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調的灰姑娘》成為母親後,煩惱接踵而至,我們如何愛一個人?

曾以首部劇情長片《聰明的狗不吠反笑》獲得福岡獨立影展長片獎、最佳影片獎的導演渡部亮平,第二部劇情長片《變調的灰姑娘》最近也在上映。

《聰明的狗不吠反笑》曾在放映期間,黃以曦看完說這部電影混種了數個電影類型,如果將這部電影形容為各種電影的邊界線,不如說它是利用觀眾對類型由預設而來的不加防備,或者陡然轉彎,或者各類型的無縫銜接。

童話和現實

對我而言,也確實感受到導演這種雜揉類型且不顯突兀的功力。如同朋友問我,《變調的灰姑娘》是一部關於什麼的電影?

很難一言以蔽之,關於愛情,親子教養,童年創傷,片中都有提到,劇情中後段甚至導向驚悚片的格局,觀影的過程如洗三溫暖,時而甜蜜,時而沉重,最後甚至讓你尖叫出來。

他不完美,前後段故事的鏈接上我認為可以鋪墊地更細膩完整一點,但依然是一部完成度很高,言之有物的片子。

灰姑娘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但現實生活畢竟不等於童話,導演也沒打算拍童話,從片名導演就告訴你這是一個非童話故事,「灰姑娘被王子救起,從此過着幸福快樂的日子」,已有太多偶像劇複製粘貼,導演想拍的是一個反傳統、反類型的暗黑童話,或是一個更寫實、更具人味的真實故事。

如果灰姑娘碰到了王子,起初都是那麼浪漫無暇,隨着兩人相處日深,最後發現了王子的秘密,甚至是小公主的秘密,那秘密或許與她的生活或是回憶有若干相似之處,有些卻是遠超於她生命經驗所能負荷和承載的,她要如何面對,她又該怎麼繼續?

但生活和童話遠遠不同,在童話的世界裡,王子和公主會幸福地在一起,但在現實生活中,王子和公主如果忽略了家庭的柴米油鹽,這段感情依然會分崩離析,所謂的童話不能認為是騙人的,但終究是不現實的。

在愛情中,我們經常會反問自己,究竟自己是否愛一個人,可能隨着時間的推移總是在質問自己,這份愛剛開始濃烈,最後不知為何又歸於平淡,但往往我們只是看到了結局,沒有去深究為何平淡的過程。

如何愛一個人?

電影的賣點看來是俊帥的男主角大悟(田中圭飾)和甜美的女主角小春(土屋太鳳飾)和他們的愛情,但更大的看點在於兩人一旦走入婚姻,那些信誓旦旦的諾言還能不能成真,若然不能這段婚姻要如何經營下去?這其實是對這對新婚夫妻最大的考驗。

我很喜歡同時身兼編導的渡部亮平說故事方式,他用緩緩漸進、不疾不徐的方式,緩緩攤開兩人的心理皺褶,母親是本片最大的母題,與母親相處的不愉快的經驗。

無論是被掌摑、被拋棄那些童年陰影,成了他們成人後急欲擺脫和超越的柵欄,成為母親之後的小春,更受困在「不想成為那樣的母親」和「我彷彿擺脫不了我母親帶給我的陰影魔障」那樣的結界中動彈不得,進退維谷。

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在電影《KISS情人》中就已說過,結婚看起來是兩個人結婚,其實是兩個家庭結婚,兩人蔘雜着各自的生命經驗,帶着各自的生活習慣,如何異中求同,並包容和接納彼此的不同,那才是從情人成為家人之後,更需要學習的經營智慧。

本片由大悟女兒小光的存在,時而拉近時又推開了爸爸媽媽的距離,更丟給後母小春一個沉重的考題,你「身為」一個母親是既定的事實,但「成為」一個(理想的)母親你真能做到嗎?

包括婆婆對小春說的,一個從小缺乏母愛的人會有母愛嗎?這些話語像緊箍咒,這些小動作像是挑釁,一步步鬆動她堅不可破的信心,直到她也像最初的大悟卧軌,這次卻是大悟一把將她抱起,讓她回家稍事冷靜後,小春才習得生命中另個重要的課題,愛一個人,就要愛他的全部。

學會包容

這個全部可能包括你的女兒其實是個小惡魔,你的老公在溫柔耗盡後也會馬景濤式咆哮,甚至不願聽你解釋,這個全部可能就是你當初說的要讓你們一家人都幸福的誓言。

因為你不想再讓老公生氣,也不願見女兒流淚,縱使那淚中有笑,含着恨意或妒意的笑,於是你心一橫,手一使,童話於焉變調,灰姑娘不再是灰姑娘,但我們終於是一家人。

那相似的雙眼和左耳,不就是血濃於水的明證嗎?我佩服導演打破觀眾對於完美結局慣有的刻板想象,而給了一個不落俗套、擲地有聲的結尾,女主角土屋太鳳精準細膩兼具爆發力的演繹,更全程抓緊你的目光,吸引你一步步看到最後。

或許這才是電影要告訴我們的事情,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僅僅一味計較誰付出的多,誰付出的少,可能到最後自己只剩下計較,而往往家庭中最為重要的愛,也會離自己而去。

謝謝觀賞,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