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空軍殲-10cp一舉擊落5架印度戰機已經足夠震撼,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已經是巴方“手下留情”的結果。為何巴方會對敵機“網開一面”?印方又將如何“一雪前恥”?
印巴空戰告一段落後,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伊沙克·達爾在議會上通報戰果,確認了擊落5架印度戰鬥機(3架“陣風”、1架蘇-30mki戰機、1架米格-29戰鬥機)的正是巴空軍的殲-10cp,同時還透露了一些出人意料的信息。
巴鐵向中方通報情況,印度多地發現墜機殘骸
除了向中方通報了這一情況外,巴外長還表示,印度空軍此次突襲巴基斯坦出動了足足75到80架戰機,規模遠超外界想象。
但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巴方稱有機會擊落其中的15架,之所以手下留情是不想讓衝突鬧到無法收拾的地步,這才給印度空軍留了點面子。
如果說此前還有人會對巴方的這個說法感到懷疑,認為其中有不少水分,那麼在印度境內的戰鬥機殘骸被陸續發現後,想必所有人都會認真對待巴方的表態。
尤其是這些“證據”還不是巴方發布的,而是印度媒體主動曝出的,更讓巴方的戰績顯得“含金量”十足。
目前巴方戰報中被擊落的5架戰鬥機,有3架墜機殘骸已基本上得到了確認,比如“陣風”戰機專用的“米卡”導彈及發射架,基本可以證實印軍確實遭受損失,而非虛構戰果。
更直觀的證據則是印度旁遮普邦霍希亞爾普爾市居民居然見到一片導彈碎片,其上赫然出現了霹靂-15e導彈的特殊標識,形成了一條較為完整的“證據鏈”。
巴軍“手下留情”,印軍該何去何從
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如果說巴方這邊還能淡定地表示自己“猶有餘力”,那麼對於印度方面來說,情況就十分不容樂觀了。
首先,這再次凸顯出印度空軍的“萬國造”短板明顯,巴空軍此次能夠打出如此驚人的成績,很可能並非依賴單機性能,而是通過預警機+遠程導彈+地面防空系統的協同作戰,形成“信息-火力”閉環,而這種“體系化優勢”,也正是中國裝備出口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其次,這輪突襲中印度戰機可是具備“先手突襲”和“數量壓制”兩大優勢的,最終卻只能被“緊急升空”的巴軍反擊壓制,說明其戰術規劃存在致命漏洞,如未能有效壓制巴方防空系統或干擾預警機。
更“諷刺”的是,印度耗費巨資購買的法國“奢侈品”陣風戰機(單機價格約2.4億美元),卻被巴軍採購價僅5500萬美元左右的殲-10cp壓着打,連帶着西方裝備跟着一塊丟人,也打破了外界狂熱採購西方裝備的“迷信”。
從這個角度來看,巴方保持“克制”反而是對印方更強烈的警告,傳遞出“若印度執意擴大衝突,巴軍有能力造成更大規模的損失”的信號。
大批印度戰機飛往印巴邊境,印方演習是示弱還是另有所圖
當然,巴方想要僅憑一場勝仗就“打服”印度顯然也不太現實,剛剛“鎩羽而歸”的印度空軍又調集了“陣風”、“幻影”-2000、蘇-30mki等大批戰鬥機,要在印巴邊境開展大規模空戰演習。
目前對於印方的行動,外界有兩種分析:其一是認為印方想要挽回一些面子,卻又不敢再次“以身試險”,只好通過這種炫耀武力的方式示威,實際上反而是一種“示弱”的表現。
其二則是認為印方改換了打法,通過頻繁在邊境地區挑釁,讓巴基斯坦方面長時間保持緊張狀態,畢竟印軍雖然在質量上成色不足,但在數量上的優勢還是很大的。
無論印方演習到底有什麼目的,有兩個難題是其繞不過去的:首先,現代戰爭強調體系化作戰,裝備數量優勢將被技術代差抵消,剛剛吃過大虧的印軍本應對此深有體會。
其次,印度在邊境集結大量戰機,不僅需持續消耗燃料、維護成本,還會考驗飛行員的精力,長期維持這種態勢,反而可能因資源分散而削弱其他戰場的防禦能力,有些得不償失。
歸根結底,印巴作為搬不走的鄰居,還是應該盡一切可能避免因誤判導致更大衝突,印度若無法反思自身軍事體系的結構性缺陷,其“威懾”行為可能只會加速其戰略地位的削弱。
希望印方能及時認清差距,否則不僅會將自身實力的缺陷全部暴露,還會給“中系裝備”增加更多實戰表現的機會,推動全球軍貿市場向“高性價比體系化裝備”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