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一詞,遠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所見。據孔丘門人所撰《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稱:“宰予,字子我,魯人,有口才著稱。”正如古時也有將“人才”寫為“人材”,“口才”抑或寫為“口材”。如宋王明清《揮麈後錄(十)》有載:“周望,字仲弼,蔡州人,有口材,好談兵。”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就有一張嘴,但是有嘴可不一定都會說話,話說得好不好,有沒有水平,大有講究。一言可以邀福,一言也可惹禍。它發揮的作用可實在不簡單。早在我國古代就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誤國”之說,而口才在現實生活中也發揮着很大作用,人們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口才是多麼的重要。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語言表達的傳統,並已充分認識到口頭表達在安邦定國、社會交際中的作用。如我們常說的“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便出自劉勰的《文心雕龍·論說》。
如果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的話,好的口纔則會讓你的生活、工作、事業如虎添翼,錦上添花!好的口才可使經商者顧客盈門,財通三江;好的口才可以使合家歡樂,其樂融融;好的口才如戰鼓催征,雄兵開拔;如江水直下,一瀉千里;如綿綿春雨,滋潤心田。
事業的成功與否離不開你的口才。好的口才可以使你獲得別人的同情、幫助,與人合作,受到他人的讚賞。中國人很早就體會到了公關口才的作用。有俗語為證:“一句話使人跳,一句話使人笑。”這是我們中國人對口才重要性的感悟。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大喊:“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土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此話振聾發聵,似狂飆突起,令人熱血沸騰,奮力相隨。可見,“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中國歷史上,善辯之士甚多:晏子使楚,名揚千秋;蘇秦善辯,穿梭六國;孔明機智,舌戰群儒;解縉巧對,傳為美談。
在西方國家也有相通之處,古羅馬傑出的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西塞羅具有非凡的演說才能,他能把演講的社會作用推廣到驚人的程度,並憑着自己的一張利嘴躋身政界,成為羅馬的檢察官和執政官。
18世紀的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發展很快,議員皮特有第一張鐵嘴”之稱,其演講儀態雄偉、聲音洪亮、言辭激越、感情充沛,這種非凡的口才使他打敗了一個又一個政敵,並贏得了支持和理解,一躍成為英國首相。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里,企業需要的是既懂技術,又會策劃營銷、溝通管理、交際公關和創新的人才,而好的口才就是這些能力的展示!
俗話說:一手漂亮字,一口漂亮話”是人出門在外的兩塊敲門磚”。那意思是說,有此兩項過硬的本領,贏得人家的好感。可見,會說一口漂亮話在人們的謀生生涯里是多麼重要。
社會有分工,而且越來越細;學問有許多,而且越來越多。一個人在某一項專業和工作上有所擅長,能發揮作用,就算是人才。會看病的醫生、很能幹的會計師、做出成績的編輯記者、創造紀錄的運動員、勝任工作的資料員以及烹飪高手、攝影師、雜技演員等都是人才,但他們未必都有出色的口才,可見,是人才未必有口才;然而,有口才卻必定是人才,而且是優秀的人才和難得的通才。
為什麼說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而且往往是出類拔萃的人才呢?因為口才的能力比任何專業性和職業性的活動更能促使個人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更能促進一個人心智積極、自信主動、開發潛能、才思敏捷,並善於人際交流、心靈溝通。換句更簡明的話來說,口才主要不是口上之才,而是個人整體素質和交流能力的體現個真正有口才的人,其整體素質較高,其交流能力較強,當然可以稱得上是人才,而且是出類拔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