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2021年09月30日14:20:05 電影 1819

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邀請到了集導演、監製於一身,華語影壇最具影響力的創作者之一陳可辛先生與他的黃金搭檔、編劇張冀進行深入對談。

陳可辛出身於香港家庭,以倡導拍攝“泛亞洲電影”著稱。《甜蜜蜜》《投名狀》《中國合伙人》《奪冠》用電影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他的電影遊走於東西方之間,凸顯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2013年,陳可辛第一次與編劇張冀合作,拍攝了電影《中國合伙人》,次年,二人合作的劇情片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引發熱議,2020年,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的《奪冠》將中國女排堅韌不拔的精神傳遞到了大銀幕,令觀眾動容。

在第十一屆國際電影大師班中,陳可辛通過他的作品分享了近十年來的電影創作之路,以及心得體會。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陳可辛電影大師班活動現場)

《中國合伙人》是個分水嶺

陳可辛的電影,票房與口碑兼具,既有藝術性也兼備商業性。

《甜蜜蜜》是一部很商業也很文藝的佳作。1986年黎小軍獨身一人從天津來到香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在麥當勞工作的李翹,兩個孤獨的人終於成了朋友。但世事難料,他們終於被迫分手。黎小軍和未婚妻小婷結婚了又分開,李翹也跟了混黑社會的豹哥逃難到美國,豹哥卻在一次偶然事件中喪身。1995年,黎小軍與李翹在紐約唐人街一家商店的櫥窗前,伴隨着鄧麗君《甜蜜蜜》的歌聲中悄然重逢。時間歷經近十年,悲喜交加,留下無盡的人生感嘆。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同樣,《中國合伙人》時間跨度為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通過成東青、孟曉駿、王陽三人不同命運與時代大潮的起伏,映射了美國夢的黯然退場與中國夢的悄然登場。在《奪冠》中,時間跨度從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其間穿插郎平與當時的陪打教練之間深深情感與私人交往,以及兩代中國女排的夢想與激情。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陳可辛一貫擅於在長時間跨度中感受人物東西方變化與時代變遷。足可見,其電影對時間的迷戀、對空間的敏感。在論壇上,陳可辛回顧創作的歷屆作品,《中國合伙人》是其三十年導演生涯里拍得最快樂、最沒有壓力的一部電影。“雖然它是講一個內地年輕人在改革開放後的故事,我個人基本上沒有經歷過,但我用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歷去移情在這幾個角色上,產生了很多認同感。”陳可辛認為,《中國合伙人》是個分水嶺,影響了後面整個十年的電影經歷。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張冀則在首次與陳可辛合作影片《中國合伙人》時就發現了陳可辛的創作規律,“你繼承了好萊塢主要的敘事傳統,但在每一次拍攝和劇本創作過程中,你又無時不在打破好萊塢的傳統,打好萊塢反好萊塢。”張冀認為,後來的《奪冠》在結構上打破了好萊塢傳統。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奪冠》是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挑戰

