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驅逐艦下水遇“趴窩”,上次這種事故還是出現在印度身上,而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朝鮮領導人臉色霎時鐵青,要求徹查到底。
5月21日,朝鮮第二艘5000噸級"崔賢"級驅逐艦在即將在東海岸的清津造船廠完成下水儀式,但沒想到艦船在側滑下水時因為滑道兩側同步系統失調,尾部滑板先行脫落,船體隨即失去平衡。
一聲脆響之後,艦底與軌道硬性摩擦,部分船體結構出現裂口。船未入水,卻“躺平”在滑道上,半沉半卡。金正恩面無表情地站在滑台前,身後是一眾負責項目的科研、工業和軍方高層。目睹整個過程後,他沒有發一言便轉身離去。而接下來的一系列官方通報顯示,這起事故被定性為“嚴重損害國家尊嚴的重大失誤”。
朝鮮媒體在事故次日便罕見地發布了詳細通報。根據報道,驅逐艦下水失敗的直接原因是底盤移動過程中的不同步:船尾滑板先脫離支撐,而艦首未能同時脫離船台,導致艦體橫向失衡。最終艦底多處被鋼軌劃破,甚至可能涉及龍骨結構的輕微彎曲。
事故之所以會發生,根源遠不止於“操作失誤”四個字。從技術角度看,清津造船廠使用的是側滑式下水方式,這種下水方法雖然在空間受限的港口常見,但對同步性和軌道潤滑要求極高。清津採用的是簡易滑軌系統,且設備維護長期不到位,風險幾乎是“註定”的。
相比之下西海岸的南浦造船廠就要先進得多,4月25日同型號首艦“崔賢號”在那裡成功下水,使用的是更為穩妥的縱向船台滑道方式,避免了類似風險。兩座船廠的硬件差距,也反映出朝鮮軍工體系中區域性不平衡的問題。
此次事故引發的不只是技術反思,更是政治震蕩。金正恩在事故發生後當場震怒,之後罕見地在朝鮮媒體上點名五大責任單位:黨中央軍需工業局、國家科學院動力學研究所、金策工業綜合大學、中央船舶設計研究所和清津造船廠。
朝鮮領導人對科研人員一貫以“國家棟樑”的標準對待,從住房到待遇無所不包。但此次不同於以往的“寬容”,金正恩首次在公開場合對科研系統嚴厲批評,稱其“經驗主義嚴重、不負責任”。更強調這次事故是“對國家自尊心的直接打擊”。
事故責任將在6月召開的黨中央委員會全會上公開審理,而且可能涉及部分高層的職務調整。這也標誌着朝鮮在強化軍工紀律方面,正在採取更為強硬的姿態。
朝鮮對“崔賢”級驅逐艦寄予厚望,官方資料中提到該艦搭載多達74個垂直發射單元,分布在艦首、艦中與艦尾,支持多種型號導彈發射,包括防空、反艦、巡航甚至戰術彈道導彈。此外艦體還設計有魚雷發射管、艦載雷達以及疑似電子對抗設備。
然而這種高度武裝化的設計也帶來了問題。一名韓國軍事專家表示:“這艘船更像是武器平台的拼圖,遠不像真正具備高航速與遠洋續航能力的現代驅逐艦。”艦體重心偏高、自持力不足,一旦進入高海況水域,航行穩定性將受到挑戰。
這也可能是清津事故中艦體失衡的內在原因之一。艦載設施堆疊密集,造成艦體重心偏移,而簡陋的滑軌系統根本無法應對這種異常負載,最終引發事故。
根據多方報道,“崔賢”級驅逐艦共有兩艘,分別由南浦和清津兩大造船廠承建。朝鮮顯然計劃將其分別配屬西海和東海艦隊,作為兩大海域的旗艦。
這種“一東一西”的配置,更像是政治和戰略上的象徵。對於一個主要以近海防禦為主的國家來說,5000噸級驅逐艦已屬“超常配置”。目前朝鮮海軍缺乏遠洋補給與協同作戰能力,艦艇一旦遠離岸基支持,作戰效能將大打折扣。
更現實的可能是,朝鮮試圖通過這兩艘“巨艦”向外界展示其軍工技術的新高度,以應對美韓日三方不斷加壓的安全態勢。這也是為什麼“崔賢號”剛下水兩天,就被安排進行導彈試射的原因之一。
朝鮮近年來大力推進“造艦提速”,從“崔賢”號首艦開工到下水,僅用了400餘天,效率驚人。這種速度在常規軍工國家難以想象。
但問題在於造船不是造房,更不是舞台布景,一艘現代驅逐艦涉及數百個系統模塊的協同運作,包括雷達、通訊、導航、電力、武器等複雜工程。當所有流程被壓縮在政治口號之下,“快速建造”可能演變為“快速失誤”。
清津事件正是這種“欲速不達”的現實寫照。二號艦在同樣的設計框架下,卻因為不同的建造場所與管理流程,落得一個“滑不動”的窘境。
從戰略上看,朝鮮計劃將“崔賢”級分別部署在東西兩大艦隊,構建對稱威懾力。南浦艦屬西海艦隊,清津艦屬東海艦隊。
這種部署顯然有“對美日韓構建雙邊震懾”的戰略意圖。但從技術能力看,無論是戰艦自身的續航力、系統整合能力,還是海軍整體的遠洋操作經驗,都難以支持朝鮮真正構建起現代化藍水海軍。
面對重壓之下的清津造船廠,金正恩下令“必須在6月全會前完成修復”。但這顯然是政治表態,而非工程判斷。
如果船底結構確實如外界猜測出現變形或裂紋,短期內復原幾無可能。更現實的問題是:清津是否具備對大型艦體開展系統性返工的能力?外部專家普遍表示懷疑。
更深層的問題也已浮出水面:朝鮮軍工體系是否存在“項目驅動為先,技術檢驗滯後”的結構性通病?這種體制下,即便有強硬領導指令,也難以從根本上提升軍工質量。
這次事故無疑會對朝鮮海軍現代化進程造成重大打擊。尤其是在國際社會封鎖加劇、軍工資源緊張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失敗案例都意味着巨大的代價。
但也正如一位俄羅斯軍事顧問私下評論的那樣:“沒有哪一支強大的海軍是從不犯錯中誕生的。”這次清津事故雖然造成了輿論與政治上的衝擊,但從技術角度來看,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如果朝鮮能真正吸取這次經驗,推動造船流程標準化、加強船廠基礎設施建設,也未必不是軍工體系邁向成熟的一個轉折點。
從朝鮮目前的布局來看,其戰略重點仍在近海防禦與戰略威懾上。而未來是否能從“展示型艦隊”走向“實戰型海軍”,仍需時間檢驗。
朝鮮的“海軍夢”,從不缺舞台,也從不缺口號,缺的,是將巨艦真正推入深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