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有戰事,我國導彈庫存能用多久?俄:敵人撐不過半個小時

五角大樓的衛星剛掃過福建艦甲板,莫斯科的軍事專家已經拍着桌子喊話——中國火箭軍的導彈庫存要是敞開打,太平洋對岸的航母戰鬥群連半小時都扛不住!這話聽着像吹牛?別急,咱掰開揉碎了看,東風快遞的簽收效率可比順豐生猛多了。

俄羅斯戰略研究所的列昂科夫教授最近懟了個狠活兒:"某些人總愛掰着手指頭算中國導彈夠打幾天,純粹是拿菜市場砍價的思維琢磨戰略威懾!"這話糙理不糙,咱火箭軍40個導彈旅擺在那兒,光是東風-26就能把關島基地犁成玉米地,更別說藏在深山裡的東風-41分分鐘能往北美大陸送"快遞"。

要說庫存數量,外媒整天瞎猜的數字比菜市場大媽還離譜。印度前陣子嚷嚷中國只有1000枚導彈,轉頭就被自家網友打臉——光是福建前線部署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數量就夠把新德里機場變成蜂窩煤。美國智庫倒是實誠點,估摸着咱手裡攥着6000多枚各型導彈,從專打航母的東風-21D到能鑽地30米的東風-15C,型號齊全得跟五金店貨架似的。

莫斯科的軍事觀察員說得更帶勁:"真打起來哪用得着拼庫存?東風-17帶着10倍音速砸下來,薩德反導系統連開機動畫都看不完!"這話可不是瞎咧咧,去年珠海航展亮相的鷹擊-21E,射程1500公里還能玩水漂彈道,專治各種不服的宙斯盾戰艦。更絕的是咱的軍工生產線,山東的導彈車間開足馬力,一天能下3000枚導彈的"餃子",這產能比俄烏戰場上雙方月消耗量加起來還猛。

老有人操心導彈打光了咋整,純屬皇上不急太監急。咱的軍工體系早把套路玩明白了——和平時期藏着掖着保持"戰略模糊",真到戰時立馬啟動"爆兵模式"。河北的拖拉機廠能秒變導彈殼體鑄造車間,廣東的無人機生產線調個參數就能造巡航導彈,這套軍民融合的硬功夫,連五角大樓的智囊團都直呼內行。

俄羅斯專家為啥敢放話"半小時終結戰鬥"?人家門兒清現代戰爭不是拼庫存的持久戰。東風-26帶着電磁脈衝彈頭往關島一砸,美軍基地的電子設備全得變廢鐵;東風-100巡航導彈貼着海平面摸進橫須賀港,艦隊的防空雷達還沒反應過來,碼頭就先開鍋了。更別說藏在洞庫里的巨浪-3潛射導彈,12枚分導核彈頭往太平洋一撒,夠讓夏威夷的珍珠港再"珍珠"一次。

那些天天掰扯中國導彈夠打幾天的主兒,壓根沒搞懂現代戰爭的遊戲規則。咱們的火箭軍早就不玩"萬炮齊發"的老套路,現在講究的是"點穴戰法"。500枚東風-21D盯着西太平洋的航母編隊,300枚東風-17盯着日韓基地,剩下的紅旗-9B和霹靂-15留着收拾竄進來嘚瑟的戰機,這套"菜單式打擊"的玩法,比火鍋店的點單系統還智能。

當某些國家還在數導彈數量的時候,咱的軍工複合體已經玩起了"導彈即服務"。山東艦的艦載機掛載的鷹擊-18,打出去能自己規劃路徑;西藏高原部署的東風-41,發射前半小時還能在線更新制導算法。這套"雲作戰"體系,比手機系統升級還利索,敵人防得住才叫見鬼。

下次再有人問中國導彈夠打多久,直接把俄羅斯專家的結論拍他臉上:從按下發射鍵到敵人跪着求談判,半小時足夠!這不是狂妄,是實打實的科技碾壓。從錢學森彈道到乘波體設計,從電磁發射到智能組網,70年攢下的硬功夫,夠讓任何來犯之敵喝一壺的。畢竟在東風快遞的字典里,從來沒有"投遞失敗"這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