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首次授銜,大將共有15位候選人,最後未授的5人都是誰?


1955年秋季,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首次軍銜制,這是人民軍隊正規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在最終確定的十位大將名單之外,原擬定的十五人候選名單中,有哪五位將領因工作調動或崗位調整未能獲得大將軍銜?


1955年9月27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署命令,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將軍銜。此次授銜工作籌備始於1952年冬季,中央軍委成立專門機構,依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制定評定標準。條例規定大將需滿足三個條件:紅軍時期擔任師級以上職務,抗戰時期任旅級以上職務,解放戰爭時期任軍級以上職務,且授銜時仍在軍隊擔任要職。


總幹部部最初提交的候選名單包含十五人,其中譚政、王樹聲分別作為政工系統和紅四方面軍的代表入選。未獲得通過的蕭克、張宗遜、宋任窮、王震、周純全五人,均因授銜時已轉任非作戰崗位。均不符合“現役軍事主官”的硬性標準。在平衡各歷史時期部隊代表性方面,最終名單保留紅25軍代表徐海東、紅二方面軍代表許光達,確保各紅軍系統均有代表入選。


蕭克1907年出生於湖南嘉禾,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南昌起義期間,他在葉挺部擔任連級指揮員。1928年隨朱德部隊轉戰湘南,參與井岡山會師。1934年8月,任紅六軍團軍團長,率部先行西征為中央紅軍長征探路。1936年7月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參與指揮成徽兩康戰役。


抗日戰爭期間,任八路軍120師副師長,協助賀龍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參與百團大戰,指揮部隊破襲正太鐵路。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培養軍事指揮人才。1954年任國防部副部長時,主要負責軍事訓練和院校建設工作。因其長期從事軍事教育,未在解放戰爭後期擔任野戰軍指揮職務,故未獲大將軍銜。


張宗遜1908年生於陝西渭南,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後隨毛主席上井岡山。1932年任紅12軍36師師長,參與第四次反圍剿作戰。長征期間任紅三軍團第4師師長,在婁山關戰役中負傷堅持指揮。1937年任八路軍120師358旅旅長,率部取得雁門關伏擊戰勝利。


解放戰爭初期任晉綏軍區副司令員,1947年任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協助彭德懷指揮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三捷。1949年任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期間,參與指揮蘭州戰役。1952年調任副總參謀長後,主要承擔軍隊正規化建設工作。因解放戰爭後期轉入參謀崗位,未繼續擔任野戰軍主官,故未獲大將軍銜。


宋任窮1909年出生於湖南瀏陽,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經歷三灣改編後任連黨代表。1934年任紅軍幹部團政委,長征中負責保衛中央縱隊安全。1935年與陳賡共同指揮幹部團搶佔皎平渡,確保中央紅軍順利渡江。抗戰時期任冀南軍區司令員,領導軍民開展平原游擊戰。


解放戰爭期間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二縱隊政委,參與定陶戰役。1948年任豫皖蘇軍區政委,組織淮海戰役支前工作。1949年後歷任南京市委副書記、雲南省委書記等職。因長期從事黨政工作且授銜時已離開野戰部隊,故未獲大將軍銜。


王震1908年生於湖南瀏陽,1929年參與創建湘贛革命根據地。抗戰期間任359旅旅長兼政委,1941年率部進駐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1944年組成南下支隊,執行戰略偵察任務。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指揮部隊突破國民黨軍封鎖。


1949年率部進軍新疆,歷任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代司令員。1954年任鐵道兵司令員,組織修建鷹廈鐵路黎湛鐵路。因授銜時主要承擔經濟建設任務,未在軍事指揮崗位任職,故未獲大將軍銜。


周純全1905年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1927年11月參與黃麻起義。1931年任鄂豫皖蘇區保衛局局長,負責根據地安全保衛工作。1933年調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參與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長征期間擔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負責協調各部隊政治工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副校長,在山東敵後培養軍政幹部。1945年調任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政委,建立覆蓋鐵路、公路、航運的立體運輸網絡。1948年遼瀋戰役期間,組織百萬民工完成軍糧彈藥前送任務,保障東北野戰軍連續作戰50天。1950年赴朝鮮負責志願軍後勤保障,建立“鋼鐵運輸線”應對美軍空襲。1955年授銜時擔任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因長期從事後勤與監察工作,未擔任過野戰軍軍事主官,故未獲大將軍銜。


未獲大將軍銜的五位將領中,蕭克1955年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副大軍區級),張宗遜任副總參謀長(總部副職),宋任窮已調任總幹部部副部長,王震雖任鐵道兵司令員但屬技術兵種,周純全任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對照標準,五人皆未滿足“現任正職軍事主官”的核心條件。同時考慮各歷史時期部隊平衡,紅四方面軍代表王樹聲、紅25軍代表徐海東已入選,故未再增加同系統人選。


蕭克1957年調任農墾部副部長,參與開發北大荒。1959年負責軍事學院復建工作,1978年主持編寫《南昌起義》等戰史專著。張宗遜1955年後歷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總後勤部部長,1973年協調完成西沙群島防禦部署。宋任窮1956年轉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領導核燃料研製,為“兩彈一星”工程奠定基礎。


王震1956年任農墾部部長,創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975年推動黑龍江墾區機械化改革,1988年當選國家副主席。周純全1958年因病離職休養,1985年在北京逝世。五位將領在不同領域繼續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其中王震、宋任窮在改革開放後進入國家領導層,蕭克以102歲高齡成為最後離世的開國上將。


2004年公開的授銜檔案顯示,原始候選名單按資歷排序為: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蕭克、張宗遜、宋任窮、王震、周純全。最終名單調整時主要考慮:保留紅25軍唯一代表徐海東;平衡政工系統名額(譚政);照顧同盟會元老(張雲逸);控制四方面軍代表人數(王樹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