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M1A1型75毫米輕型榴彈炮,空降兵的飛行火炮

為陸軍火炮插上翅膀,用空運方式跨越地形障礙,將火炮快速部署到戰場最前線——這大概是每位炮兵指揮官都夢寐以求的機動方式。

在重型運輸直升機尚未普及的年代,受限於降落條件和運輸能力,要在複雜地形部署火炮,只能依靠騾馬馱運的輕型山炮。

100年前美國研發的M1A1型75毫米榴彈炮,正是專為山地作戰設計的可拆分馱載火炮。其結構緊湊,重量輕便,全重僅576公斤。

二戰期間,美軍組建的空降部隊,急需一種能塞進飛機機艙的重型火力,此時結構精巧的M1A1便成了現役裝備中最合適的選擇。

這款山炮由此完成了從馬背到機艙的歷史性跨越,成為真正具備空運部署能力的飛行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主要裝備英法兩國的火炮。隨着戰爭結束,美國陸軍由400萬急劇縮編至不足20萬,形成了軍械儲備與部隊規模嚴重倒掛的局面。

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美國本土幾乎不存在陸權威脅,因此對陸軍裝備更新缺乏迫切需求。

美國當時擁有約2000門75毫米野戰炮和1000門155毫米榴彈炮,這些戰爭剩餘物資,對急劇縮編後的陸軍來說,已經完全夠用了。

M1897型75毫米野戰炮也是美軍的主力

1919年,美國陸軍成立了“火炮口徑委員會”,他們的工作是在大裁軍的背景下,總結一戰中的火炮使用經驗,以免這些有價值的信息流失。

“口徑委員會”的負責人是“William I. Westervelt”准將,所以該委員會也被稱為“Westervelt”委員會。

William I. Westervelt

在間戰期,委員會對最適合美國陸軍的火炮口徑、彈藥類型和運輸工具進行了系統研究。

後來誕生的M1型75毫米輕型榴彈炮和M2型105毫米榴彈炮,都是根據他們的建議研發的。

1920年代初,“口徑委員會”認為,在美軍現有的火炮裝備體系內,還缺乏一種輕型火炮,這種炮可以跟隨一線步兵一起行動,擔任步兵炮的職責,也能在分解後由騾馬馱運,在山區使用。

在考察了歐洲國家的同類型武器之後,他們制定出了這種輕型火炮的性能指標。

口徑75毫米,可以使用現有的75毫米野戰炮彈。

採用分裝彈藥設計,可調節發射裝葯,

射程不低於5000碼(4572米),

最大仰角要能達到45度。

可拆解為4個馱載單元,單件最大重量不超過225磅(102公斤)。

這個標準定得可以說相當保守——除了重量限制比較嚴苛外,其射程要求甚至比日本一戰前裝備的四一式山炮還要低。

按照這個方案,軍械部門迅速造出了M1920E型樣炮。該炮全重僅380公斤,配備14.7倍徑炮管,炮口初速274米/秒,最大射程約6000米。

M1920E

M1920E馱運時可拆解為4個負載,其中最重的炮身部分為106公斤。在測試中,該炮暴露出炮架穩定性不足的問題,沒有繼續發展。

取而代之的是M1922A,它的性能和M1920E相近,但通過延長後坐行程顯著提升了炮架穩定性。

在M1922A的測試過程中,美軍注意到國外山炮射程已突破8000米大關,隨即調整指標要求,催生出了M1922B型。

改進後的版本炮口初速飆升至381米/秒,最大射程提升至8250米,代價是火炮重量增至594公斤,馱運騾馬數量也需增加到6匹。

同期軍械部門還試製過更重的M1923E。

經過長達5年的反覆測試,最終在1927年定型了M1型輕型榴彈炮,美軍的官方命名為

Howitzer是榴彈炮的意思,而"pack"特指其可拆解運輸的特性——能分解成多個輕便組件,通過人力或騾馬在複雜地形中運輸。

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M1榴彈炮的核心參數:

