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99A和15式紛紛大秀一體化動力包的吊裝與更換,展示了一把戰場快速搶修能力。動力包是坦克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通過將發動機、變速箱、冷卻系統、輔助動力裝置高度集成打包為緊湊的模塊式動力包,極大提高了發動機的維護和更換效率,將以往更換髮動機需要幾個小時縮短為僅僅幾十分鐘。
我國目前已經實現了所有新型坦克的動力包化,除了99A和15式之外,其他型號還有96B、VT-4和VT-5。動力包在國產坦克上“白菜化”的背後,正是我國軍工人長期以來堅持不懈的努力的結果。
許多人以為坦克動力包只是將發動機、變速箱和其他雜七雜八附件集成起來安裝在一起就行了,並沒有什麼高難度。但其實不然,在坦克動力艙狹小空間的限制下,動力包被要求在保持極高扭矩密度的前提下還要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如果沒有完備的工業基礎和完善的設計經驗是搞不出來的。
韓國的K2“黑豹”主戰坦克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韓國國防採購計劃局(DAPA)近日宣布已決定為第三批50輛K2配備德國變速箱,這標誌着韓國在K2動力包上持續15年的國產化努力已經徹底失敗。
1995年啟動的K2主戰坦克項目被韓國寄予厚望,除了作為K1坦克的後繼型對抗朝鮮改進型“天馬虎”之外,還試圖通過研製K2一具攻克坦克動力包研發難關,在出口上不再受第三國技術的限制,打造另一個韓國武器明星出口產品。
韓國計劃為K2裝備的動力包由兩套核心組件構成,分別是斗山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研製的1500馬力DV27K渦輪增壓柴油機,以及S&T動力公司研製的EST15K自動變速箱,動力充沛體積小巧的動力包能確保K2在公路上飆到70公里時速,越野時速也達到48公里。但由於韓國公司技術儲備不足,國產發動機和變速箱在可靠性和耐久型上始終無法達到標準,導致K2始終無法進入全速生產,
2014-2015年製造的首批100輛K2隻能在無奈之下,安裝由德國MTU MT-883+德國RENK HSWL 295 TM自動變速箱組成的全進口動力包,2019-2020年製造的第二批K2則安裝了斗山DV27K發動機+德國變速箱組合。本來DAPA以為2020年開始生產的第三批K2能用上全國產化動力包,結果S&T動力公司的EST15K自動變速箱仍無法通過耐久性測試,不得已只能採用國產發動機+德國變速箱的奇怪動力包組合。
遲遲無法裝備國產動力包不僅拖延了K2的生產進度,還使該坦克在出口上受到極大限制。對於已經對K2表示出興趣的土耳其來說,該坦克的動力裝置是否不受第三國限制,已經成為一個極度敏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