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發動戰爭特點類似日本擴張——先自編自演事件,再無下限偷襲

最近印度突然挑起與巴基斯坦的衝突,衝突之前似乎並無明顯徵兆,因此沒有見到國內外的諸多智庫提前預報這件突發事件會發生,由此可見情報搜集工作之難。

不過,事件發生以後,再回頭分析,新一輪印巴衝突是早晚要發生的事情——印巴有嚴重的克什米爾領土糾紛,長期不和,印巴之間發生衝突是早晚的事,不發生衝突是短暫的事。

這次印巴衝突已經發生真正的空中戰鬥,印軍數架飛機被擊落。下一步戰爭走向還有待觀察,此次衝突如何收尾是個藝術,不是印度想停就能簡單停下來的。

我們從這次印度主動發動衝突的方式,可以看出印度的行事風格越來越像上個世紀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風格,那就是——先自編自演事件,再無下限偷襲。

此次印度挑起戰爭的理由是巴基斯坦策划了印控克什米爾的恐怖襲擊,造成人員傷亡。

理由是冠冕堂皇的,但經不起推敲。因為發動恐怖襲擊後印度連充分的調查都沒有,迅速就把屎盆子扣到巴基斯坦頭上。

不過,現有資料表明最大可能是印度自編自演了這場恐襲行動——

5月1日,巴基斯坦SAMAA電視台爆出一份來自印度內閣秘書處、由印對外情報機構 “研究與分析局”起草的絕密文件。文件顯示,印度原計劃於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印期間,在印控克什米爾帕哈爾加姆地區實施代號 “T-48”的恐怖襲擊,製造“高傷亡、高能見度” 事件,並通過AI造假、媒體配合等手段嫁禍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不過,因媒體提前泄露了相關“情報”,致使該行動未遂。

此次印控克什米爾的恐襲事件不過是“T-48”行動的減縮版。即便如此,印度還是把這個“半成品”栽贓給巴基斯坦。

印度的這一手法和上世紀的日本何其相似?上世紀日本侵略者首先製造爭端,比如演習中軍人失蹤事件,然後以此為由派軍隊搜查,藉此發動和擴大侵略戰爭。

此次印度製造了衝突借口以後,立即做出出乎全世界人民意料的舉動——截斷印度河流水——對巴基斯坦進行無道德下限偷襲。有人評論說,如果國際社會主持正義,印度這種截斷水源的做法可以被追究反人類罪。

當印度的水壩不能承受積蓄的印度河水後,印度又在不通知下游的巴基斯坦做準備的情況下,直接放水造成洪水淹沒下游良田,這一行動更加令人不齒。

其實,印度這種無道德下限的戰爭手段和上世紀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行為也有一比。

印度在世界上開創了利用截斷水源打擊對手的惡劣先例,未來如果水源地國家都這樣有樣學樣,河水下游所在地的國家會遭受非常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當然,簡單拿今天印度發動戰爭的做法與上世紀的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做法做對比未必能做到一一對應,但這兩個國家在發動戰爭的方式上的確有相同之處。

當年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一個民意基礎是利用軍國主義思想控制和毒化民眾思想,使民眾狂熱地支持國家侵略。這種畸形思潮造成的一個惡果是,日本中下級軍官喜歡故意製造事端發動事變,拖動上級不斷擴大侵略戰爭,以此獲得上升機會。因此,上世紀日本發動的很多次侵略戰爭都是主動的、盲目的和不計後果的,以偷襲為主要特徵。

今天的印度當然沒有推廣類似的軍國主義的思想,但是莫迪政府企圖通過印度教誘發民眾的狂熱,用以鞏固自己的統治。莫迪政府利用宗教思想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結果誘發民眾產生盲目的對外敵對思潮。因此,印度發動的與巴基斯坦之間的衝突,在印度國內早已培植出大量印度教眾支持。

這就使得印度對外發動戰爭時為獲得宗教式的狂熱支持,必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反映出不理性的行為,就有了類似上世紀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行為特徵。

如果本次印巴衝突的最終結果是印度失利,那些狂熱支持印度擴張的印度教徒將會成為莫迪政府不理性政策的反噬者,未來莫迪政府的日子不會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