放列全重576公斤,75毫米口徑,18.4倍徑炮管。發射6.6公斤重的炮彈,採用最大發射裝葯時,炮口初速381米每秒,射程8800米。該炮採用單腳箱式炮架,俯仰角-5度到45度,左右射界6度。

它使用的半固定發射葯由基本裝葯和三個附加裝葯組成,在射擊時可根據需要,選擇4個不同葯號,以獲得靈活的彈道特性。炮彈以整裝方式裝填,葯筒和彈頭組裝在一起後,一次性填入炮膛。M1採用橫楔式炮閂,火炮射速約為6發每分鐘。

運輸狀態下,可分解為6個馱載單元,每個單元重量在98-107公斤之間。加上專用馱具後,每匹騾馬平均負重約為150公斤。其配備的小直徑鋼圈木輪,拖曳性能欠佳,不適合進行長距離拖曳機動。

M1輕型榴彈炮,最明顯的外形特徵,是炮管上有個圓鼓鼓凸起的蓋子,看上去有點像龜殼。

這個"龜殼"是幹什麼用的呢?其實它只是整套裝置的一部分,下面還有個配套基座。“龜殼”和基座一起將炮管包裹起來,再安裝在制退復進機上面。

開火時,蓋子、炮管、基座三者作為一個整體,一起後坐。這種設計在同時代的山炮里,極為罕見,美國人為什麼要搞這麼特別的構造呢?

關於它的作用,網上的說法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是出於散熱需求,通過鏤空結構幫助炮管降溫。

第二種觀點則強調機械設計考量——這種設計能避免炮管直接與復進機構剛性連接,因為直接焊接需要額外加工炮管,會削弱結構強度。

這些都不是主要目的,最重要的作用是為了配重。我們知道,管退式火炮需要通過身管的後坐運動來抵消射擊時產生的後坐力。

在後坐力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後坐部件的重量直接決定了後坐行程距離——重量越大後坐距離越短,重量越輕則後坐行程越長

過長的後坐行程會帶來諸多問題:比如當火炮採用大仰角射擊時,後坐的炮管可能會撞擊地面。以前我們聊日本火炮的時候,經常提到,許多火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地上挖坑。

M1榴彈炮的炮管重104公斤,與炮閂組裝後的總質量為155公斤。這個重量與日本山炮的後坐質量基本相當。

通過加裝可拆卸的上蓋和基座組件,M1將整個後坐系統的質量增加至330公斤。正是通過這種方法,M1的後坐距離得以顯著縮短。

有朋友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不直接強化炮管來增加重量呢?

問題在於M1的馱運需求,不可分解的炮管必須嚴格控制在100公斤左右。而上蓋和基座作為可拆分部件,可以拆下來單獨馱運。

雖然增加的重量客觀上提升了射擊穩定性,但這並非主要目的,如果要單純提升穩定性,也可以直接加強炮架,或者加個防盾。這個獨特的上蓋裝置,本質上是通過配重來縮短後坐行程的核心設計。

由於孤立主義和經濟危機的影響,M1火炮的生產進度非常緩慢,從1927年到1940年的13年間,總產量僅有91門。

在早期生產階段,美國人對這款輕型火炮的閉鎖機構進行了改良,改進後的型號被命名為M1A1。M1A1的大規模量產始於1940年9月,生產持續到1944年9月,總產量約為5300門(一說8400門)。

在量產過程中,M1A1發展出多種改進型號,各型號間的主要區別在於炮架不同。

M1型炮架

最初採用的是M1型炮架,注意這裡的M1是炮架型號而非火炮型號,美軍當時許多裝備都採用“M1”編號,非常容易造成混淆。

這種M1型炮架配有鋼圈木製車輪,是適配馱載運輸的設計,重量比馱運更輕便,但並不適合汽車牽引。

二戰期間的美軍炮兵部隊已實現了全摩托化,使用馱載火炮的山地師只有一個,裝備了36門M1A1型榴彈炮。

由於美軍較晚參戰,當陸軍大規模投入戰場時,M1A1這類輕型火炮已逐漸被邊緣化。

僅有海軍陸戰隊空降兵等輕裝部隊將M1A1作為主力火炮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四等人選擇這款75毫米火炮主要是因為105毫米榴彈炮產量不足,優先配發給了陸軍。

