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隱姓埋名30年未回家鄉,一心為國“深潛”!

今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海上展區,靜泊着一件特殊的展品:由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海軍核潛艇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鍛造出護衛祖國海疆,威震敵膽的水下盾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位功勛人物,他就是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

01

1958年8月初,時任一機部船舶工業管理局設計二處潛艇科科長的黃旭華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通知他去北京出差,卻沒有說明要去幹什麼。當時本就在執行機密任務的黃旭華沒有多問一句,便從上海起程趕往北京。

風塵僕僕地來到北京,黃旭華才知道他要參與核潛艇項目的研製。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正處於核潛艇自主研製初期,沒有人親眼見過核潛艇,更沒有現成的圖紙和模型。不僅如此,黃旭華和同事們還要克服三年困難時期下的物資匱乏。

黃旭華沒有放棄,他帶領團隊,首先從海量的文獻里去粗取精,尋找着核潛艇資料的蛛絲馬跡,再把這些零碎的資料分析整理成設計方案。

正當核潛艇研製不斷推進的關鍵時刻,1961年12月14日,黃旭華收到了一封家信。在信中,他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卻因嚴格的保密條例,無法給家裡任何回復。黃旭華悲痛不已,只能把這封家信默默地放到抽屜里。

黃旭華 中國第一代核潛艇 總設計師

難道我的心裏面一點活動都沒有嗎?不是的,我忍住。我不能向組織上說我家裡有什麼事情,我給組織講,讓組織感覺很被動,答應也不好,不答應也不好。這一切,我自己承擔下來,我忍住。忍住的心情,只有我自己曉得。

黃旭華無法向家人解釋,只能默默背負着愧疚和家人的埋怨,迎難而上,逐一攻克核潛艇研製的難題。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於國家經濟陷入困境,加之技術力量不足,項目研究被緊急叫停。數以百計的研究設計人員調入其他單位,只有黃旭華等少數核心人員被保留下來,繼續進行相關研究。

02

1965年,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議,會上批准核潛艇研製工作全面啟動。在蟄伏几個冬季後,新中國核潛艇事業迎來春天。

依靠此前的設計方案和數據積累,黃旭華和同事們很快完成了首艇總體方案設計與技術論證工作。

1970年12月26日,091型核潛艇下水。在此後開展的一系列海上試驗中,091型逐步達到了交付部隊使用的設計標準。

1974年的八一建軍節,舷號401,被命名為“長征一號”的091型核潛艇正式入列。

“長征一號”入列後,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各種技戰術試驗逐步展開。在完成了連續90晝夜的海上航行,達到最大自持力極限考核試驗目標後,最為關鍵的極限深潛試驗被提上了日程。

就在試驗前不久,美國核潛艇“長尾鯊號”因深潛試驗艇毀人亡。這對於參試人員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心理壓力。正當緊張情緒籠罩在參試隊伍中時,作為總設計師的黃旭華告訴大家,他決定親自帶隊下潛到300米的極限深度。

1988年4月29日上午9時,中國南海微風習習,波紋道道。舷號404的“長征四號”核潛艇猶如一頭黑色巨鯨向大海深處慢慢下潛。

中午12時10分52秒,深度計指針指向300米,核潛艇順利下潛到艇體設計的極限深度,且全艇設備運轉正常。在極限深度滯留一段時間後,核潛艇開始緩慢上浮。

黃旭華 中國第一代核潛艇 總設計師

到100米,100米就是安全深度了。突然間,艇上爆發歡呼聲,握手的握手,擁抱的擁抱,我們試驗成功了,我們技術上過了這個關。

03

為國之重器捨棄“小家”的黃旭華,哪怕妻女近在眼前,很多時候也無暇照料。

黃旭華 中國第一代核潛艇 總設計師

我非常感謝我的夫人,一個人帶着小孩,帶着全家的東西搬到北京來,非常不容易。到這兒她一看我頭髮那麼長,問我為什麼不去理髮,我說哪裡有時間,到理髮店要排隊,所以就沒去。她聽了之後,自己出去買了理髮工具。從那一天開始,我這頭髮都是她理的。

黃旭華虧欠的不僅是妻女,還有遠在廣東海豐老家的父母。在他投身核潛艇事業的三十年間,雖然一直與家裡保持通信,卻沒有回過一次老家。

直到1987年,《文匯月刊》中一篇題為《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報告文學,終於揭開了黃旭華三十年不顧家的真相。黃旭華的母親頓時明白了多年來三兒子杳無音訊的苦衷。她召集一家老小,鄭重地告訴大家:“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諒解!”

雖然三十年未能盡孝,但黃旭華卻讓中國人挺直腰桿,在風雲變幻的風浪中傲然屹立!

2019年9月17日,黃旭華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榮譽勳章——共和國勳章

2025年2月6日,黃旭華院士逝世,享年99歲。黃旭華的一生就像他親手設計的核潛艇,行於驚濤駭浪之下,隱於茫茫人海之中,卻成就無窮的力量!

來源:(國家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