陳可辛有着濃濃的,化不開的情感。他的電影是屬於文藝片的,《雙城記》《甜蜜蜜》《投名狀》《中國合伙人》《親愛的》以及《奪冠》,情感是他電影不變的敘事策略。陳可辛善於設計複雜的人物關係,帶來動人物的情感體驗。在漂泊、動蕩、巨大人生起伏的時代背景下,人物間的真善美更加難能可貴。從視聽語言角度,陳可辛是善於抒情的導演。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甜蜜蜜》可以被視為電影最浪漫的愛情體驗。黎小軍與李翹複雜的人物關係雜糅動人的愛情故事,鄧麗君的歌曲是二者情感維繫的紐帶。從大雨中在香港艱難推銷鄧麗君的唱片,到片尾鄧麗君逝世消息傳來,在街邊玻璃櫥窗里再次響起鄧麗君的歌曲,歌曲成為影片常用的抒情手段。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投名狀》與《中國合伙人》則是友情的經典案例。龐青雲充滿理想,胸懷壯志,最終理想被殘酷無情的現實徹底粉碎;趙二虎率性而為,是一條光明磊落的好漢,但頭腦比較簡單;姜午陽有着少年才有的天真爛漫、同生共死的兄弟情義,這是他視如生命的永恆感情。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親愛的》中,離婚夫妻田文軍與魯曉娟,因為兒子的意外走失,在漫漫尋子之路讓二人的婚姻關係起了微妙變化。李紅琴在面對養子的親情與法律之間左右為難,親情的體現尤為深刻。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奪冠》則洋溢着友情與愛國之情。郎平從中國女排隊員到美國隊教練,特別是郎平力主中國女排改革時,時任中國隊教練,即原來的女排陪打教練在背後默默讓賢,兩人惺惺相惜之情讓人頓生無限感嘆,女排們帶傷堅持練球的愛國之情更是令人動容。特別是2016年里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國與巴西排球大戰一場,電影通過越來越激動的解說、慢放以及關鍵一球的消聲處理,營造致命一球震撼人心的效果,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繼而音樂漸次響起,升華了觀眾的情感體驗。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提及《奪冠》,對陳可辛和張冀二人來說,這部作品卻是他們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挑戰。張冀就表示,《奪冠》是他最難以放下的一部電影,“它是一個龐大、巨大的題材,不光是拍了一個運動,拍了一個體育,它拍了一個家國,拍了一個時代,可能我們拍了這個題材以後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人可以拍了。我覺得從格局上,從主題上,從情感上,它更多元也更大。”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陳可辛在大師班中坦誠自己不是排球迷,甚至不是體育的愛好者,但是非常有幸能夠以拍到中國女排,包括國家隊全員出來幫我們重新打中巴大戰,這些都是奇蹟,因為拍到這樣的一個戲,感到很幸福。張冀對此深表認同,他回憶起自己在《奪冠》殺青那天淚灑現場,“我覺得在這麼大的升級的一次創作中,還是找到了那個你的原則,就是拍真實的人,拍時代中小人物他們的那些掙扎、成長、徘徊,互相的取暖,當然也會拍出一些殘酷的,但這個殘酷的東西最後,你都會走向溫暖,走向成長。”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咬着不放”的創作思路和擁抱“流媒體”的態度

陳可辛的電影隱含一種難言的悲劇元素,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雜糅。其電影凸顯人物複雜關係以及時代變遷,令人頓生無盡的命運感與人生慨嘆。

例如《中國合伙人》的開頭和結尾,同一場景的對照。孟曉駿是三人中唯一有機會獲得簽證出國的,懷着一展抱負的夢想,到美國後卻根本找不到工作,無法生存。“土鱉”成東青被拒簽頓感挫折,卻最後了成最成功的人,真是造化弄人。《奪冠》中郎平與陪打教練的不同命運以及時代變遷對女排精神的不同態度,也同樣讓人心生無限感嘆。

可以看得出,陳可辛導演深諳中庸之道,其電影既造夢也體現現實,將對錯、好壞、悲歡同時呈現,抑或不造夢不欺騙,一股清新的真誠之風撲面而來。對此,陳可辛在大師班跟我們分享了創作心得,電影絕對不是不能是套路,“但老實講,什麼電影不是套路?我學電影的時候老師跟我說,其實電影的故事就36個,所有故事都是從那36個變出來的,來來去去也就那麼幾個套路。在那些套路裡面,我們怎樣使得它不像套路,使得它自然、有生命,覺得每一次都是全新的經驗,這是我們做導演要做的。做導演沒那麼難,要有耐性,要有說服力,要會說,這是很重要的。你要跟所有的部門溝通,最重要的是咬着不放,永遠咬着不放。”

此外,在大師班,針對張冀關於流媒體趨勢的提問,陳可辛表示自己並不反對。“我確實不是一個電影原教旨主義者,雖然我很愛電影,也在大電影院長大的,我也覺得在電影院看電影是非常爽的一個事情,但是我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人。當你有了這一年多疫情的影響,在各地電影院,不管是內地還是海外,電影業都受到很大的衝擊,如果完全對串流(流媒體)這個東西抗拒,說我們是電影人,不是電視人,不是網劇的人,那麼,可能我們的觀眾會越來越少。”

直擊北影節|陳可辛的十年電影創作之路 - 天天要聞

(陳可辛與編劇張冀對談)

面對未來流媒體的機遇和挑戰,陳可辛充滿鬥志和期待,不固步自封,時刻以積極的態度保持着跟觀眾的對話。

電影分類資訊推薦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教你輕鬆製作動畫視頻 | 萬彩動畫大師 - 天天要聞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教你輕鬆製作動畫視頻 | 萬彩動畫大師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已經成為教學生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就算是美術老師也要開始製作微課,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素養,今天就來教大家怎麼製作一個生動的美術微課視頻。軟件:萬彩動畫大師,能幫助你輕鬆製作出各種精彩的動畫視頻,做動畫就像做PPT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