空降兵用M1A1,實屬無奈之選,當時美軍武器庫中唯一能裝入滑翔機艙的火炮就只有它了。

空降兵能把火炮塞進機艙,卻不可能把馱炮所需要的6頭騾子也塞進去,所幸美軍還有尺寸緊湊的威利斯吉普車作為替代運輸工具。

M8型炮架

為了適配吉普車牽引,美國人專門研發了配備充氣橡膠輪胎的M8型炮架,採用該炮架的M1A1總重量會增加到653公斤。

因為重量增加了77公斤,如果還想採用騾馬馱運,就需要額外再增加一頭騾子。當時的一個美軍空降師編製內包括三個步兵團和一個炮兵團

其中炮兵團下設三個營:一個傘降炮兵營和兩個滑翔機炮兵營,每個營都是12門炮,但編成方式不同,傘降營下屬三個連,每個連四門炮。滑翔機炮兵營則下屬兩個連,每個連6門炮。

M1A1傘降時需分解為9個獨立組件,分別裝入專用空投箱實施傘降。美軍也嘗試過整炮傘降,但因技術問題,最終沒有採用。

傘降作戰有很多的局限性,首先,部件散落範圍難以控制,炮組需集齊所有組件並完成組裝。此外還需找到獨立空投的彈藥箱,才能形成戰鬥力。

其次是吉普車沒辦法傘降,導致火炮落地後只能依靠人力機動。儘管M1A1自重很輕,但完全依賴人力實施戰場轉移仍不現實。

相比於傘降,滑翔機機降更為可靠。當時直升機尚未普及,傘降技術也遠未達到冷戰時期的水平,要實施重型裝備的大規模空投,滑翔機幾乎是唯一選擇。

這種無動力飛行器的升空方式頗具特色:由運輸機通過牽引鋼索將其拖拽至高空,待達到預定高度後便會解開連接,開啟自主滑翔模式。

二戰時期的滑翔機着陸是一場“有控制的迫降”,機體在觸地時往往會遭受結構性損傷。由於輕量化設計的局限性和戰地環境的複雜性,即便成功降落,多數滑翔機也難以重複使用。

對盟軍而言,只要人員和裝備能安全着陸,並順利離開機艙,就算是一場成功的機降行動。

每個M1A1炮組需要兩架滑翔機,第一架飛機內裝載一門火炮、一輛吉普車、一輛彈藥拖車和三名炮手。第二架飛機裝載一輛吉普車、兩輛彈藥拖車以及另外兩名炮手。三輛彈藥車合計可攜帶137發炮彈。

這種配置的好處在於:即便只有第一架飛機成功着陸,炮組仍可立即投入戰鬥。

為確保作戰體系完整,炮兵部隊的指揮官、通信兵偵察兵等都是受過訓練的傘兵。他們通常直接實施傘降,落地後迅速集結並與機降的炮組形成完整的戰術單位。

無論是空降兵使用的M8型炮架,還是山地師配備的M1型炮架,均採用單腳式設計。而M1A1火炮另有採用開腳式結構的M3系列炮架,該系列包含M3A1、M3A2和M3A3等改型,其中M3A2還安裝了防盾。

開腳式炮架帶來的好處是左右射界開闊,從單腳式炮架的6度,能增加到45度,付出的代價是重量。以M3A3炮架為例,全炮重量增至1009公斤,徹底喪失馱運能力,必須依賴汽車牽引,而且威利斯吉普車也沒辦法拖動這個重量,必須得用更大馬力的牽引車

M3A3炮架

M3系列炮架的M1A1,最初是應騎兵部門的要求開發的。但二戰時期的美國騎兵,只是名字叫騎兵,實際上已經發展成一支機械化部隊。

騎兵們最終一步到位,選擇了使用自帶底盤的自行火炮,這導致採用開腳式炮架的M1A1產量僅約300門,成了比較罕見的稀有裝備。