵這位專家每天不許在12點之前睡覺,然後,熱情地鼓勵他也來生個三胎,不知他能不能負責任地完成任務?
不睡覺,是生不了三胎的。
這個道理一點也不難理解。
所以不管大人兒童,不管是老闆、教授還是普通員工,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好好睡覺權”,或者說,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爭取到一個“每天可以好好睡覺”的機會。
不管這機會是通過躺平,還是其他途徑得來。
本期作者|報姐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